查看原文
其他

自古以来日本人为什么选择和肚子过不去?

刘晓峰 东亚评论 2019-05-22

作者简介


刘晓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

主要著作:《端午》《东亚的时间》

《清明节》





大原健士郎在《文化与自杀》中指出:“自杀是对自己最暴力的攻击行为。自杀使自己污名得以洗雪,名声得以恢复。自杀是表达自己信条的最强的行动”。一如这段话所表达的,日本人对自杀行为有很多特殊理解。因为在正常社会中,用消灭自己生命做手段,不论是为洗雪污名还是证明信念,应当都是极度过激的行为。然而日本人赋予自杀如此复杂的认识,实与其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对日本研究者,剖腹自杀这一令人觉得血腥可怕的独特自杀行为,就有一个如何从文化传统角度理解的问题。


大原健士郎

日本医学家、精神科医生


我最早知道日本人剖腹自杀,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家红旗岭的高丽锅菜市场一位老人,曾说起小时候在通化的往事。说到光复后曾看过战败后日本军队的军官在公园抱团成群地自杀。他讲说那真是一地都是死尸,他讲那帮家伙不怕疼,剖开肚子把肠子什么的都落在外边,讲满地的血,天上硺食死者眼睛的乌鸦,冬天野地里跑来撕肉赶都赶不走的野狗——对于才八九岁的孩子,这极端血腥的场面叙述记忆太过深刻。在一个少年的思想世界,失败自杀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自杀要割开肚子?我甚至想整个事情都是这老人编出来的,因为日本人投降明明是八月,怎么又会在冬天里跑到公园集体自杀,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心中,反复想也没有想明白。



1991年到日本留学后,才读到作家大隈三好的《切腹的历史》。这本书出版于1973年。与这本书先后出版的还有《复仇的历史》《抓捕的历史》。几本书构成一个系列,都是用猎奇的目光审视日本历史的产物,所以写的不并深刻,但却是我手头能够找到的介绍日本人剖腹自杀最全面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对日本人剖腹自杀做纵向回顾的著作。全书十二章,从八世纪的文献记载到1970年三岛由纪夫自杀,汇上下千数百年日本人的剖腹自杀历史于一册。大隈认为,剖腹自杀是是最包蕴了日本人民族精神的死法。书中强调:“所谓人类是有民族有种族的,因为生活方式不同而带来宗教、风俗习惯到认识事物的方法都有很多不同。沿着这一思路看,从自杀方法也可以看不同民族种族的不同特色。中国人多是服毒自杀、印度民族大多是选择自焚或从高处跳下来自杀,而日本人之所以选择并发展出了剖腹自杀这种最难的自杀方法,就是因为这种死法里包蕴了日本人民族精神”(《切腹的历史》第18页)。剖腹自杀为什么就会被提到“民族精神”这样的高度,又成了我放在心中很久的新问题。


《切腹的历史》 大隈三好著


剖腹自杀绝不是好的自杀方法。已经决定赴死的人,临终少一点痛苦不是更好些吗?为什么行将死亡还要特地去体会一份额外的痛苦?剖腹自杀被医学学理性地描述过。江户末期主张尊皇的高山彦九郎自杀后,医师诊断书记载“伤口凡五寸前后,大小肠及膀胱皆露出,特别是大小肠,都已破断了”,尽管剖腹之前要节食免得迸出的粪便过多,但死成这个样子很疼很不好看,并且气味也不甚好。彦九郎剖腹自杀选的早晨,被发现后,有医生赶来又缝又补又抢救,一直活到第二天早晨才死,这中间他没少和别人说话。这可以说是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完成的一场马拉松式的自杀。再比如围绕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公判时曾探寻三岛由纪夫死因。公诉人讯问:“依据前述鉴定书,三岛的死因是‘颈部切断(被介错人切断)’而引起的休克和出血,但腹部(因剖腹引起)的伤很重,是否有可能由此伤引起休克、出血而死亡?”负责尸检者回答:“因腹部刺切伤不会马上死亡。但放置不处理,有死亡的可能性”,可见这样的死法如何徒增痛苦,缺乏效率。话题回到《切腹的历史》,翻遍整本书,我少年时没想明白的问题依旧是问题:日本人自杀为什么要剖腹?投缳赴水仰药割喉以及后来流行一时的炭烧,都是更好的自杀方法,从古以来日本人为什么选择和肚子过不去?


认真思考“剖腹”这一特殊的自杀行动,它的特殊性实际上和刀、腹、剖腹者的想法这三个层面相关。



先说刀。日本武士刀是剖腹自杀标配。一把好的日本刀,是武士们执着想要得到的宝贝。但真正明白一把刀好坏,需要非常专业的眼光。三岛由纪夫生前对日本刀有非常的爱好,可是他自杀用的宝刀“孙六”,死后被鉴定就是一把冒牌货。更有日本百姓使用镰刀剖腹自杀。所以我们应该追问的,可能还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日本人,腹部是什么?


三岛由纪夫切腹所使用的“孙六”


提起腹部就会想到“腹黑”,这是借日本动漫的威力新近正式进入汉语词汇的日本词。其实在日语里这个词还有许多亲戚——日语中很多表达心情或意志的词都和肚子相关。比如中国人说“怒”,是“怒从心上起”,而日本语中写作“立腹”,愤怒之火是从腹中生起来的。愤怒至极是“腹が煮える”,火煮的也是肚子。中国人说“有主意”“拿定主意”,这个“意”都从心,而日本语说“腹を据える”,是让肚子坐下来。类似的词还有很多,举也举不完。我想指出的就一点,那就是这些说法都是日本独特的,是从他们自己的“肚子文化”里长出来的。


 

《武士道》 新渡沪稻造 著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说:“切腹之所以在我国国民心目中没有一丁半点不合理的感觉,并不仅是因为联想到其他事情的缘故。所以特意选择这个部位切开,乃是基于以这里为灵魂和爱情的归宿之处的古代解剖学的概念。”他提出当时医学正研究的“腹部脑髓”“腰部脑髓”的说法,指出这些部位是“交感神经中枢”,并解释说,古代人的解剖学知识和现代人不同。他们都会认为人的灵魂寓于身体的某一个地方。而日本人认为人的灵魂和爱都集中于腹部。剖腹自杀的目的,则是“我打开我的灵魂宝库,给你看它的样子吧。是污浊的还是清白的,请您自己来看它吧”。(《武士道》第十二章)这个观点指出日本人对于肚腹有特殊的“解剖学”意义上的认识,这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不过写作《武士道》时,新渡户稻造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更多地是想证明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文明的,所以这一解释过程的要点,明显不在于找到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而在努力地过滤省去日本和西方文化异质的成分。



这个异质的部分是什么?我想起听日本演员森进一演唱《母亲》这首歌时产生的疑问。他在歌中反复地呼唤母亲,但他所使用的“母亲”这个词,用的是一个特别日本传统的叫法——“御袋”“おふくろ(OFUKURO)”。全世界人都充满爱地呼唤自己的妈妈,有关妈妈的称谓也有许多种。但唯独日本人有这样一种朴素而特殊的称呼方法。这个词的前缀“御”是表敬的虚词,后面的“袋”才是重点。所以这个词是把妈妈称作“口袋”,即将自己装着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个口袋。日本语中很多重要的基础词汇词汇都有两套读法。比如天读“てん(TENN)”又读“あま(AMA)”、地读“ち(TI)”又读“つち(TUTI)、道路读“どう(DOU)又读“みち(MITI)”、雨读“う(U)”又读“あめ(AME)”。前边的是中国传来的发音,后面则是日本传统的。这里的天地、道路和雨,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是中国语言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已经约定俗成的叫法。而“御袋”的读法“おふくろ(OFUKURO)”显然是这固有传统的一部分。这个词最让我惊异之处,在于它准确的局部性。普遍意义的母亲这一称谓,被局部指代替换为“口袋”,让我产生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别扭感。日本人为什么会称母亲为“御袋”?我们中国人想象母腹中新生儿的生命,是父精母血的结合,阳魂阴魄的结合,而“御袋”这一称呼,是否意味着母腹仅只是一个用来装魂的容器,和婴儿出生有关的容器?很显然这个称呼的后面,有一套和生命诞生相关的与我们不同的生命想像。


歌词:母亲呀,母亲


要而言之,古代日本人对于肚腹、灵魂等的认知和今天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这一思路的佐证,我们可以举《日本书纪》中的神功皇后的叙事做例证。正在妊娠中的神功皇后行将领兵征伐跨海征服朝鲜半岛,可军队要出发她却马上要开胎临产。这时神功皇后居然“取石插腰”用一块石头色塞住了产门,一直到胜利归朝才拔下石头生下孩子。那块石头后来也成了人们祈求安产的灵石被崇拜。这故事的情节我们今天依据科学思维是绝对想不出来的。


神功皇后画像


从民俗学角度,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个有关河童的传说来说明这一不同。河童是在日本古代广为人知的妖怪。关于河童的传说几乎遍布日本各地。河童的形貌有两种,一种像龟人,种像猿人,前者更为流行:各地关于河童的形象也各有细微差别。如果言其共性特征,那么就是他像个童子,头顶呈盘子状—据说里面盛满水。那水是他生命之根源,如果盘里的水没了,河童就会死,最少也是力量减弱。河童尖尖的短嘴,身体的颜色有红、青黑色和灰色,手脚均带有水蹼,脚指有三根。手腕很是奇妙,伸缩自由自在,通臂,类似通臂猿,体味臭。河童的上述形象与传说都和我们中国的妖怪很不相同。所以柳田国男说,河童是日本传统固有的神,日本人的信仰被中国传来的神谱重新编码后才沦落为妖怪。传说河童喜欢恶作剧、比如到厕所去摸人屁股。据说一位骨科大夫被摸时反应迅速,挥刀砍下了河童的手臂。河童为了要回被砍下的手臂,只好教给大夫接骨之法。河童最爱干的坏事是在水边瞄着经过河边的人,找到机会把人拖下水。河童在水里会掏出被拖下水的人的“尻小玉”( SIRIKODAMA) 。而“尻小玉”一旦被掏走,人就会瘫掉、死掉。“尻小玉”这个词不好翻译,因为我们古代关于人的想像里没有这个对应物。在日本语里“玉”(TAMA)就是魂(TAMA)。从屁股掏进去最近的就是肚子。如果柳田国男说的不错,那么广泛流传的河童有关“尻小玉”的故事,反映的应当就是日本人早期自己对人体的想像。


觊觎河边小孩“尻小玉”的河童


生与死从来都是密切相连的。剖腹自杀还关乎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看法,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井上亘曾指出,日本语中的“死”的发音非常奇怪。因为它的发音和中国语的发音过于接近,所以很可能是后来的,是受到中国语影响后的产生的。而更近于日本人最早关于死亡的说法,应当是“隐”或“神隐”。即灵魂不死,灵魂只是从身体里出来进到另一个世界。这让我联想到折口信夫的观点。他认为在古代日本人的观念中人死后魂有三种分化机能:好的会成为神,不好的会成为鬼,还有一种成为物,进入瓜、桃、鸡蛋等事物中。这实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视点。按照这样的思路,剖腹自杀最初实际上可能只是释放自己的灵魂出来,进到另外的世界。


神隐:指人某日突然消失


日本人为什么剖腹自杀?本源应当就在于他们对于人的灵魂与肚腹之间关系的特殊想象。但是,要真正理解剖腹自杀,还需要看从这个本源点出发,看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人怎样一点点发展出来了一整套归属于武士阶级特殊的自杀文化。


有关剖腹自杀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八世纪的《日本风土记•播磨国风土记》中的“腹辟沼”一段:“辟腹沼,右号辟腹者,花浪神之妻淡海神为追己夫到于此处,遂怨瞋妾以刀辟腹,没于此沼。故号辟腹沼。其沼鲋等,今无五脏”。公元713年承日本元明天皇命令编撰《日本风土记》,体例模仿中国古代的地方志,内容涉及日本各地的物产、草木、禽虫、山川土地的起源传说以及各种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是我们了解奈良时代日本社会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但这只是一个孤证,并不能说当时剖腹自杀已经流行。正如《贞丈杂记》所指出,“《日本书纪》以下国史所有的自杀,或缢死或烧死,从来没有见到剖腹自杀者。” 最早剖腹自杀的据说是平安时代后期的源为义。而真正剖腹自杀作为一种传统慢慢定型,要到武士走上历史舞台扮演主角的镰仓时代。而做为事例,大隈举的是《增镜》中记载的伊贺判官光季。时当天皇家想打到幕府所发动的承久之乱爆发前,天皇家发现幕府方面驻在京都的代表光季探知到朝廷即将动手的秘密,于是派兵攻击之。寡不敌众的光季一边放火烧了房子,一边采用十字切的手段剖腹自杀。自杀结束生命,放火烧掉财产,一点不给敌人留,这样的做法后来成了经典桥段。当年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上演的也是同样的曲目。


火烧本能寺


光季使用的十字切是剖腹自杀比较难的一种。剖腹自杀最常见的是一字切。做法是右手持刀插入左侧腹中后向右侧腹横切过去。刀下处腹中大肠和软组织被切断,人会因为大量失血而死亡。然而从剖腹到死亡需要经过的时间很长。所以剖腹后行有余力者会拔出腹中的刀切断喉管或刺入心脏以求速死。到后来剖腹自杀,安排介错人在旁边等到剖腹完成后,挥刀斩下自杀者的头颅,就是为了缩短自杀者漫长的等死过程。当年织田信长被明智光秀偷袭,同一天被害的还有他的儿子信忠。信忠剖腹自杀前,嘱咐身边的鎌田新介帮自己把头砍下,并把自己自杀后的尸体藏好。当其时也,敌人就在眼前,主人剖腹自杀后还需要帮他藏起尸体,所以来不及等自杀者慢慢流尽血死去,因此当明智光秀的兵攻上来后,信忠在火枪和飞矢中剖腹,鎌田新介毫不犹豫地按照信忠的嘱咐砍下了信忠的头,藏好了信忠的尸体。据说这是文献上介错人最早登场。


织田信忠


剖腹自杀能否死利索,很大部分要看介错人的手腕。江户时代的剖腹自杀,事先大多不知道谁为自己介错。所以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除了问候,介错人很重要的是要告诉对方“请放心,我是某某流的修满业的。” 从自杀者的角度看,介错人是结束自杀者痛苦的关键人物。江户时期的介错有“三段法”、“四段法”、“九段法”,说的都是下刀的时机。拿最简单三段式来说,主要抓的是这三个瞬间:自杀者接过自杀用的短刀时、自杀者看左腹时、自杀者拿刀对准腹部时。要点就是出其不意,能够让自杀者在还没有体会到死亡的痛苦前就砍下头来,才是介错人中的高手。介错还有一个要点是要一刀断头,但高手下刀最后还会有一点皮肤连着,这个分寸就很难把握了。实际上能把头一刀准确砍下来就不容易。三岛由纪夫一字切开肚腹后,请自己的弟子森田悌来行介错事。结果也许是面对自己的老师下不来决心,手抖得厉害的森田悌一次砍到肩上,一次砍的不够深,两次砍都没砍下头来。面对痛苦的不行的三岛,最后还是个子大一点的古賀浩靖抡起刀完成的介错。还有一种说法流传说,实际上是按着切下来的。


据说在江户末年有很多武士都不知道切腹的方法


即便剖腹之中最简便的一字切,操做起来也并不容易。因为侧腹部有大量脂肪,是十足的滚刀肉,力量不够刀刃会刺不进去只留下表面伤。据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前专门研究过这些,所以自杀时是合着全身力气“嘿”的一声刺下去的。比这牛的是一字切后,再从胸口下入刀,向下切到脐下。这一刀和横着的一刀正构成“十”字,所以叫十字切。大隈说,是征战就有胜有败。成败在天,不全由己。但身为败者依旧有一份武士豪勇在的,就会用剖腹自杀来夸耀自己的武勇。所以切下细细一条横的“一”字线后,趴在那里慢慢死会显得不够用,就出来了更复杂的十字切。当然,历史上还有比这十字切更豪狠的。当年丰臣秀吉命茶道名人千利休剖腹自杀。其时千利休已经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但有多年茶道修养支撑的人就是不一样。据说自杀前利休在茶室中插了花、点了茶、咏完了绝命诗。一刀横切后,他用手探入腹中,将内脏掏出来放到火炉的自在钩上,最后又竖着完成了十字切,此后才让他的弟子藤田淡路守行介错。十字切是一横一竖,然而也有人认为应当把功夫都用在横劲上,于是就有了二字切,横着一刀之上再来一刀。传说里还有切第三道的三字切,不过大隈没有找到事例。我几十年读关于日本历史的书,很遗憾也没有见到过。在日本,围绕剖腹自杀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下刀的方法不同,一字切、十字切、二字切、三字切之外,还有真一文字、横一文字、左十文字、右十文字、纵横十文字等等说法,但不过都是一个“切”。


切腹方法图例


关于剖腹自杀,因为样式和动机不同而有一系列复杂的叫法。大隈的书中提到的有“立腹”“无念腹”“鎌腹”“扇腹”“荫腹”“诘腹”等,这些剖腹自杀的叫法每一种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立腹”是用剖腹自杀表达自己的愤怒,“无念腹”表达的则是无可奈何但又有一百个不甘心。引发《中臣藏》四十七个武士复仇的故事,火种就埋在他们的主人在江户被命令自杀时切的就是“无念腹”。“鎌腹”是农民想学习武士剖腹自杀但没有武士刀可用,只能是用镰刀,而“扇腹”则是指后来承平日久武士们被命令剖腹自杀但已经没有那份毅力,于是用扇子比拟武士刀在腹部划一下,就让后面的介错人砍下头来。“荫腹”比较复杂。这是臣下先在自己家把肚子划开后,用白色的木棉布包上伤口让人把自己抬到主人那里,以死去进谏主人。还有“诘腹”,“诘”是指责,是指自己并不想自杀但被旁人连指责带架拢不得不自杀的。剖腹自杀在日本可是大文化,所以大隈书中提到的并不全面。比如还有为了忠实于自己刚逝去的主君而剖腹自杀的“追腹”。还有古时候日本武士文化反对内斗,强调一个巴掌拍不响,打架一定要处理双方。所以就又有了指定自己的敌人是谁而剖腹自杀,让对方不得不承担连带责任的,这种叫“指腹”。到了江户时代,剖腹自杀制度性地成了处死武士的手段。相关的知识也获得系统地整理。出现了伊势贞丈《凶礼氏》山冈俊明《腹切考》工藤行广《自刃录》《切腹口诀》星野葛三《武学拾萃》等专门著作,剖腹自杀也形成了包括介错人该如何上手在内的一整套非常清楚的仪式。比如自杀者早晨要吃切成三片的腌咸菜,因为切成三片的腌咸菜与表达剖腹自杀的“身切”一词读音相同。吃饭要少吃,免得切开肠子时臭烘烘吃过的东西掉落出来不礼貌等等。如此这般一点一点规定的非常细。这套自杀文化被洗练地程式化到精致的程度,但却丝毫掩不住血腥而野蛮的本质。


《通化事件》 佐藤和明 著


从江户幕府末期到明治维新新政府成立,日本史上满是腥风血雨。这个时代因被上位者处以死刑而剖腹自杀者所在多有。而真正把江户时代已经变得形式化的剖腹自杀重新装潢一新,是日本帝国走上扩张与侵略的道路以后的事情。为了宣扬历史上武士们忠君爱国,作为武士道的一部分楠木正成为首的一排排失败后剖腹自杀的武士的名字被反复强调。剖腹自杀的做法也作为武士的经典死法进入日本军队的宣传中,与皇国史观、国家神道一同构成了日本军队特殊的精神构造。而日军军官佩带的刻有菊纹的日本指挥刀,则为帝国军人提供了方便的剖腹道具。1997年在大阪旧书店,我买到了一本书——《通化事件》。阅读后才知道故乡那位老人回忆中的那个血腥现场,应当是今天通化市的靖宇公园(当时是日本人的靖国神社),而准确时间应在一九四六年二月前后。那是关东军部分不甘心失败者与国民党合谋颠覆共产党政权的暴动。暴动失败后,部分军官们在绝望中剖腹自杀。但在这些关东军的青年军官们头脑中,是否有前述日本古代关于灵魂的这些知识都是疑问。因为在军国主义教育下,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失败”与“剖腹”“靖国神社”之间已经建立起新的灵魂飞翔的逻辑与线路。至于按照日本人的习惯,他们的自杀应当叫“立腹”呢?还是应当叫“无念腹”呢?历史的车飞一样前驰,而血腥的现场已经蒙上七十多年历史的尘埃,如今不论在海那边还是海这边,似乎都已经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把这些想清楚了。


《活法》 稻盛和夫 著


上世纪末,我曾经在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搜寻关于剖腹自杀的书,不经意间发现这些书大都出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其时正值三岛由纪夫的死带动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的剖腹自杀重新的关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的日本,出版早就和社会热点连在一起。社会上日本经济正在高速增长期,日本大藏省合产官学一体化之力,率领成千上万的企业战士们在国际市场上追亡逐北,正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那也是日本文化特殊论开始盛行的时期。今天以经营之神的面貌出现在中国,依靠《活法》之类的经营书籍获得大批粉丝的稻盛和夫,那时正在以武士道精神教育京瓷的年轻人。这或者正是大隈三好写下剖腹自杀是最包蕴了日本人民族精神死法的背景吧。他大概想象不出今天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六十五岁老人的日本,更想象不出在秋叶原闹市街头,日本年轻人拔刀出来,对准的会是陌生而手无寸铁的行人。沧海桑田,蓦然觉得自己在谈论一个很老的话题,是啊,连三岛由纪夫自杀,都是接近半个世纪的往事了。



文 | 刘晓峰

编辑 | 刘梦蝶

图片 | 刘梦蝶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精彩回顾


沈志华 | 朝鲜战争不挂帅,林彪“装病”or“真病”?

赠书 | 日本文人的地域黑黑黑黑黑

熊培云 | 靖国神社,日本人不觉得荒唐吗?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