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这5年,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国家发展的时和势,作出全局性的谋划部署,以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大手笔大方略,精心布局出一盘发展的大棋。
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大棋局”系列文章之八——《这步棋,习近平落子“绿水青山”》。
十八大以来这5年,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国家发展的时和势,作出全局性的谋划部署,以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大手笔大方略,精心布局出一盘发展的大棋。
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大棋局”系列文章之八——《这步棋,习近平落子“绿水青山”》。
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天蓝水绿山青,是人民对“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也是习近平心中的美丽中国。为了绘就这幅美丽画卷,他从未懈怠。
“绿色”布局引领“美丽中国”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时就谆谆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5年来,对生态环境,总书记走到哪儿,强调到哪儿:
在海南,他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希望当地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在云南,他强调要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明确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重庆,他指示要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在青海,他关注三江源、“中华水塔”的保护,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一串串脚印,一声声叮嘱。习近平关注一城一地的环境问题,体现的是关注整体生态安全的大格局。
大格局需要大布局。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超越和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全社会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切,为实现“美丽中国”之路铺下了最坚固的基石。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说,“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真的无法兼得?
其实,习近平早就给出了回答。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习近平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中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目光如炬,直指关键。
8年后,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再次重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5月,他在考察黑龙江时又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这是以史为鉴、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指明了道路。
5年来,习近平一再叮嘱,要“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
习近平鼓励大家:“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事实也是如此。2014年,浙江舟山定海区新建社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万人次,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000元。2015年5月,习近平来到这里,村民介绍,他们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收入普遍比过去明显增加、日子越过越好。习近平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他强调:“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环境如水,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美好的环境与富裕的生活,完全可以共生共赢。
“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萃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发展现实,又着眼未来的思想成果。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不容松懈。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民普遍富裕起来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清洁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问题“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他要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上,总书记的落子,展现了他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对“绿水青山”的执着,更因为他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他强调,“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振聋发聩的话语,不可不深思、铭记!
编织法治保护网,让绿色生生不息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远大计,必须有法治的保障。习近平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推出一系列措施为“绿水青山”编织起法治“保护网”。
2015年4月,我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
这一被誉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关键文件,为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体制基础。
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几年来,一场场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
2015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从河北省开始,不到两年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对16个省份的6000余人问责。今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这一举动,明确宣示了中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有规可循,有责必究。环境保护落到实处,绿色生生不息。
5年,从理念到政策再到落实监督,不懈努力成效初显: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占24.9%;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总书记的嘱托正在成为现实。怀着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今日之中国越来越美,我们更将“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一幅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大家都在看
来源:新华网
记者:赵银平 黎韵扬
制图:樊珊珊
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