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谢谢了,“秋裤君”!你穿的秋裤可能也来自这里

2017-11-02 新华网


“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有一种爱,叫妈妈喊你穿秋裤”……近日随着冷空气频频来袭、寒意愈浓,耐不住低温的人们一边调侃,一边翻出压箱底的秋裤,默默地“扎进袜子里”。


泰山脚下的邱家店镇姚家坡村,有30多年缝制秋裤的历史。如今,针织专业户仍占全村三分之一,每年秋裤等针织品的销售额过亿元,是山东知名的“秋裤村”。


走进“秋裤村”的针织户,切布机、包边机、锁边机隆隆作响,千余种彩色布料在村民们手中翻飞,“变身”一条条秋裤。


“最初,我们对网上关于秋裤的各种段子不太理解,有啥好玩的呢?”姚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石西军说。后来村民们意识到,这些段子能让秋裤的关注度更高,网言网语中,秋裤已成为了“网红”。一条秋裤,温暖了天南海北亿万消费者的双腿,也成为“秋裤村”生产生活的支柱。


50多岁的杨成波,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最早做秋裤的。他说,起初只是简单缝几条,到邻村集市上卖,赚点钱补贴家用。之后发现经常供不应求,就雇人织秋裤,销路也越来越广,“最多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村民日子好起来全靠秋裤了。”


石西军给记者算了几笔“有趣的账”:


全村120多户针织专业户,每户至少4台缝纫设备,淡旺季平均下来,每台设备每天生产约100条秋裤,全村一天生产4.8万条,保守估算一年能生产1752万条;按秋裤长度1.1米计算,全村一年生产的秋裤总长度可达19272千米,大概每2年就能给赤道“穿上”一圈秋裤……


这里的秋裤价廉物美,产品远销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尽管产销两旺,但因针织秋裤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村民们只是以已之力赚取绵薄之“利”。


经营了20多年的针织户齐霞告诉记者,行情好时每条秋裤的利润有四五毛钱,行情差时只有一毛钱。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浪潮而生的“秋裤村”,就是凭借这微薄的利润用一针一线织就了村里孩子的“大学路”、年轻人的“致富路”乃至患病村民的“康复路”。


针织户齐霞展示自己的秋裤产品(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没穿秋裤遇寒流。”石西军很爱说这句段子,“有年轻人说‘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冬天的命是秋裤给的’,而在咱们村,脱贫致富和未来梦想都是秋裤给的。”


靠着一条条秋裤,村民们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


——村民齐霞把针织秋裤的大部分收入用在孩子身上,女儿学习国画已考到七级,儿子也在学习口才课和街舞课;


——村民张广金的女儿在南昌读大二,每年学费、生活费2万多元,全都依赖针织秋裤所得;


“秋裤君”张广金在整理秋裤产品(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邻村村民尹萍在“秋裤村”打工,每缝一条松紧带赚7分钱,一天能缝1000多条,收入用来补贴一家老小日常生活;


——49岁的赵国桂只有初中文化,但喜欢读书和旅行,去年她和家人去曲阜玩,旅行花费相当于“卖1500多条秋裤的利润”……


女工赵国桂在缝制秋裤(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传统的“秋裤村”,有传承也有创新。石西军的女儿在济南读完大学后,回乡在针织厂工作。“现在村里有10余个百万元户,针织专业户中有七成人家的孩子继续做秋裤行业,很多是大学毕业后返乡的。”


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过服装设计的姚波,回乡做起了秋裤销售。他说,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认为秋裤太老土,穿上后很臃肿。现在村里开始尝试设计更贴身、材质更舒服的秋裤,这样价格能卖得更高。


“秋裤村”的产品和设备正在升级:弹力秋裤、毛绒秋裤等新产品涌现,布料打捆机、高速包边机等一应俱全,有不少价值数万元的进口设备。


眼下,“秋裤村”有几个“小目标”:建设一个秋裤产业园,帮助针织户集中生产经营、打造电商品牌,聘请设计师、发展私人定制等高端服务,发展更时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链。


“用一条秋裤,护一冬温暖。”对消费者而言,秋裤或许意味着温暖与关爱,但对生产者来说还意味着温饱与梦想。


大家都在看


国际乒联处罚3名中国运动员,中国乒乓球协会表态


“双十一”网购时擦亮眼!这些企业上了黑名单


3只羊导致4人死亡 细数其中“六大致命错误”



来源:新华社

记者:魏圣曜 叶婧 郭雅格

编辑:董静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