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享单车疯狂融资,但今年春天播种的骑行行业并没丰收

2016-10-14 吴晨飘 懒熊体育



今年3月,骑行行业曾迎来一个小高潮。大半年过去,智能整车销量不如预期,共享单车的兴起又蚕食了通勤市场。转型、升级、坚守,在这场充满情怀的自行车创业风潮中,不同的品牌正在选择各自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将来寻找更多生存的可能。



在消费升级、体育产业兴起和城市出行多元化的浪潮下,在大半年前的春天,各个品牌的智能自行车一股脑地推向市场。


而其中的很大部分,不管是定位为城市自行车的700Bike,抑或是主打智能出行的轻客,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了拥挤的城市街巷,而非骑行的运动场景。


7个月过去,经历第一轮的市场考验,整车的整体销量并不如预期。与此同时,突然火爆起来的共享单车项目们杀进了通勤环节。从8月至今,短短两个月内,摩拜单车和ofo两个共享单车项目均令人咋舌地接连公布4轮融资,成为当下资本寒冬最逆市而上的现象。


它们也进一步压缩了原有计划中的整车市场。而在运动领域,黑鸟单车、行者等多家骑行App或是转型做线下服务,或是研发零配件,继续寻求生存之道。

 

年初轰轰烈烈的雷声,似乎没有激发出一场磅礴的大雨。春天播下种子的骑行行业,还没能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城市休闲型整车的困境


当初备受期待的整车市场,如今看起来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热烈反响。

 

来看看最直观的销量。曲奇单车CEO吴俊斌告诉懒熊体育,曲奇的智能单车每月卖出几百辆,和预期结果有一定差距。轻客公关总监兰启昌透露,截至8月,轻客的两款城市自行车TS01和TF01总计售出1万多辆,其中线下车店销售占75%左右。


700Bike暂未公布销售数据。不过知情人士透露,700Bike各车型总销量在几万辆级别。在其天猫旗舰店中,截至10月9日,售价2499元的后街城市公路自行车卖得最好,累计销量458辆。3599元的银河折叠车以311辆紧随其后,另外两款百花和美术馆的销量都在50多台。

 

700Bike主打城市出行,其设计有浓浓的文艺范儿。


至于加入小米供应链的骑记,和小米联合推出了QiCYCLE电助力折叠车。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懒熊体育,这款售价2999元的城市自行车,每月销量在15000辆左右。

 

出行领域的智能单车最大问题在于,并没有直击用户痛点,解决刚需。吴俊斌就坦承,用户对车体中植入智能功能接受度不高。在出行的需求层面,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一辆几百元的单车已经足够满足需求,有导航、记速等多重功能的智能单车显得有些功能过剩。

 

骑行服务机构破风旗下拥有600至700辆自行车。“国产智能自行车有一些,但国产主打的智能元素,能影响我做决策的程度只有5-10%,我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破风CEO董超告诉懒熊体育。

 

目前,传统的自行车大品牌仍是破风的主要选择。在这些传统厂商中,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机械工业与凯路仕分别拥有针对城市通勤市场的子品牌Momentum和CRONUS。

 

其次,国内城市的出行环境亟待改善。尽管很多创业者都致力于解决“去哪里骑”这个难题,但他们所做的线路开发,绝大多数为郊外的运动骑行路线,城市骑行环境更倚重于政府行为,因此需要更长的周期来改善,而这是创业者们难以控制的。

 

以北京为例,目前五环内有70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但现有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道现象较为严重。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自行车出行比例持续下滑。其中,16%的人认为出行环境差,24%的人认为公共交通经济快捷,无需骑车。

 

出行选择骑行,是需要长时间培育的生活习惯。换言之,骑车出行在如今并不是一件美观智能的产品就能立刻刺激出的需求。

 

骑行环境尚佳的台北,市政府为推广公共自行车项目YouBike开辟了“三横三纵”自行车路网,但仍然需要用前半小时免费的办法来鼓励市民骑行。而去年4月取消了这一政策后,当月的租借人次就从前一个月的 206 万人次下滑到166 万人次。如今YouBike还得推出每月骑行11次以上有奖来激励市民选择自行车。一座城市培育骑行习惯的难度可见一斑。

 

再者,骑行作为出行方式时本身存在着一些客观限制因素。

 

骑车不方便,这是上海上班族露西的最大体会,“穿着裙子、高跟鞋怎么骑,”对有正装要求的白领一族,自行车是违背着装要求的选项。因此从事服装工作的她,没有一个同事选择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更何况还有写字楼周边的停车难题。

 

即使着装便利,上班族还得考虑天气因素。“骑车最烦的就是下雨,冬天风大好冷,夏天大太阳也不能打伞,”露西说。如此一来,自然气候又限制了骑行的机会,这一点在北方城市更为明显。“北京空气差,尤其一旦雾霾,根本没法骑车,”北京上班族子西深有体会。


“以前,在我们说城市、骑行、环境的时候,总是会有人质疑天气、污染、道路等客观问题。但现在共享单车的风靡,其实验证了人们对城市骑行的向往和接受,”张向东有不一样的体会。


但在半年内疯狂席卷市场的共享单车,在更多人看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整车的市场。


10月13日,摩拜单车宣布了最新的C+轮融资消息,据36氪报道本轮融资金额在1亿美金以上。就在几天之前,ofo共享单车也刚刚完成共计1.3亿美金的C轮融资。同样在城市单车租赁布局的小鸣单车也在近期拿到了1亿元的A轮融资。最为疯狂的是,8月至今才两个月,摩拜和ofo各自就宣布完成了4轮融资。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曾对懒熊体育表示,700Bike这些城市智能单车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大家共同把市场做大。张向东也表示,“700Bike欢迎更多伙伴的加入做大市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骑车的队伍,才能让出行环境良性循环。”


但从现状来看,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的人口并没有大幅度增长,反倒是数以万计的共享单车被迅速投放进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狠狠咬下一大块城市通勤市场的蛋糕。


本身就面临销售困境的城市智能单车,如今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下,其前景更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共享单车极大冲击了整车的出行市场。


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孙培麟对懒熊体育表示,通勤市场的产品属于工具,这个市场将来会被共享单车和电动车占据,用户能接受的最高价不会超过2000元,因此在这个场景下制造整车,价格会被需求锁死。


相比售价2000至6000元不等的智能整车,单次使用价格在几毛到一元的共享单车,以及从1000到4000多元的电动车,后二者在价格上更亲民一些。


运动型整车挑战传统厂商不易


相较出行,运动场景才是骑行行业未来的寄望。

 

野兽骑行在9月初再次登陆京东众筹,推出SPEEDX智能运动自行车的第二个系列。野兽也是骑行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针对运动整车的项目。相比陷入沉寂的城市智能自行车,专注于运动的野兽似乎更找对了方向。


野兽骑行联合创始人李剑亮告诉懒熊体育,目前野兽国内总销售额为2000多万元,其中售价3999元的Mustang山地车占到了60%-70%。相比之下,国外市场创造了3000多万的流水,售价14999元的leopard pro更受欢迎。


“国外客户对客单价接受程度比较高,也更愿意接受创新事物,而在国内,新品牌都会受到一些质疑。”李剑亮表示,野兽明年也将在北美及欧洲确立代理商。

 

作为新兴团队,野兽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在3月11日发起的第一轮京东众筹中,野兽的产品获得了1300多万元的资金。但从7月15日开始发货起,野兽陆续因技术升级导致发货延期、因台风导致工厂停产。


李剑亮解释说,“零件供应商禧玛诺没有预估到野兽的下单量,另外产品要过欧洲标准,为了保证质量延长了测试时间。”不过他也坦承,“传统自行车门店有它们的优势,不管出货量多少,发货都能跟上。”


另外,比起城市智能单车,运动型单车的技术要求更高。而在京东众筹上,几位购买了第一期野兽产品的用户反映:智能中控不好用,数据不真实,售后电话打不通。李剑亮回应说,如果是同等价位,野兽的性能要高于传统厂商。

 

相比普通骑行爱好者,更专业一些的社团或者车队骑友们对单车的要求会更高。“现在的智能自行车性能没有特殊的区别,在我们看来就是把手机的功能移到自行车上,”北京工业大学自行车队队长洪冲达表示。

 

在他所在的整个车队里,没有人买过运动智能自行车。他的队友施子墨去年加入车队,在最近选择了一辆6000元的意大利品牌佳沃的公路车。这类传统自行车制造厂商正是野兽骑行所要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

 

国产品牌凯路仕拥有针对专业运动的子品牌烈风。自去年10月以来,烈风就自建垂直电商平台,以市场同比产品的一半价格销售,同时建立全国1600家线下服务点,让消费者享受安装及质保服务。传统厂商多年积累的品牌以及门店优势让它们更易于占领市场。

 

来自台湾的自行车巨头巨大机械工业,更是凭借其品牌捷安特,在大陆市场二十年中拥有了3000家经销商,年销量达到200万辆,牢牢据有大陆自行车行业第一品牌的地位。

 

在2009年,巨大还推出针对女性的品牌Liv,除公路和登山的运动、竞速车款外,还推出专为女性铁人三项玩家打造的Avow Advanced专业三铁车系列。

 

传统自行车厂商已经在运动场景中的细分领域下功夫,而智能运动单车在质量和发货环节仍受到一些质疑,这样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追赶。


但孙培麟还是表达了对运动整车市场的乐观,“这个市场能容纳两家流水几十亿级别的公司。”创新工场也在去年投资了野兽骑行,“野兽有机会成为捷安特这样的品牌,不过需要很多偶然性,比如新的玩法和调性,高性价比和正确的营销手段。”



捷安特等传统厂商在线下渠道中优势显著。

 

智能整车现阶段的三个方向

 

从整车切入骑行,这是创业者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在不断遇挫的过程中,或及时调整方向,或发挥长处,尝试更多的可能。

 

懒熊体育梳理发现,整车品牌的发展目前有三个趋势:深耕电助力单车,及时转型或坚持最初的情怀。

 

电助力单车是未来的一大方向。欧洲近些年来自行车销量每况愈下,唯有电动助力自行车逆势增长。德国2015年自行车市场同比增长6.6%达到435万台,而其中电动车市场增速达11.5%。

 

参加了欧洲自行车展的轻客CEO陈腾蛟表示,展会上60%都是电动助力车。目前电助力单车占据了30%的欧洲自行车市场。



电助力单车是未来的趋势。

 

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6.3%的美利达,也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看到了惊喜。2015年,美利达电动自行车销量为2万台,今年这一数字将上涨到4至5万台。“一台电动自行车可以抵过3台自行车,” 美利达副总经理郑文祥对台湾媒体《中国时报》表示。

 

虽然目前电动自行车占美利达营收比重仍不满1%,但美利达仍预期,未来二、三年内,电动自行车占营收比重将提高至5%。

 

在8月中刚刚拿到1.5亿元B轮融资的轻客TSINOVA是国产电助力单车的早行者。其“VeloUP!威履!智慧动力系统”目前已经作为整体技术方案,出售给国内多家传统自行车制造厂商,同时开始布局国际化。

 

同样致力于打造电助力单车的还有小米。为了研发QiCYCLE,小米和骑记曾投资荷兰IDbike BV的力矩传感技术。

 

在京东众筹平台上,打着“电助力”概念的单车项目都受到追捧。轻客刚刚推出的子品牌昆铂独角兽智慧电单车目前已经获得250多万元的资金。锣卜科技的柠檬轻运动折叠电单车和骑达科技的骑达R4折叠助力自行车也都分别获得500多万和400多万的众筹。


相比欧洲均价3000欧元的电助力单车,轻客等国产同类产品价格在3000元上下,这无疑是巨大的价格优势。但孙培麟对此表示了担忧,“电助力的毛利空间有限。”

 

第二种趋势的代表则是基本概念bici。2014年,基本概念bici推出售价3999元的城市智能单车启孜,成为最先吃智能整车这只螃蟹的人,

 

但滋味却不是想象得那么好。2015年1月,基本概念bici全资收购了骑行App行者,并逐步放弃了整车业务。据悉,基本概念bici的整车销量只有几千辆。

 

“初期做研发、运营、众筹相对容易,但后期设计生产、品控、供应链、渠道等一系列问题,创业团队显然经验不足。” 基本概念bici创始人蒋旻宸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时表示,目前整车业务只占公司总体的10%。

 

如今,蒋旻宸将重点放在了行者社区。9月28日,行者发起了“行者首届线上运动会”,作为线下服务的最新尝试。

 

而在产品领域,基本概念bici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智能硬件上。不管是智能芯片,还是心率计,研发成本更低、回收周期更短的配件,是创业者们都乐于尝试的方向。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基本概念bici四款智能配件四个月来的销量已接近十万。

 

也有倔强的创业者依然坚守最初的情怀。曲奇单车的吴俊斌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创业也不是完全为了活着。”

 

“中国市场就是很现实,消费者们喜欢便利,创业者们也是追求短平快,”尽管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吴俊斌还是努力坚持最传统的自行车,“电机确实更好卖,需求也更强,但我们不追这个风潮,要做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事。”

 

这样的情怀也有不少拥护者。经常骑车上下班的北京上班族Wendy听说电助力单车的概念后惊讶表示,“这就不是自行车了呀,我骑车上下班就是为了运动。”

 

从另一个维度——销售渠道维度而言,无印良品和700Bike的合作不啻为一个好消息。从8月底开始,来自日本的生活家居品牌巨头无印良品推出了三款限定颜色的700Bike银河折叠车,在中国有3家门店有售。


无印良品也曾考察国内其他整车品牌,但700Bike用更契合品牌方的外观设计和工艺获得了青睐。


除了与品牌合作,700Bike也在上海来福士、苏州诚品书店以店中店形式入驻,并在北京开设生活馆,拓展线下销售。“未来线下肯定还会有很多好玩的形式,开店只是第一步,”张向东介绍。


正如骑记加入小米供应链,由此获得比同类产品更好的销量,新兴的整车品牌也需要更多强大的靠山和合作方来弥补在线上流量和线下渠道的不足。


孙培麟就表示,小米系有自身的优势,和小米系对垒的团队并不十分看好。


骑行运动市场离爆发还有段时间


“让大众了解骑行很重要,现在大家的意识还是骑车是通行工具,而不是运动的方式,” 美骑网创始人兼CEO周福源预期,骑行运动的爆发期在3年左右。

 

根据凯泰资本调查显示,拥有约1亿骑行人口的中国,运动自行车人口仅在600万左右,只占总人口0.4%,远低于法国的80%和美国的20%。而中国运动自行车销量占自行车总销售仅为6%,而欧美国家这个比例非常高,运动自行车占整个自行车消费产业的50%以上,英国甚至达到了62%。

 

《2015年中国运动自行车市场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运动自行车市场规模在76-84亿元。这个规模较去年下降了16%-18%,不过17岁以下的骑行爱好者明显增加,更多人愿意为高端整车买单。


台湾自行车市场走过的轨迹也许是一种参考。2007年,台湾曾掀起一股自行车风潮,但只持续了1年,到2009年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经历3年的调整和转型,台湾自行车市场成功从通勤代步转为运动休闲,骑车人口逐年增加并以运动休闲为主。

 

“很多人还不知道骑行这种玩法,虽然玩的人越来越多,但还没有明显到成为全民健身这样的现象,”董超预测,骑行运动的爆发,至少需要2年,长则要到2022年冬奥会。


相比马拉松和健身等运动项目的大爆发,骑行运动显得有点沉寂。“马拉松的爆发靠赛事拉动,而自行车是靠赛段拉动的,所以观感上没有那么明显,”孙培麟说,他也表示,自行车运动的门槛更高。


高门槛,不仅体现在动辄5000元甚至好几万的运动自行车价格上,场地也限制了这项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这一点,北京工业大学自行车队队长洪冲达深有体会。



骑行运动在国内受限较多,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

 

每周两次的车队训练,他和队员们最愁的就是去哪儿骑。“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太远,去长安街刷夜又有红绿灯,如果去香山骑,一来一回,这一天就别干别的事儿了”, 洪冲达非常希望校园周边有适合训练的场地。

 

但不可否认,运动骑行市场正在逐步崛起。2015年,国内自行车赛,包括职业赛事、业余赛事以及各种骑行活动总计3000 多场,同比增幅30%左右。

 

更好的消息是,越来越多的资金与人才进入了这一领域。万通六君子之一、富鼎和基金总裁王启富就带着他的蓝天绿野成为骑行运动行业的大佬级玩家。有赖于王启富的知名度与号召力,蓝天绿野准备在赛事领域大干一番,京杭大运河赛事就是起点。


骑行App回归零配件和服务


回看现有的几个骑行App,它们的发展都脱离不了App——智能配件——整车的轨迹。

 

骑记从App起家,再延伸至智能配件,之后加入小米生态链。野兽骑行延续了这一做法,从骑行社区开始,到SpeedForce智能中控,最终发布了碳纤维智能自行车。曲奇单车也不例外,上线App后,智能码表众筹上线,获得千万融资后开始研发整车。

 

但从App起家的黑鸟单车就坚持不碰整车。黑鸟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OO魏涛不看好骑行整车产品和电商平台,因此黑鸟坚持不做赛事、俱乐部和电商,不考虑整车,重心反是用积累的用户数据来服务车行与俱乐部。

 

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骑行社区,黑鸟拥有200多万注册用户和约45000个入驻俱乐部。目前智能配件和骑行路线开发是黑鸟的主要收入来源。8月底,黑鸟就发布了一款售价177元的码表。

 

“你可以把我们的商城理解成中国移动、国航的积分商城,更多是解决用户积分问题,是维系用户的工具,” 魏涛否认卖配件是为了挣钱。

 

线下服务中黑鸟要做更多的路线开发。魏涛透露,许多景区主动寻求黑鸟来开发路线,以此吸引更多游客,目前黑鸟和东方园林达成了这方面的合作。


和黑鸟的打法类似,行者目前也致力于配件和线下服务。


在骑行App寻求变现的过程中,零配件和服务成为目前的两大渠道。而整车,由于研发成本高,回收周期长,市场空间难以容纳多个品牌,从一开始各大团队跃跃欲试的方向,演变为不触碰或逐渐舍弃的对象。


此外,野兽骑行App最近做了一次新尝试。苹果刚刚发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2和野兽App达成合作,实时记录速度、里程、等骑行数据,作为用户运动健康数据的一部分。


“和苹果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用户,另一方面能提升野兽的品牌,”李剑亮也表示,野兽把App是当作专业的工具打造,分析骑行数据,软硬结合打造品牌,没有从商业模式上过多考虑。


但整车和零部件在此前已被证明难度很大。“硬件已经是一片红海,”周福源表示,他最看好的是骑行的后服务市场。

 

这也是现在美骑的方向。这家4月刚刚挂牌新三板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主打内容的美骑网、做电商的美骑易购和美骑体育。后者为用户提供落地问题,组织活动或举办比赛,并提供整合营销策划服务,这是目前美骑的主营收入来源。

 

2016年上半年,美骑收入为689多万元,同比增长55.78%,不过亏损仍达500多万元。

 

同样专注于服务环节的还有破风。董超介绍,破风目前为B端客户提供策划、路线、组织、保障的一站式骑行活动服务,每月服务上千人次,每人每天的费用在300-800元不等。加上刚开始启动的赛事服务,已经实现整体盈亏平衡。

 

而在线下服务中,景区内的骑行+旅游成为各方看好的方向。

 

“比如一个公园环境好,好多人想不到在这里骑车,但如果规划好了,大家就会来骑车,”魏涛介绍,黑鸟通过路线开发,增加了景区本身的旅游价值。“前段时间我们给五指山做规划,他们在各个路牌都有标识,路也修得很好,激发了骑行热情。”

 

在骑行旅游的刺激下,景区内的单车租赁也获得了升级的机会。这是一个商业模式更为简单明了的市场。



景区内的单车租赁在未来也是一笔不错的生意。

 

游客们在景区租车已经形成一定风气,这种习惯比起下班骑车更为深入人心。其次,当体育和旅游结合时,运动项目的身价也直线上涨。景区内风景优美、空气质量高,车道也相对完善,用户愿意为更高的价格买单。以一辆成本1000元的单车举例,如果日租收费50元,20天能就回本。

 

不过这个市场弊端也非常明显。“除了周末,基本就没有人,”拥有这部分业务的董超介绍,“破风的车从2000至10000万元不等,需要人员维护,而人力成本非常高。”因此,董超认为景区内的单车租赁业务三年内难以盈利。

 

不少骑行业内人士都跟懒熊体育表达了“骑行行业的爆发点短则2、3年,长则要到冬奥会之后”的类似观点。孙培麟要乐观一些,他说,“这个市场只要在增长就好,不期待一夜之间的大爆发”。


张向东有更多的期待,“2014年,互联网人跳入造自行车行列;2016年,共享自行车启动。两个浪潮把自行车带回中国主流生活场景。明年,自行车的使用率会大幅提升。自行车真的回来了。”






周知:10月16日杭州站活动地址更正为,杭州市滨江区建业路511号浙大科技园华创大厦2楼(以诺咖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