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主声(张逸萍)
编者按:
许多弟兄姊妹会有一个疑问,在读经时,我需要停下来留心听神的声音吗?神会在我耳边和我说话,告诉我经文的含义或他对我的旨意吗?
也有弟兄姊妹问小编:“你能听到神的声音吗?”“你能听到神说话吗?”
有时,我回答“我不能,我听不到。”
有时,我回答“我可以!”为什么?我所在朗读的圣经,不就正是神的话嘛!
以下文章,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聆听主声
(改编自《传书》2010年12月)
张逸萍
多次有弟兄姊妹问:“灵修读经时,是否要停下来听神的声音?” 我也读过一篇文章教导说,每读一段经文,停下来听神的声音,然后再读,梅花间竹的读、听、读、听……
究竟我们读圣经时,神会否特地和我们谈话?
(一)不一定是神秘历
有神祕主义者甚至说,灵修时,“首先听见好像有人在花园中行走的响声;接着是一种隐隐可闻之声,但仍不清楚,接着就是快乐的一剎那……变为完全可理解的话语,如同一位深交好友所说的话那么热情、亲密,和清楚;接着就是生命和光进入人心灵里面,能够在灵里见到耶稣,在祂怀里安息……”[1]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神祕经历。我相信,所谓“神对我们讲话”,在一般情形下,不是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因为神只在有特别需要时,才让我们经历到神迹。圣经有例﹕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神每天赐吗哪(出十六35),直到他们进迦南,“吃了那地的出产,第二日吗哪就止住了,以色列人也不再有吗哪了。”(书五12)神不会因为他们懒得耕种,或者觉得好玩,赐下吗哪。
(二)不追求美好感觉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预期超自然经历,但很多弟兄姐妹似乎都以为,读圣经时需要停止心思,便可听到一些异常的声音。
那么,让我们首先问﹕为什么要听到神的声音?为了得着兴奋刺激、或值得骄傲的经历?若是如此,这动机是自私的!另一些人希望和神亲近,只为了得到感情上的满足,即便如此,这个动机也是自私的。基督“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5)所以我们所期盼的,不再是自己的好处,乃是祂的喜悦。
另一方面,神的话本来就“比蜜甘甜”(诗十九10),例如,当我们悲伤时,圣经里有安慰的话;焦虑时,圣经告诉我们,神是最终的依靠;感到无所适从时,圣经就是真理。只要真心“爱慕纯净的灵奶”(参彼前二2),读圣经自然是享受。
(三)圣经就是神的话
最重要的是﹕请不要忘记﹕圣经就是神的话,所以读圣经,就是神和我们讲话!“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何须刻意另辟蹊径?当我们读到“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三16),我们有没有需要对神说﹕“神啊,这不是你所讲的话,你到底想借着这一节经文对我讲什么?”
若以为读经之后,神会另和我们讲话,这是新正统(Neo-orthodoxy)的圣经观。他们认为圣经不是神的话,只是从前的人和神相遇的记录;我们读圣经,也可以和神相遇,神对我们讲话。
这样的态度也是后现代的“读者回应释经法”,因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强调读者的反应和领会,不是作者原意。换言之,读经的人主观地决定圣经的意思是什么,那就是神对他讲话。
危险至极!
(四)神怎样对我们讲话
然而,相信很多弟兄姊妹的心志胜于此,他们渴望明白神的心意,讨主的喜悦,得到实际的生活指引。
(1)借着圣经
既然“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三16)那么,我们读经,需要思想咀嚼:神的心意怎样?有甚么应许、鼓励、吩咐?怎样实际地应用?切忌走马看花,水过鸭背,若胡思乱想,不求甚解,那更不妥。
(2)实际指示
至于怎样得到实际生活上的指示?如选择职业?和谁结婚?神有很多办法指示我们,有时是给我们心里一个感动、一个意念;或者藉着环境和他人告诉我们。只要真诚,祂总会让我们知道,不必着急﹕“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诗廿五12)
(3)不能给神时间限制
还有一点,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预期或规定上帝在我们灵修的时候(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内回应我们的祈求。难道我们可以对神说﹕“神啊,我只有二十分钟灵修时间,你有话快说,我要上班了。”
(4)潜而默化
我们每天读经祷告,慢慢明白神的心意,求圣灵帮助胜过试探,于是灵命渐渐长大。曾听过一个比喻:读经就好像把茶包放进茶杯里,茶包里面的东西慢慢渗透,溶于水中,直至饱和。读神的话也一样,你我虽然未必有特殊感觉,但假以时日,我们便被潜而默化,心意更新,模成基督的样式。
聆听主声,并不神祕,也不困难。
[1] Wong, Chi-Hok ,《灵命塑造》, O. C. M. ,2000年,页52-53。
本文来源: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HK_proclaim/listen2God.htm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一扫 或 长按 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本公众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分享:
《怎样克服忧虑(亚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