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9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魏征与太宗:双簧十七年

2016-08-25 历史真相大揭秘
点击标题下「历史真相大揭秘」可快速关注

探究揭秘历史真相,

揭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解密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

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来源:网络


魏征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无数人身名俱灭,无数朝代兴亡过手,但他的大名依然是如雷贯耳。唐高祖李渊有元从功臣十数人,唐太宗李世民有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但无论是开国的裴寂、刘文静,还是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还是用兵如神的李靖,甚至是号凌烟阁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在唐书中都没有被独自列传的资格,唯独魏征,受到了后世史家的青睐,获得了这份殊荣。其敢言直谏的鲠骨,虽历经千年,仍让人敬仰。


但真实的魏征并不是那种人们所想的忠臣,他曾经论证过“忠臣”与“良臣”的区别,并把自己当作是良臣。这其中固然有他自己的价值观的影响,但也有他自己就根本不是忠臣的原因在里面。魏征是河北人,早年家里贫困,曾经当过道士,隋末大乱,他先是依附于李密,后来又归降了唐朝,再后来被窦建德掳去,又投降了窦建德。武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败亡,魏征不失时机的脚底抹油,西入长安,重新归降了唐朝,投到了太子李建成的麾下。从魏征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属于在隋末众多的“轻去就”的人才中的一个。所谓的“轻去就”是带有褒义的说法,说的难听一点便是有奶便是娘。但他们跟真正意义上的朝秦暮楚之辈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往往是等一个“娘”彻底没“奶”了之后才会投降另一个,而一般不会在中途叛变。这在乱世之中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魏征的运气显然是倒霉了一点。《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被称为“克父”,他要是认了谁当干爹,那人就临死不远了,魏征也具有这种特异功能,他专门“克主”,简单的说就是跟谁谁完蛋,他跟着李密,李密被王世充逆袭:跟着窦建德,窦建德被李世民俘虏;后来跟了李建成,结果李建成死在了玄武门。但在那场玄武门之变后,他终于碰到了李世民。

李建成兄弟死后,东宫和齐王府的官吏星散天下,但也有没跑掉的,大多数是文官,时任太子冼马的魏征就是其中之一。魏征被抓住之后自然明白自己大难临头,因为他曾经数次建议李建成杀掉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但由于跟李建成的基本策略不符,所以没有被采纳。现在李世民成了新的太子,秋后算账,他魏征必然是第一笔。所以当魏征被带到太子李世民面前的时候,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定计,于是就有了史书上我们看到的那一幕,李世民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魏征回答太子(此处指前太子)要早听我的话,你如今坟头已经绿草盈了,然后李世民一笑置之,君王显示了他的胸怀,臣子显示了他的鲠骨,皆大欢喜,一起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段记载当作二人即兴表演的一段双簧。魏征知道,如果李世民小肚鸡肠,想要杀他,他无论怎样都难逃一死,所以表现的悖逆与否不会有任何的区别。但如果李世民有远见,此时需要的便是天下和解,而天下和解就需要有个原东宫或者齐王府的人来现身说法,这个人跟李世民仇恨越大越好,最好不共戴天。魏征想争取的就是这个名额,因为他跟李世民有仇,又是太子的重要谋士,最合适不过。所以,才有了他顶撞李世民的那一幕,李世民也心领神会,立即擢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并安抚河北,于是天下何解,李建成和这场宫变慢慢的被人遗忘,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而换了新工作的魏征摇身一变,成了著名的谏议大臣。人家别人和领导提意见还讲究点策略,他不,在他看来,解决问题都是第二位的,主要目的是让皇帝生气,越生气我越高兴。你不发火,你不暴跳如雷,我的名声从哪来啊。魏征知道自己永远也比不上那些秦王府的旧臣,想要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无数次的当堂顶撞李世民,有时候李世民在朝堂上装一装,来几句冠冕堂皇的话,魏征就在场下大声来一句“呵呵”,然后就开始嘲讽,张口先王,闭口尧舜,说的李世民是没脸没皮的。而一旦发现皇帝态度不好,他便开始进入沉默模式,无论皇帝问他什么,都当没听见,旁边的房玄龄跟着李世民征战四方,知道这位天子的脾气火爆,在军中那是说一不二的,没人敢顶嘴,往往吓得汗出如浆,但魏征却怡然自得,皇帝不认错,他绝不开口,你爱跟谁说跟谁说去。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建立一个台子,经常过去看自己老婆的坟,每次看到都潸然泪下。有一次带上了魏征这个刺头,哭完之后想跟他说两句话,抒发一下情怀,结果人家来了一句,你来看你老婆的啊,我因为你来看你爸呢,气的李世民面色铁青,但就是不能发火,还得和颜悦色的表示接受建议,回去之后立马反省,以后绝不带魏征同去。李世民有一次玩一只鸟,魏征来了,李世民怕他说玩物丧志,就藏在了袖子里,魏征在外面早瞥见了,故意滔滔不绝,直到把鸟憋死为止,李世民明知他是有意为之,却无可奈何。

我们看魏征的那些劝谏和行为,似乎非常的不近人情,但事实是魏征是最熟谙人情的了。他知道李世民需要一个敢言直谏的大臣,便拼命的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样继满足了皇帝的需要,更达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在李世民那边,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曾经不止一个的读史者发现,李世民对魏征的容忍中,似乎有一种冥冥中的无形之力在压着他,压到让李世民这个个性极强的皇帝可以整天听魏征的那些大道理,这绝对不是沽名钓誉四个字就可以做到的。事实上,玄武门的事情一直压在李世民的心中,从未散去,他时常会做噩梦,梦到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对于这件事情,他一直深深的内疚,但再来一次,他也只能那么做。这种痛苦,他只能通过“圣庶抗嫡”这条规则来缓解,也就是圣明的庶子或者幼子可以打破宗法制,继承父辈的财产和权力。他必须努力的去治国,这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也是做给死去的大哥看的。而魏征跟李建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当李世民暴跳如雷的时候,他看到魏征的眼睛,就好像看到了死去的大哥李建成,似乎大哥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嘲讽着自己。于是,他无数次的容忍魏征,拼命的工作,一直要做得更好,这样他才能心里说服自己,为自己杀兄囚父的行为找到理论依据,从而获得安慰。贞观之治光彩夺目,为后世千载传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盛世是李建成用鲜血去娇惯的,是玄武门的那一抹血色在支撑着那个被后世传神的唐太宗,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太子谋反,往事重新涌上心头,冲垮了那道精神的支柱。

魏征与李世民的关系在魏征死后表现的淋漓尽致。李世民在偶然间得知了魏征曾经把自己的所有的谏议整理成了文字作品,交给史官发表,稿费便是自己后世的名声。这种出卖君王已沽名钓誉的行为让李世民无比的愤怒,以至于他仆倒了魏征废墓碑,废除了自己的女儿跟魏征儿子的婚约。魏征为什么要如此作为,这跟他心中自己跟李世民的关系有关。在他看来,他跟李世民是互相配合,甚至是互相利用的关系,都是求名,而且有益于国,是双赢的合作。他从隐太子那里投降李世民,李世民放了他,他认为这是李世民要利用自己安抚天下,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忠诚,所以在君王的名声和自己的名声之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而贞观时期另一个宰相马周的做法则恰恰相反,他在死前将自己所有的谏议草稿烧掉,认为不能以出卖君王的名声为代价来抬高自己,因为他本是将军常何(老朋友再次强势出镜)府上的一个门客,因为替东家当枪手写命题作文被皇帝看重,四次派人到府中来请。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君临天下,攻灭突厥,可不是穷愁潦倒的刘皇叔,他马周自认也不是诸葛亮。可就是这样,李世民依然觉得他人才难得,将他带入朝廷,并一步步提拔为宰相。士为知己者死,所以马周的选择便跟魏征截然的相反。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诚如斯言!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伐高句丽,未尽全功,想起魏征如果在,必然会阻止自己亲征,于是重新修缮了他的墓碑,并恢复了对他家族的礼遇,让我们这场君臣之间十七年的双簧,并不完全是在互相的利用。那一个朝堂论战的朝夕,早已印在双方的脑海中无法抹去,随着天人永隔,随着恩怨逝去,对于故人的怀念还是存在生者的心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想了解其他八卦奇谈,不妨关注微信公众号

“历史真相大揭秘”(ID:dajiemi000)

回复数字,或许有你想要的哦~


咨询客服请添加加微信:V184343778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