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0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秘密”  八次更迭背后故事

2016-10-14 历史真相大揭秘
点击标题下「历史真相大揭秘」可快速关注

探究揭秘历史真相,

揭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解密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

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来源:新华网


北纬39度54分26.37秒,东经116度23分29.22秒,从这个点向四周扩展44公顷土地,铺着特制的浅色花岗岩条石,这里是天安门广场,也被比喻为整个中国的心脏。


每年国庆节前夕的某个晚上,就会有一辆吊车和一辆货车,从天安门城楼中间门洞驶出,停在毛泽东画像下。吊车缓缓地将画像取下,然后将新画像吊起替换。这个“换画”的程序,是从何时开始?这幅毛泽东画像为什么每年都要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324seyic&width=500&height=375&auto=0

60多年来,这个广场不仅记录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依托它形成了各种永久或临时的建筑,也成为代表这个国家的符号。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彩色巨幅画像,是全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幅肖像画。这也是全亚洲最大的手绘领袖画像,用20天的时间完成,每年重画一次。


画中主人公的形象经过了8个版本的变迁,最终的版本是1967年10月1日确定的。之后的47年里,广场上的人不论走到什么位置,都会发现画像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终都在注视着你。


你可知道,从1949年到现在的60多年时间里,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的画像一共经历过“八次更迭”。      



第一幅画像 庆祝北平解放大会     

悬挂时间:1949年2月12日 主笔:董希文



194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北平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不仅因为这一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更因为这天还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二十多万北平市民将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那天,天安门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城门上挂着写有“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几个金字的红色横幅,中间有“工、农、兵、学、商”塑像,工人、农民高举斧头、镰刀,一颗红星挂在雕像上方。这是毛泽东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



第二幅画像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

悬挂时间:1949年7月7日     主笔:董希文



1949年7月7日是抗战1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天安门又一次得以重新布置,而此次悬挂的就是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二版毛主席画像,同时悬挂的还有朱德画像。两位伟人的画像之间,一颗巨大的红星光彩闪烁,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出现两位领袖画像。这一天,毛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大会的20万群众情绪异常高涨,滂沱大雨中“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万岁”的口号交相响起,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预示着新中国已呼之欲出。



第三幅画像开国大典    

悬挂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主笔:周令钊



1949年10月1日,一幅高6米、宽4.6米的毛主席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画像中毛主席头戴八角帽,面部稍侧,微带笑容。由于画像巨大,为了经得住风吹,最后是用拼接起来的铁皮作了“画布”,所以画像重达1.5吨。据记载,画像所参考的照片是摄影师郑景康在延安拍摄的毛泽东与朱瑞合影照片的剪切版,但对比照片和画像,人们会发现:画像中主席的领口是系好的,照片中则是敞开的。原来,在画像完成后,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聂荣臻第一个观看了画像效果,他建议画像上主席的风纪扣要扣好,这样更严肃,随后画像作者周令钊便进行了调整。



第四幅画像        

悬挂时间: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主笔:辛莽



1950年5月1日,毛泽东主席免冠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担任主笔的是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左辉、张松鹤协助绘制。1950年初,胡乔木将辛莽邀请到中南海,布置绘制毛主席巨幅新画像的任务。辛莽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辛莽接到任务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翻看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毛主席的照片,经过认真挑选之后,辛莽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上看的半侧面像。辛莽从解放区来的画家中挑选了左辉、张松鹤等人,在共同研究制定绘画方案后,左辉、张松鹤站在脚手架上,辛莽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边看边指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毛主席画像画好了。



第五幅画像      

悬挂时间: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  主笔:辛莽




1950年,为庆祝建国一周年,中央决定重新制作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悬挂国徽。而毛泽东的画像也不能再用战争年代的形象,因此,毛泽东画像脱下了戎装,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人民面前。辛莽所画的这一版毛泽东像,也是脱帽半侧面像。他注重对毛泽东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



第六幅画像    

悬挂时间: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   主笔:张振仕




 1952年国庆节,第六个版本的毛泽东画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幅画像的主笔是中央美术学院张振仕。当时中央有关领导从全国美术院校召集了30多人进京画马、恩、列、斯、毛、刘、周等领袖像。在肖像展中,著名肖像画家张振仕凭借实力顺利通过了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的审查。从那时起张振仕和学生金石担任了11年主席像的绘制工作。张老画的主席像从1950年一直沿用到6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天安门城楼共挂过张先生画的两个版本的主席像,那两张主席像和当时生活中的毛主席十分相似,那时的主席依然年轻。



第七幅画像      

悬挂时间: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    主笔:张振仕



 

1963年10月1日,第七个版本的毛泽东画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这版画像主笔仍是中央美术学院张振仕。当时正值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革命群众提出此前悬挂的毛主席的侧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毛泽东“偏听偏信”,于是要制作一张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   


第八幅画像      

悬挂时间:1967年10月1日至今    主笔:王国栋




 1967年10月1日,第八版毛泽东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主笔是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他绘制的画像以毛泽东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王国栋在绘制巨像时,既能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轮廊,又能以中国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着色。他画的毛泽东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毛泽东主席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毛泽东主席巨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现在这幅画像依据的是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当时正值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革命群众提出此前悬挂的毛主席的侧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毛泽东“偏听偏信”,于是要制作一张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


重新绘画主席像的任务落在了画家王国栋的身上,他在绘制毛主席像时,注重了眼神的表现,在慈祥和善的同时还表现出主席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他还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毛主席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


毛主席标准像


绘制领袖油画像,相关用具、画笔都是北京市制笔厂生产的。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制笔厂的老师傅亲自到肖像组里听取画师对笔的意见,然后再回去修改制作方法,以便拿出最适合的画笔,保证画像的质量。上世纪70到80年代,绘制毛主席画像主要使用的颜料都是天津美术颜料厂和上海美术颜料厂生产的国产颜料。为了让红颜色褪色慢,王国栋使用了一种叫“中国银珠”的高档颜料。当时,一般的颜料也就三四角一支,中国银珠起码在6角以上,这在70年代很贵了。


毛主席像画框的造型也是专用的,特有的金色、粗细与画面的比例,风格上区别于欧式画框,适合毛主席像特有的东方风格,该风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


毛泽东画像的画像板最早由五合板和铝板制成,每逢下雨下雪,画布后面的五合板总是受到雨水浸泡,造成画板变形翘角,影响画像的整体效果。1994年国庆45周年时,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对画像板基板进行了调整。新画板为一块手糊成型的平面玻璃钢层压板,弥补了此前多块五合板拼接的不足,使画像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主席像到底有多大?经过初步换算就能够想象出它的大小。常人的嘴一般为5厘米,鼻子高为4厘米,眼睛长为3厘米。毛主席画像的嘴长近100厘米,是常人的20倍;鼻高约85厘米,是常人的21倍;眼睛长约60厘米,是常人的20倍。



想了解其他八卦奇谈,不妨关注微信公众号

“历史真相大揭秘”(ID:dajiemi000)

回复数字,或许有你想要的哦~


咨询客服请添加加微信:V184343778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