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洋雷锋志愿队: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摄影组 华中师范大学 2022-07-14

这是一个超级有爱的志愿者团队,它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组成,致力于从事各类志愿活动。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却同样秉持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生信条;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同样践行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代精神。


这段话是华师洋雷锋志愿队微信公众号的介绍。这个团队成立于2012年4月,由来自30个国家的几十位留学生组成。团队的宗旨是为武汉社区、学校、医院等提供非营利性的志愿服务,一起学习雷锋精神。


摄影 / 刘怡莹



桂子山上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团队?


这就不能不说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阿达姆。这位曾获华中师范大学“十大博雅学子”的留学生,用他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对孩子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爱无国界”的志愿服务精神。


“洋雷锋”阿达姆



2010年,一次机缘巧合,阿达姆结识了武汉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春苗小学的校长陈瑛,她邀请阿达姆给孩子们教英语。第一次因为不熟悉路,715公交车一路颠簸,等到达了复兴二村站时,他不敢相信,校长和几个老师,还有孩子担心他会迷路,居然早就在站牌处等待自己的到来。阿达姆很感动,说:“他们都很高兴看到我,我感受到了春苗的热情,心里好高兴。”


摄影 / 陈希昌


从此,他决定要在春苗小学教英语!阿达姆每个周末都会早早起床,乘坐将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春苗小学。他的辛苦付出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感谢,也感动了武汉市民。媒体称他为“洋雷锋”,阿达姆为自己的这个称号感到骄傲。通过学习,他知道雷锋是中国的好人,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向雷锋靠近


摄影 / 陈希昌


开始是阿达姆一个人,后来跟他一起到春苗小学支教的留学生同学越来越多。于是,阿达姆就想着组织一个团队,让一个人的力量变成一个集体的力量,于是洋雷锋志愿队应运而生。



2013年,阿达姆带领导团队成员赴央视参加《社区英雄》节目,最终为这些中国孩子募集到了25万元“梦想基金”。这笔善款阿达姆捐给了春苗学校,以帮助学校改善基础设施,能够接收更多的农民工孩子使其获得良好教育。


摄影 / 陈希昌


除了在春苗小学义务支教,阿达姆还多次带领大家帮助利民学校等多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并参与其组织的各项活动。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参与了七色彩虹幼儿园的支教活动。2015年7月,阿达姆毕业回国前。春苗小学为他举办了欢送会。在最后的欢送会上,阿达姆情绪激动,泣不成声,多次表示他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再回江城。而学生们也一一走上台拥抱着他。校长陈瑛对阿达姆说,春苗学校以后就是你的“娘家”,想家了就常回家看看。


摄影 / 陈希昌



阿达姆曾谈及他的梦想:“在中国,我参与了很多的义务活动,献血、支教、看望孤寡老人……献血活动中,想象着自己身体里那滚烫的热血能够拯救他人并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他乡支教,从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尽自己所能在孩子们的梦想之路上所铺的基石;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温暖的同时,也让在异国他乡的我体会到了亲人的关怀与温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中国有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阿达姆希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贡献自己一份爱的力量,让这片土地充满爱,变得更加美好!


摄影 / 陈希昌


阿达姆毕业回国后,洋雷锋志愿队队长的接力棒就传递到了来自刚果(金)的帕特手中。


帕特与志愿者的结缘,是2014年6月前往盲人学校的一次志愿活动。“我们跟盲人玩游戏,闭上眼睛上下楼梯,亲身体验盲人的世界。”这一次的服务,让他感受到了盲人朋友看不见光明的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不久后,帕特又前往协和医院陪护白血病儿童。因为本科学习的是临床心理学,他有时候会利用心理学课堂中所学到的方法陪小朋友玩,收获了很多欢乐。两次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志愿者三个字在他心中扎下了根,而一次偶然观看电影《雷锋》的机会,更是让帮助他人发了芽。“我觉得好奇怪,电影画面中的那个人,除了肤色不一样外,不就是我吗?”帕特开玩笑道。


“洋雷锋志愿队”队长帕特

摄影 / 刘怡莹


接过阿达姆队长的接力棒后,帕特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扩充队伍。如今,洋雷锋志愿者队已有70多人,分别来自30多个国家。队员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定期开展公益项目,免费提供志愿服务,如义务支教、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双语翻译和绿色环保活动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去年春节,洋雷锋志愿队参加了武汉市铁路局“小桔灯”春运志愿服务项目,成为武汉地铁站一道亮橘色的风景。而今年的春运服务,自1月13日起前后持续一个月,每隔一天就有8名留学生志愿者,分布在武汉火车站东西进站口和安检口,做旅客引导和帮扶服务。


早上8时30分开始,一般到下午4时左右。而帕特自己,由于住得略微偏远,常常要5点多起床才能保证准时来参加志愿服务。“虽然起的早,但这样也好,再也不用在寝室天天参加‘睡觉比赛’了。”帕特笑道。


虽然有时觉得苦累,但志愿活动也在悄然改变着帕特的生活:“自从我当了志愿者,所有所谓的痛苦都随风而去了,我学会了坚持自我、坚持梦想。”而曾经想要和中国同学一起出去散步聊天的愿望,现在也慢慢实现。


摄影 / 张展华


2017年2月26日,在由武汉铁路局团委举办的2017年“小桔灯”青年志愿者服务武铁春运活动表彰文艺汇演举行,华中师范大学荣获2017年“小桔灯”志愿服务铁路武汉春运活动优秀组织奖,帕特连续第二年荣“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队员佳妮和王南南均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摄影 / 张斯迪



我的梦想是做雷锋,不只是中国的雷锋,还要做祖国的雷锋,甚至是世界的雷锋。”谈及他的梦想,帕特说。


“洋雷锋志愿队”的队员们

摄影 / 刘怡莹


洋雷锋志愿队的队员们认为,参加洋雷锋志愿队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做志愿服务可以认识到更多人,获取到更多知识,通过志愿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与中国社会,而这些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



与孩子们一起跳绳的星星

摄影 / 张展华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星星结合一本书介绍了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那本书提出一个观点——人为什么要活着,书作者以自身早上进行工作、下午帮助他人的经历告诉读者,人生活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人,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星星认为,加入服务队是在寻找被他人需要的机会,“有时候志愿活动要求一直站立4个小时左右,在听到别人诚挚的感谢和面对他们真诚的笑容时,一天的疲惫就会烟消云散”。


“阿姨过年把我叫到她们家去吃饭,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吃年饭,而且元宵节的时候阿姨还给我带了汤圆”,来缅甸的王南南(中国名字)一提到这件事就特别感动。她与李阿姨相识于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阿姨是她的志愿服务对象之一。在志愿活动结束后她们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摄影 / 张展华


阿尔及利亚的休娃第一天到武汉,被司机放在华中师范大学北门,她不认识一个汉字,不会说一句汉语。在北门停留了两个小时,休娃才遇到一位武大的老师帮助了她,把她送到学校的宾馆入住。同样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天子也有类似的遭遇,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位中国人在火车上用手机和他进行交流,最后把他送到华中师范大学。为了帮助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休娃和天子都参加了洋雷锋志愿队,在开学季到火车站和机场开展志愿服务,帮助留学生顺利到达学校


今年七月就要离开华师的斯里兰卡姑娘佳妮表示,自己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同样是今年七月离开华师的艾奇和天子也想在离开前更好地进行志愿活动,“课已经结束了,论文也已经写完了,在寝室睡觉是没有意义的,去帮助别人才是有意义的”,来自中非乍得的艾奇说。


参与志愿活动时的开心

摄影 / 张展华


“我把我在中国做志愿活动的经历和家人分享,他们都觉得我很棒,替我感到自豪,并且鼓励我继续做下去”,休娃表示会在接下来的两年博士生涯中继续奉献爱心,帮助他人。


来自马来西亚的吴茹丽说,她想通过自己的专业了解中国,她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她的专业知识相互促进。她在2012年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参加了春运志愿服务,目前她的志愿活动范围主要是高铁站和地铁站。此外,她还去过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也曾参加厄瓜多尔的赈灾活动。“从事志愿活动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火车站工作也可以看到人生百态。”她总结到


阿扎儿与春苗小学的学生

摄影 / 张展华


来自突尼斯的阿扎说,每次出去做志愿活动都会和爷爷奶奶们聊很多,聊得会很开心,“我2008年就来中国了,我很喜欢华师,也很喜欢中国,我想继续在中国从事志愿活动”,阿扎表示着他对华师和志愿活动的热爱。“华师爱我,我爱华师,我去了很多大学的国际学院,华师国际学院是最好的”,阿扎骄傲地说。


摄影 / 张斯迪



院长佐斌:

打造最有爱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参加生活实践活动比学习文化课快乐一百倍,但实践活动不是无意义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会使留学生获得愉悦,得到满足”,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佐斌说,华师一直坚持用爱心文化引导教育留学生,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实践的机会。


“洋雷锋志愿队”的队员们

摄影 / 张展华


佐斌说,让留学生适应华师,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适应地方风土人情,洋雷锋志愿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校了解武汉了解中国的平台。学校坚持以人为对象,重视留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同中国人打交道,因为对中国人有感情也会对中国有感情。


“孩子们对阿达姆不舍,阿达姆也疼爱孩子们。”佐斌认为,这对留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在中国的价值。同学们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演讲等知识性文化活动,而要注重让同学们接触生动的人,接触中国文化


帕特与印迪拉和孩子们拔河

摄影 / 张斯迪


佐斌指出,学校努力让大家感受到“爱在华师”的校园文化,注重弘扬忠诚博雅的精神。学院支持学生的工作,并且帮助其解决困难。比如《留在华师》杂志,就是由留学生自编自办,校领导、院领导负责杂志质量和内容的把关,并且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杂志创刊时,佐斌亲自将其定名为《留在华师》。书名有双重含义:一指留学生留学地点为华师,二指留学生们爱华师、愿意留在华师。佐斌也希望大家在创办杂志过程中能发挥主人公精神,自己动手拍照,自己编辑,自己创作。如今,这份杂志已经成为中国留学生教育的一个品牌


“洋雷锋志愿队”的队员们

摄影 / 张展华


佐斌说:“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最有爱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让每一个来到华中师范大学的留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都能为最有爱的家添砖加瓦。我们的梦想正在通过洋雷锋志愿队而成为现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79xkb15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字:党波涛 刘怡莹 武颖 张野溪

摄影:华大图片·摄影组

编辑:胡瀚月

视频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韩梦佳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为洋雷锋志愿队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