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华中师大这个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日前,教育部公布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中国史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下面就和小诗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吧!
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教师团队。自1903年文华书院大学部开设历史课程以来,这支团队便开始“启程”。百年华师,风雨兼程。这支团队也始终不曾停下前行的脚步。
这是一支“薪火相传”的教师团队。钱基博、潘梓年、杨东莼、王玉哲、张舜徽、章开沅等老一辈学者倡导的自强不息、取精用弘的治学精神如今依然是这支团队的“底色”。
这是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历经多年深耕细作,这支团队不仅在辛亥革命史、历史文献学、近代商会史、社会经济史、道家道教文化等学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还涌现出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楚天学者、湖北名师等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
这是一支“诲人不倦”的教师团队。他们“淬炼”先辈学人身为师者的优良传统,谨记为人师表的操守情怀,构建“全员育人”长效机制,章开沅、马敏、朱英等多位老师曾荣获当代教育家、荆楚社科名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三育人”标兵与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称号,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
左图为熊铁基、刘固盛荣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右图为朱英获奖
这是一支“求真务实”的教师团队。不论是致力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与水平,还是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言,抑或是弘扬传统文化与国学,团队成员深知,治史治学在于为文化立根基,为民族守未来;开辟学术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要肩负社会责任。他们笃信,历史学的使命是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
他们就是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
承学脉深植百年沃土
各种荣誉“加身”是一支优秀的团队的“表征”,其实如何成就“优秀”更值得思考。只有学术根脉“深植”于沃土,整个团队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回溯往昔,钱基博、潘梓年、杨东莼、王玉哲、张舜徽、章开沅老一辈学者自强不息、取精用弘、求真务实、诲人不倦等优良传统“沉淀”为一片沃土,为中国史教师团队留下了宝贵的、值得珍视和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一如张舜徽先生“自强求道”的治学精神和一生对“四不五有”(“四不”即不晚起、不近烟酒、不浪费时间、不看无益之书;“五有”即有恒心,有毅力,有耐性,有信念,有傻气)的自律品格。一如章开沅先生“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治学态度和“以良史之忧忧天下”的“参与史学”理论与实践。恪守学术规范、以历史学家的责任感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历史研究功效……这些优良传统历经岁月洗礼,在中国史教师团队的努力承继和发扬下,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中依然焕发生机。
聚英贤力攀学术高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期以来,新老两辈学者相濡以沫、传承发展,在辛亥革命史、历史文献学、商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不断开拓奋进,带领中国史教师团队攀上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峰。
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是这支团队的一贯追求。多年来团队一直致力于曾经是“冷门”的商会史研究,因为他们相信,商会史研究的兴盛能够带动和拓展对于中国近代史其他相关重要领域的探讨,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现在国际学术界谈起商会史研究,都会提到武汉,提到华中师范大学的商会史研究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马敏和朱英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带动下,不仅让海内外学者对“商会史”这一课题的研究日趋重视,而且使其成为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门不大不小的显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空白。武汉也因此成为研究中国商会史的重镇之一。精干的研究队伍和富有新意的原创性研究,使得这支团队关于商会史的研究不仅水平一流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马敏和团队成员深知,商会的功能并不是以政治为主,而是以经济为中心,同时还包含着其他丰富的内容,所以商会史研究“疆域”需要不断拓展。这些年,团队一直尝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视野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其他相关学术领域。
中国近代商会通史
“中国近现代博览会通史”“近现代海外中华商会研究(南洋地区)”“中国近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近代中国工商税收研究”“中国老学通史”“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2012年以来,团队申请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湖北省社科重大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5项,并有4项获得滚动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主要研究成员先后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339篇,人均每年2篇;42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42部;《中国近代商会通史》(四卷本)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于2015年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和相关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并刚刚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为此,团队还着力推进史学基础文献工程建设。近五年来,先后出版《苏州商会档案丛编》《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汇编》《民国时期统计资料汇编》《老子集成》等,并建有“中国商会数据库”“中国道教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这些基础工作获得学术界充分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引领和追踪学术前沿,近两年来,团队整合科研力量,组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社会变动与国家治理”“大数据与中国历史”“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荆楚历史与区域文化”五个学术研究团队,深入拓展学术研究新领域。
铸师魂化育芬芳桃李
教师只有教研结合,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学术上的精进并没有让这支团队忘却为师从教的本分,老一辈学人潜心育人、凭良心教书铸就的师者风范一直被践行。
团队负责人马敏深知“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学生培养的质量乃学校生命之源”。作为华师曾经的“掌门人”,从发展规划的制定,到具体的工作部署,他一直都在思考并不断探索怎样才能“把华师打造成人才培养的高地”。即便行政工作繁重,每个学期他也至少要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开一门课,籍此近距离了解学生们学习状况;他会在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上亲切地与同学们拉家常,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嘱咐新生们要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不仅是马敏,凭良心教书,为国家育才,已经成为这支团队的共识。成员们都以三尺讲台为荣,重视本科教学研究,并善于将本科教学中的感悟升华为理论。近年来,团队不仅在《中国大学教学》等专业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教学研究论文,还出版了《研教双优、彰显特色——教研论文集》3辑、《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辑。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4门本科生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国近代史列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历史学专业列入国家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教育列入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单位。
杜芳、张雪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让人才培养成效突出。近3年来,经由团队教师指导的26篇本科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近5年来,每年均有学生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多名学生获全国“史学新秀奖”一等奖,教育部“中国古文献学奖”一等奖等。
守初心不辍济世弦歌
团队成员深知研究历史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式地一头扎进故纸堆,他们笃信历史学的使命是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
长期以来,以马敏教授为首的教师团队致力于历史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调研,为历史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通过为中学一线历史教师提供再深造的平台、编辑出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相关著作资料、指导一线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参与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工程。
因为深度参与了基础教育研究,身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马敏非常关注教育扶贫。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在教育界别联组会上针对“教育扶贫”发言获得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赞同。马敏说,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落实,一定要围绕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发力,扶到根上:不仅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还可以依托乡村小学或在其周边同时建设文化站点、网络中心、医疗站点,形成学校、文化中心、医疗点一体化的乡村社区中心,打造农村文化高地;另外,高校招生继续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学生有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马敏在全国“两会”上发言
“教育扶贫”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马敏多次带队赴四川凉山、湖北咸安等地调研扶贫支教情况。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华中师范大学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通过联合办学、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展开全方位合作,打响了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
回到40年前工作过的冕宁县大桥镇田坝村团结小学
无论是拓展校际、校地、校企合作领域,开展商会调研与商会建设,还是主动适应“全球化”趋势,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海外华人及华商研究;无论是发挥学科优势,弘扬传统文化与国学,还是致力湖北历史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开辟学术发展道路的同时,团队亦十分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学者治史治学,要经得起时间检验,要为文化立根基,为民族守未来。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周琬琦
文字:郝日虹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