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3门课程、3181个课堂、1394名教师!疫情之下的华师云端课堂人气爆棚
自2月12日正式网上开学并开展网上本科教学工作以来,我校多门课程在网上陆续展开教学工作。截至3月20日,学校已开展在线教学1293门课程,课堂3181个,任课教师1394人,参与学习的学生14901人,共134257人次。
本科教学工作运行以来,开展网上教学的各门课程、各个课堂的教学秩序正常,师生都能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网上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师生网上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中有着全新的体验感和良好的获得感。
精准发力施策 推行分类教学
2月初,学校出台了《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延期开学返校及教学工作的安排》以及《关于共建良好线上教学秩序的倡议》,通过组织各职能部门联动,推动指导各教学单位分学院、分专业制定具体应急实施方案。
各学院均成立了在线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通过开展在线教学专题视频会议和在线教学资源情况摸底调查,统筹推进“推迟开学不停学”在线教学工作的落细落实,落实系列配套措施,形成“一院一策、一课一案”,帮助师生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教学资源、教学指导、考核评价、技术保障等困难,尽可能确保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并做好学生返校后的课程教学衔接计划。
学校充分考虑学科差异,不搞一刀切,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校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课程网、智慧树等课程教育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定期同步在线答疑为辅。同时重视同步直播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推动教师开展个性化创新实践,灵活运用“云课堂+腾讯直播”、“云课堂+ZOOM视频会议”、“云课堂+微助教”等多平台渠道开展同步直播教学,以缓解网络拥堵压力。
针对实验实践类课程,多个学院采取集中讲授实验原理,暂时延后实验操作,做好课程教学衔接,部分具备条件的学院是线上理论学习辅以虚拟仿真实践。各学院辅导员提前对学生学习困难情况进行排查,对参与在线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网络流量、邮寄教材资助,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贴,确保不停教,不停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强化示范引领 发挥团队优势
学校拥有国内优秀的教育信息化科研队伍和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科队伍,多年来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实践,在政策分析、科研理论、成果案例等方面都位于国内领先地位,一批国内知名的学科专家为“在线教学”的成功实施提供理论指导、方向引领和智力服务。疫情防控期间,王继新、吴砥、杨九民、左明章等教授发布了多项关于开展网上教学的指导性策略,合力战“疫”,守好课堂的战场上,为顺利教学倾心准备、保驾护航。
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院的示范引领作用,举办了 “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网络集体备课会,位于新疆、青海、内蒙古、吉林、河南、湖南、湖北等全国各地近300名教师在线参与,探索形成了“同步”+“异步”的混合式教学、“1+N集中导学”和“一对一分别授课”相结合的团队教学、“个性问题分别答疑”和“共性问题集中释惑”相结合的答疑服务等三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化关注的问题,由任课教师负责答疑;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共同性问题由教学工作组团队集中释惑,发布专题重难点解答和专题小结,实现“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有机统一。
数统学院发挥团队作战优势,公共课成立了3个课程组,部分专业课成立了8个课程组,资源共享,集智聚力,将之前线下实践的“1+N”教学模式引入线上,利用电脑屏幕、电子触控笔为学生充分展示数理推演过程。学生通过云平台提交作业,课程组其他成员在网上开展导学、答疑、批改作业并做好过程管理,同时将学生作业中共性问题详细记录,形成答疑题库,这些举措都成为疫情防控线上教学的最强助力。
体育学院281个大学体育课堂不分年级、不分项目进行统一授课,教学内容以“居家健身练习”为主,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间大学体育网络教学集体备课组”,每周指定1到2位任课教师编辑“居家科学健身视频”,通过QQ课堂发布给学生,由各班级授课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涂正革老师及其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遵循在统一中寻求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平衡的原则进行网上教学。每位老师会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特色,精心准备与其专业直接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同学们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在面向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他们会使用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或案例,在面向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会使用对外贸易数据或案例,在面向房地产专业教学中,会使用中国房价数据或案例。
此外,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学校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的优势,主动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现有实验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制订了《华中师范大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对外开放教学及管理服务规范》,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辅导答疑、技术服务、教学管理和激励约束措施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尊重教学实际 做好质量监控
各学院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课前指导工作,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各学院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的作用,深入网络课堂听课,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做好质量监控。
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黄致新教授在线上讲授大学物理课程。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作用,开展“指南式”指导服务。学习平台技术培训组杨琳老师撰写了“‘疫期’高校如期开学系列攻略——基于QQ的直播课堂操作规程”。刘清堂教授研究团队及相关教师编写了“战‘疫’时期教学科研学习六大攻略”。杨九民教授研究团队编写“教学视频设计系列指南”,遴选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本科教学创新奖获得者赵肖雄、罗恒、李文昊等老师的课堂为示范课堂,欢迎全体教师随时观摩学习。他们还提出教师每日教学自评制度,教师将上课形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问题及改进对策等形成文字提交到学院,并对学生当堂学习情况做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社会学院制定了《社会学院本科课堂全覆盖听课安排》的计划,安排院领导班子成员和院教学委员会全程参与线上教学督导工作,每位成员分别联系3-4门课程全程跟踪听课至疫情结束,定期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
心理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开发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效果自测》问卷和网络教学与学习问答系统,引导督促学生学习,发现学生在线学习问题,提供针对性建议,优化学习方法。本科教学办跟踪课堂,利用问卷及时了解网络教学运行情况,做到课堂全覆盖、多方面的调查与反馈,力争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微助教中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部分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有学生提出在家缺乏实践基础条件和教师个性化指导,教师也迎难而上积极应对。计算机学院何秀玲老师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依托小雅智能助手平台做好学习任务设计,以导学任务单、个人知识管理和导图作为教学框架,依托中国大学MOOC同时进行基础知识建构与内化,其可视化的表达使得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遗漏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依托华为云搭建了自主编程训练系统、上机考试系统等虚拟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实训。
罗昌银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电脑配置低无法安装实验环境,原有实验手册步骤不详细等问题,不断细化实验授课视频和实验指导PPT,复现实验过程和结果,自己出资购买阿里云服务器,使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云服务器上做实验。
美术学院的《书籍形态设计》课程针对疫情期间资源受限的困境,鼓励同学们针对单一纸材在实验手段上实现丰富化、趣味化,完成实验要求,教师在线搜集、批阅实验计划书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安排实验报告的互评和点评。
针对美术课的特殊性,绘画课《素描2》尽管无法近距离言传身教指导学生作品,但是通过在云平台上传大量图片范画,要求学生通过发送习作训练进度图片,教师开展一对一指导,保障教学既有整体效果又能对个人的具体训练进行指导。
注重文化涵育 坚守育人初心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疫情中的“停课不停学”,不仅仅是为了在线上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充分运用学科教学,将学生对疫情、灾难的感性认识转换为一种理性的、有深度思考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品格及素养,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资源,实现这场全国抗疫大事件的育人价值,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命题。
《在战“疫”中成长》直播课程
学校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共克时艰.抗击疫情”专题教学,开设“思政课战疫小课堂”,校党委书记赵凌云以《在战“疫”中成长》为题为本科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校长郝芳华和学校领导多次深入思政课听课。
历史文化学院王洪强老师承担的“家族生命史编撰与研究”通选课,就在思考如何在当前的严峻疫情下加强学生的命运共同体观念,让学生从这门以家族生命史为中心的课程中更好地体会到了家的意义和价值,更深刻地理解了家对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的意义,学生们由传统到现实,廓清了不少生活中的困惑,相信对以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美术学院通过“书记有约”、“画笔为刃”、“抗疫手账”、“艺心抗疫”等活动,积极打造以笔为“刃”,以画聚心,以图达意教学实践平台,号召美院学子投身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汇聚“抗疫有我”的青春力量,用设计的语言记录抗疫的感人瞬间,表达战疫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范炀指导学生创作微视频《伟大的渺小》,致敬抗疫中的“无名英雄”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坚持推进“线上课程思政”,促进学生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双提升”,通过开展以“众志成城同心战疫”为主题的优秀可视化作品征集活动,倡导师生以技、以艺战“疫”,将抗疫一线先进典型事迹等融入课堂教学,列为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责任担当意识,指导学生创作了《逆行者》、《伟大的渺小》等系列微视频,讴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千万“战士”。
新闻传播学院的喻发胜老师在《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的课堂中,因时、因地、因事制定采访内容和方式,通过播放抗疫短片、安排学生通过远程视频采访疫情中的人和事,将专业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闻道德与法规》课程主讲人陈科和李理老师,根据武汉当前抗疫形势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此次战役过程中新闻道德伦理与法规问题相关案例,并对此进行分析,力争在本课程结束形成反思批判成果。
生命科学学院曾担任过临床医生的廖晓梅老师在主讲《动物生理学》课程时,结合知识点引申讲授新冠肺炎病人的临床诊疗涉及到的学科机理。同时,向全院师生发出《生科院关于师生专业战“疫”的倡议》,学生工作团队发出《生命不息 共同战“疫”——致全院同学的倡议》,鼓励师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贡献生命科学的智慧与力量投身参与到科普知识创作中,遏制谣言,传播健康卫生知识,助力疫情科学防控。
化学学院的佘能芳老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课堂,做好三全育人工作。
受网络信号的影响,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加入网课,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乔翠兰老师的课堂中就有一位女生为了寻找到信号,在山上转了好几圈的情况。乔老师提醒这位学生注意安全,让她别翻山了。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乔老师做了备用方案,给课程全程录屏,方便学生在网络好的时候下载观看,并承诺如果观看录课也存在问题,开学后给这些学生单独补课。于是学生就安心了,不会因为网络原因影响上课而过于焦虑。
在线学习互助 上好“自律”终身课
对学生而言,没有教师监督的网络课堂是一个静心反思自己求学初心的过程,也是一个检验自身学习力和独立创新能力的契机,“自律”是检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关键词。
有效的线上学习需要有“共同约定”。为此,各学院纷纷发起倡议,营造自主自律的学习氛围。例如物理学院发起“遵守网络教学纪律,规范网络课堂言行”,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发布了“关于共建良好网上教学秩序的倡议”,体育学院发起“居家学习不停学、居家锻炼不停练”的活动,教育学院发起“宅也争朝夕”学霸养成计划系列活动,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与星光学习发展中心联合开展“信技学子每日计划居家实践打卡活动”等。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反思评价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提高自律性。例如:生命科学学院周青春老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讲授《动物学》课程,各学习小组将组内成员听课图片、听课笔记、研讨过程、课程心得利用“美篇”新媒体工具制作“学习旅程”。
外国语学院中“英语创意阅读”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采用“基于小组合作的问题导入式英语多维阅读教育教学策略”与“师大云课堂”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模式。为了有效实现合作学习,便于协助开展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激励学生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按照传统做法,课程组将所有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并选定小组长,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
文学院苏晖老师在《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上设立了课堂“班长-组长-个人”三重责任制,鼓励同学们参选班长和组长,积极参与课堂事务管理。数统学院郭思培等多位老师同步使用QQ群布置任务,及时收集上课学生的提问、意见等信息。蒋咪娜等老师将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详细记录在纸上,并拍照上传到群内专门的《答疑》相册供所有学生参考学习。
学生社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学习路径、挖掘学习内容,从专业讲座到教学技能训练等,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与“云”学习小组共同打卡,形成第一、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
身处武汉疫区的华师
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同时
积极开展在线教学
坚持推进课程思政 引导自主学习
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期间 远程育人“攻坚战”
推荐阅读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静文
文字:党波涛 谢耀辉
审校:万坚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