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全国两会上的“周代表”与“龚委员”



又是一年“两会时间”

我校周洪宇教授和龚胜生教授

聚焦教育改革和乡村振兴

在会上发出了“华师声音”



二十年“长跑”

激情、勇气、执着、理性、智慧

是他回顾自己这段经历时最常提到的十个字

教育,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 

他,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周洪宇

近日,中国之声推出的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代表》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我校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接受访谈,讲述了履职人大代表二十年的收获和体悟。





履职“长跑”二十年,他有自己的十字箴言



周洪宇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形容自己,是“人大的岗位,代表的职责,学者的本色”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两会上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当时并不被大家看好,被评价“没有现实性”,直到两年后相关文件出台,大家才纷纷肯定他当时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


周洪宇2003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用“长跑”形容当人大代表,今年已经是他履职“长跑”的第二十年。64年的人生岁月,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周洪宇一直用严谨治学的态度,研究如何当好代表。2008年,第一届任期结束后,周洪宇出版了两本书:《怎样做人大代表》和《怎样写人大议案》,它们成为许多新当选代表的“教科书”。


如今,第四届任期即将结束,周洪宇对人大代表的职责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十四年前出版的两本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这二十年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经验和体会,重新撰写了一套《如何当好人大代表丛书》,为今后新代表履职提供参考。


周洪宇新书


从“怎样做”到“如何做好”,这位连任四届的老代表心中有着自己的“十字经”:激情、勇气、执着、理性、智慧。他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调研中了解基层民情,以“民众的立场,建设的态度,专业的精神”记录、分析迫在眉睫和泽被后世的问题。履职二十年,他前后共提交议案、建议418件,七成被采纳。


这趟“长跑”从没有让周洪宇失去新鲜感,因为他喜欢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听民众所呼,想民众所想,提民众所愿,这种使命感是他动力的源泉。哪怕不是每一次的议案和建议都会被立即采纳,但周洪宇有股韧劲,不断完善后反复地提,《长江保护法》的出台就是他执着的结果之一。




今年关注重点仍是老本行,教育话题占议案半壁江山



往年的议案和建议中,教育是周洪宇最关心的领域,今年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就离不开周洪宇在2019和2020年的持续推动。


今年,周洪宇的目光依旧放在自己的老本行上,他带来的6个议案中,教育就占有三席。


周洪宇


热门话题“双减”政策是周洪宇今年的一个关注重点。周洪宇指出,“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这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涉及文旅部、科技部等多部门的合作。他举例说,政策实施后,必须需要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这就需要多部门协作,明确准入门槛,出台相关文件,让之后的规范和惩罚有据可依。


他还提出关于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议案,认为当下的学位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化发展有明确的规范;同时,他也注意到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学历窘境,提出本科、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已不能满足当下的人才培养格局,建议为高职、高专学生设立“副学士学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认可度。


周洪宇也很看重教师法的更新,认为现行的法律出台较早,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状况,教师的任职资格、教师地位等要素都应该在法律上得到进一步明确。


如何建言?他说,“不要天天去揣摩谁的想法,你不能去靠揣摩谁的意图履职。”


为谁代言?他说,“尽量寻找结合点,既有助于国家发展,又对地方有利。”


他喜欢基层代表:“每一次听他们发言,你会感到震撼。”


不喜欢风头代表:“满足于对媒体发声,满足于赢得一些名声、名气、影响力,会上却没有提出什么有分量的建议,这种代表我不喜欢。”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既要有批判性又要有建设性”,“不能仅仅认为只有批判性就是知识分子”,“这实际上是对知识分子的一个曲解”。


“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是周洪宇从政的标准。


━ ━ ━ ━ ━


从乡村走出

又将学术情怀扎根于乡村

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

让建言蕴含大地脉搏

他,是紧系乡村振兴的政协委员

——龚胜生



“村里的一砖一瓦、一土一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传统村落的建筑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研究中国聚落文明,就要多去传统村落走一走”……从农村走出的龚胜生,心中满是“乡村挂念”,一直把乡村振兴作为履职工作关注的重点。


从资源枯竭型乡村,到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再到传统村落……5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率团队走进湖北、湖南两省200多个村庄和传统村落,持续为教育扶贫、资源枯竭型村庄转型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等鼓与呼。


2019年,他提案建议完善贫困学生建档立卡制度,对贫困家庭进行合理公正、符合实际的等级划定;完善教育扶贫应助尽助政策,资金缺口通过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2020年,他提案建议加强资源枯竭型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国分期分批确立“资源枯竭型村庄”;建立全国资源枯竭型村庄的大数据库;帮助资源枯竭型村庄进行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


2021年,他又提交了《关于发挥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的标杆作用的提案》,提出了有关传统村落发展规划以及旅游、文化、乡土人才培养、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建设性建议。


2022年,他提案建议厚植乡土人才生发的土壤,优化乡土人才成长环境,发挥乡土人才独特作用,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使乡土人才人尽其才,能谋事干事成事;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乡土人才源源不断。


龚胜生委员5年共提交39项提案,以上为以第一提案人提交的提案。


“任何发展战略实施,最终决定都在人。”龚胜生表示,“乡村振兴的关键离不开人才,而传统村落的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现在中国的农村还有很多发展的共性,我们外边的人才到乡村去,他不能够长久地扎根,那么我们应该有一个转型。”


龚胜生的次次提案,建立在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反映着民生关切。一次调研期间,龚胜生带着队员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每天早出晚归,行程近百公里。时值盛夏,骄阳似火,他们深入废弃矿山、损毁耕地、塌陷天坑、受损农舍、排水坑道、尾矿堆场等进行实地考察,每天总要汗湿全身好几次。


“那几天,太阳太厉害,大家皮肤都晒脱了皮。”资源枯竭型村庄大多位于山上,盘山路坑洼不平、蜿蜒崎岖,一不小心还会出事故。一天,他开的车侧翻到路边2米多深的干涸水塘里,所幸速度不快,人无大碍。想起那天,龚胜生仍心有余悸。


即便路程艰难,龚胜生却乐在其中,“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既要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关心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把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学术研究与参政议政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龚胜生回忆,每次下乡调研有个习惯,走平地时穿休闲皮鞋,走山路时穿球鞋,“这样穿舒服,可以走得快一点,方便用脚步丈量祖国乡村,接触更多群众,让自己的提案蕴含更多大地的灵动,反映乡村发展的温度。


━ ━ ━ ━ ━


勇担光荣使命

服务国家战略

为教育代言

为基层发声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向两会上的华师人致敬!


强烈推荐





▼王有艺,中!


回望过去

星光不负赶路人

王有艺努力浇灌

最终开花结果


▼华师,有“她”真美!


致敬华师每一位了不起的“她”
她们普通但不平庸她们温柔却依然坚韧她们勇立潮头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熠熠之光织就华师最美的画卷


与“她”面对面,畅想青春的姿态!

▷华中师范大学师生热议全国两会精神

▷赞!华师人的青春“锋”采



华中师大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部分材料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新网

“湖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章雨辰 易馨悦 王冰雨 王一卓

汪英姿(实习)杜皓然(实习)

文字:毛军刚责任编辑:毛国樨
审校:钟文锐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一起为华师点亮“分享”+“点赞”+“在看”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