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年!是什么让他们执着于这本书的写作?


带虫眼的蔬菜真的更安全吗?

果蔬中的农药残留真的可以清洗掉吗?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不使用农药吗?

这些都是人们日常关心的问题

而从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撰写的

《话说农药:魔鬼还是天使?》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快来跟着小诗一起了解下吧



近日,《话说农药:魔鬼还是天使?》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本专门介绍如何科学认知农药的科普图书,围绕人们身边与农药相关的知识和热点话题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述。该书主编杨光富和宋宝安两位教授,都是我国农药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他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消除人们对农药的误解和偏见,塑造社会大众对农药的科学认知。



“带虫眼的蔬菜真的更安全吗?”“果蔬中的农药残留真的可以清洗掉吗?”“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不使用农药吗?”“欧美发达国家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比我国更严格吗?”……翻开《话说农药:魔鬼还是天使?》(以下简称《话说农药》)一书,映入眼帘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关心的话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吃得健康。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期待。作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农药自然受到了人们的格外关注。

“一提到农药,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念头就是‘有毒’。2010年前后接连发生的‘毒生姜’‘毒豇豆’‘毒韭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几乎谈农药色变。编写《话说农药》这本书,就是希望从农药科研工作者的角度给农药‘正正名’。”杨光富这样说。



“写一本农药科普书,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农药”,这个念头很早就萌发了。前些年接连发生的农产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对“农药”的误解越来越深,再加上鱼龙混杂的各种网络自媒体信息,导致大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看待农药。



作为一名农药学专业、长期从事新农药研究的学者,杨光富深知农药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要性。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教授和他商量,应该从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视角,结合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编写一本关于农药的科普著作,普及农药基本知识,帮助人们建立对农药的科学认知。这一想法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化学会和中国化工学会的大力支持。


“科普书的话语体系跟学术话语体系是不一样的。”杨光富深知,要把科普写好,要想读者愿意读,读明白,就必须兼顾科学性、严谨性、通俗性和趣味性。这对于从未写过科普的杨光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按照原计划,这本书应该在2019年出版。但是,拿着30多万字的初稿,杨光富和宋宝安都感觉不满意,不论是内容选取,还是语言风格并没有达到预期。杨光富说:“虽然准备初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写作风格还是没有完全从科研思维里跳出来,总想包罗万象,恨不得把关于农药的所有知识都放进来。”

但事情已经开了头,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得坚持下去。打磨书稿的过程极其痛苦,但确实收获很大。杨光富至今仍记忆犹新。



“经过反复讨论,大家都觉得科普著作和学术论文不同,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将重心放在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比方说,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到底安不安全?再比如,有虫眼的蔬菜真的是绿色无污染吗?从这些贴近生活的话题谈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实现更好的科普效果。在确保表述科学、严谨的同时,书中还得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语言通俗易懂才会让人们有读下去的兴趣。”


从2020年动笔修改到2022年付梓发行,书稿前前后后修改了20多次,字数也删减了将近一半。杨光富和宋宝安通过视频、微信等方式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有时候为了一句话的表述反复斟酌、修改。

“我把修改后的书稿给我的家人看,他们都说读得懂,对一些关于农药的误解也有了新的认识。有一次,我女儿还跟我讨论起了生物技术能不能替代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究竟哪个更好。我觉得这就是科普的价值。”杨光富笑言。



从编写原则到内容选取,再到编写体系,两位主编事事上心。“编写组最终商定用问答的形式编写,分为概念篇、管理篇、安全篇、生活篇、故事篇5个部分,精选了81个问题农药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相信人们读了之后心中应该会有答案。


“故事篇介绍了农药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我国农药科技和农药工业的现状。”杨光富说,之所以要把这部分内容写进去,是为了让更多人知晓我国老一辈农药科学家的艰苦创业精神,了解我国农药工业和绿色农药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编写《话说农药》既是编写组对国家号召的响应,也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杨光富说,“搞科研和做科普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要服务国家需求,要能够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对于农药科技工作者,要想做好科普,就必须俯下身来认真地倾听老百姓的声音,他们对农药的误解也好,对绿色农药的期待也罢,其实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普也是对科研的一种‘反哺’。何乐而不为呢?”

在杨光富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写着“扎根基础,面向需求,再谱农药科研新篇章。”这是2012年我校农药学科成立50周年时,我校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先生对我校农药学科的期待,亦是杨光富对自己科技创新的要求




扎根基础 面向需求

他们切实关注百姓需求

不断提升 不断创造

再谱科研服务新篇章!


校史上的今天



华大历程||校史上的今天 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在我校成立



强烈推荐






七位院士齐见证,今日首发!


农药非魔鬼 亦非天使

而是有益的农业工具

《话说农药》

科学严谨 深入浅出

消除农药的偏见和误解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人类未来贡献力量


▼160名!华师这些本科学子上榜国奖!


见贤思齐焉

让我们一起向优秀的国奖获得者们看齐

愿所有追梦的华师学子们

鹏程万里 大展宏图!


不容错过!华师限定春樱海报~与你共享春日时光

最美变装,从华大绿到橄榄绿!

▷华中师大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传达学习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


华中师大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珂瑜 詹仁惠

文字:郝日虹

图片来源于“农人悦读”公众号

部分图片由杨光富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毛国樨
审校:钟文锐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一起为华师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