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丨从朝鲜邻居家的传闻说起

2014-10-12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思客

撰文/白客

  「自媒体时代,信息前所未有的丰富鲜活,也前所未有的复杂混乱,有些情况似乎“一眼就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有图有真相”,但还是应该问问“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一、朝鲜局势和马航事件,信息是否充足?


  金正恩有一段时间未公开露面,加上朝韩边界炮击等,一时出现多个版本的猜测,很多分析头头是道言之凿凿:“没有更合理的解释了”,“十有八九”。但仔细推敲会发现,许多特殊现象的背后,可能性是很多的,至于朝鲜真正发生了什么。一般看客仅凭一些零碎的非关键信息就想推测全貌,非常非常难,因为可能性实在太多。


  马航MH370刚失踪时,网上好多长文分析去向,同样头头是道言之凿凿。结果自然是分析都不靠谱,一来是很多人对相关专业只知皮毛,更重要的是,分析者不掌握基本信息,如马来西亚方面和波音公司的数据。当信息太少时,窥斑览豹就变成了盲人摸象,天马行空的推测只能为研究和探索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不能从心里当作论断。


  有时浏览一些境外媒体,发现其中对中国问题的一些分析让人哑然失笑,原因就是他们不掌握足够信息,不了解真实情况。我们对其他很多热点问题也是这样,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多位领导人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每次深入调查一个问题,都会发现实际情况跟想像有出入,哪怕是在自认为比较熟悉的领域。


  二、“韩寒是个大骗子”,逻辑是否严谨?


  方舟子批韩寒代笔,许多分析同样言之凿凿,但仔细想会发现,一个现象还有很多其他可能。韩寒书中有文革语言,作者就一定是“有文革经历的人”吗?在韩寒那个年代,医院和书店“一定不是他描述那个样子”吗?手稿很少改动,就一定是“誊抄的”吗?“破破的桥”把类似的质疑称为“诉诸生活差异”——将别人描述中和你的生活常识不一致的地方挑出来,挑的足够多,你就会认定他是骗子。事实上,普遍不代表个别,引用未必要亲身经历。其中一些情况找到了对韩寒有利的证据,无法还原历史、找到证据的,也不能确定就只有“代笔”一个可能。


  鲁甸地震的“浑水煮面”争议也类似。部队领导说我们不可能这么做,于是媒体就说相关消息是谣言。事后看来,的确不是部队的行为,而是当地民众煮的水。相关媒体解释说两种说法不矛盾:一个是常识,一个是事实,常识不等于事实。这和“普遍不代表个别”是一个意思,永远不能忘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某一分析推理是否靠谱,除信息与逻辑问题,还有一个前提:这个问题是否属于可被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其实一个人很难证明某篇作品是自己写的,韩寒开始没意识到这一点,信心满满,后来发现掉入了泥淖。比如韩寒的很多同学证明:韩寒曾当着他们的面讲故事或写作,方舟子团队就说,谁知道韩寒是不是背出来的。针对当年红十字会有关郭美美事件的声明,有评论说红会“要声明更要证明”——抛开红会有没有问题不说,单就这句话来看,一个组织要证明一个人跟他有关系很容易,要证明一个人跟他没关系,非常之难。况且红会还不是公安机关,缺少侦查的权力和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我们离事实近了还是远了?


  很多时候,“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真相。无论是对于宏观世界还是具体事件,正在传播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甚至充满误导的,有些情况似乎“一眼就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有图有真相”,但还是应该问问“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2011年福建南平某位警察坐在警车里让擦鞋工擦鞋的照片曝光后,不少网友质疑警察“大老爷”作风,然后上级机关以“影响法院形象”为由辞退了当事人。其实照片背后有很多种可能,据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警察因为在等人,担心随时离开,并不愿意擦鞋,是擦鞋工反复央求,说没事,你坐车上不用下来,我直接给你擦。2013年《镇干部穿布鞋到灾区慰问 怕湿鞋由六旬村支书背着 》的男主角也是类似。照片背后,往往还有更多我们不了解的信息,直觉有时并不可靠。现在看当时的一些评论《***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民心比鞋还沉重》,显然是急了一点,观点走在了事实前面。


  自媒体时代,信息前所未有的丰富鲜活,也前所未有的复杂混乱。一个老同学说,她的博导常说两句话:“你有证据吗?”“这个事情原本是什么样子,你就原原本本的把它还原出来,不要添加别的东西”。


  四、为什么理性成为奢侈品?


  2010年末的浙江钱云会案,无论官方调查还是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的自发调查分析,都认为没有蓄意谋杀的证据,但是很多网友仍坚持认为只有一种可能:一次由征地纠纷而起、针对上访村长的谋杀事件。


  韩寒当年博文《需要真相,还是需要符合需要的真相》点明了问题所在:“……我知道,这是你我乐于接受的,希望得到的,符合我们内心对这片土地上时常出现的不公正的悲愤的真相,但这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不能完全相信官方说辞。但我也不相信很多网友的推测,因为我不相信看图能断案,也不相信看两集LIE TO ME就能判断别人有没有撒谎,至于后来的很多所谓的疑点也越来越牵强……”。


  影响理性推断能力的,大体上有三个方面:能力、利益、情绪。


  能力:包括知识储备、媒介素养、逻辑分析能力,自省能力。利益:得失也会影响推理判断,而转型期正是利益格局调整、矛盾多发多变期,这方面的扰动很多。情绪:基于社会矛盾、利益得失、个人性格等因素,又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情绪。


  多年来的拆迁、上访等矛盾问题,积蕴了一定的社会情绪。对钱云会案,一些人更愿相信富有戏剧性的阴谋论。还有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借此发泄他的不满,希望让社会现状有所改变。钱案是导火索,背后的社会情绪才是火药桶。


  关于能力,能否做到全面、平衡、兼听则明是一个关键。在一些冲突或案件的舆论中,主要是来自一方面的事实描述、情感表达甚至家族历史的挖掘,缺少另一方和第三方声音,“我爸是李刚”事件、夏俊峰案、早期的唐慧案,均是典型案例。事后看,如果去多问问李启铭及校园保安等当事人,可能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司机下车高喊:我爸是李刚!看把我车撞的!”。唐慧案如果多了解几个嫌犯、唐慧劳教决定方的讲述,早期舆论可能不会一边倒。夏俊峰案中,儿子强强的画作令人动容、“妻儿凄冷的节日”细节让人难过,但那些死伤城管的家人情况如何,节日是怎么过的,少有关注。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是几个家庭的悲剧。当然,这其中也有很深的社会情绪因素,是一些社会矛盾在舆论场上间接、变相的反映。


  基于利益、情绪,还形成了所谓“立场”。近日香港“占中”,有黑帮攻击民众后,反对派和一些媒体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暗示或坚称是特区政府主使;对于警方动用催泪弹,不少人避而不谈当时的警方受到冲击、可能有更多人受伤的情景和必要性,而是只强调警方过度使用武力。包括网上的不少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和情绪左右了的判断,有些是无意的,有些可能还是有意的,理性并不一定是辩论者追求的目标。


  韩少功《“文革学”的三大泡沫》一文,谈到了客观认识和评价一个事物之难:


  很多问题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落到现实的语境时便受制于言说者们的生存处境、利益背景、阅历准备、知识成见、时代风尚、媒体影响乃至个人情绪,被各种现实因素所选择,所牵引,所挤压,一步步变形,最终被搅成一团乱麻……我的一位老邻居,白天想起当年禁麻将就骂“文革”;晚上想起当年同厂长工资差不多又赞“文革”……


  换句话说,先哲们假定的那种认识风范,不被任何私利和情绪玷污的学习态度:每个人都温良,都审慎,都稳定,背着小手和眨着大眼,公正得像一个萌态可掬的上帝,理智得像一块无欲无念的芯片,于是说话必有据,说话必从理,说话必见贤思齐,于是事情越辩越明,大家最终不难在辉煌的真理圣殿欢聚一堂……这种理想一再出现于传说,一再成为知识供应者的承诺,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七折八扣——特别是在一个话题被利益和情绪劫持太久以后。


  这么说看上去有点悲观,但在绝对混乱的地狱和绝对理性的天堂之间,是庞大的社会现实,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和生活的空间。理性的光芒,也就是在面对各种混乱的辨析和碰撞中不断明亮起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新华网思客独家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新华网思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关于作者

白客:资深媒体人


关于思客

思客(sike.news.cn),新华网倾力打造的思想传播与跨界智库平台。我们在这里,与您一起,发现思想力,成就影响力。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sike@news.cn

服务热线:010-88050629

  

阅读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作者专栏。

更多精彩文章,请回复当日日期进行查看。如:查看2014年10月10日文章,请回复20141010,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