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许小年:新常态下,企业需要重新理解“核心竞争力”

2015-09-27 新华网思客

摘要
新华网思客
  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只要找准风口,猪也能飞。但我觉得做企业不是找风口,企业的经营不是跟着政策的大风扬帆起航,企业本来的任务就是无论刮风下雨都可以航行,都可以把企业做强。


图为许小年在活动现场


作者/许小年

35 26413 35 9306 0 0 1539 0 0:00:17 0:00:06 0:00:11 1921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正和岛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以下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新常态下,缺的不是钱而是机会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各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中低速增长的时期。具体速度到底是7%还是多少,不太好说。


  中低速增长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过去明显降低,而这既是周期性的,更是结构性的。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后者。结构调整的困难决定了经济新常态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那么,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是大家关心的焦点。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在新常态下,政府不愿意也无力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从行业层面看,各个行业都在为过剩产能而苦恼,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不断降低价格,试图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这一做法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传统实体经济中缺乏投资机会。所以,现在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能够盈利的投资机会。


  从企业层面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但人工成本、资本价格、资金成本都是刚性成本,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而降低。一方面经济疲软,另一方面成本出现刚性,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受到了挤压。一些企业过去靠低成本扩张非常成功,而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企业要转变观念:不以小为卑贱,不以小为低下


  企业家去国外访问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观念和心理,其次才是学商业模式、学技术和学产品。国外的企业家创造能力如此之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聪明。以色列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宗教、社会、历史传统有很大的关系,而德国虽然缺少创新企业家,却有非常优秀的工业家,他们可以把汽车、设备、化工产品做到世界第一,但缺乏以色列和美国硅谷那样的创新企业家,这也是和文化、历史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去看、去学,但要想照抄他们的商业模式极为困难。如果让美国人去生产奔驰、宝马,他们生产不出来;如果让德国人去生产特斯拉,他们也不行。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心态和理念。德国那么多的优秀中小企业手里都有独特的技术,在上百年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那么一个小铺子、小作坊,专心致志走下去,在一项技术上做到世界领先,而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和定力,有没有这样的钻研精神?


  我在德国看中小企业最深的体会就是,他们有一种不以小为卑贱、不以小为低下的精神,认为把一件小事做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成为一种内心的追求,所以会为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骄傲。这样的精神,正是中国企业家缺乏的。中国的企业家一说就是做大做强,把大放在强的前面——实际上强已经变成了一个陪衬,都是想着大,没有人专心做强。


  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只要找准风口,猪也能飞。但我觉得做企业不是找风口,做企业的不必听我这个宏观经济学家在这里讲宏观形势,因为宏观形势跟你们根本没什么关系。宏观好,有好企业;宏观差,也有好企业。企业的经营不是跟着政策的大风扬帆起航,企业本来的任务就是无论刮风下雨都可以航行,都可以把企业做强。


  我经常问学生,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在课堂上一半的人都说是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什么意思?在过去十几年,资源整合基本就是政府资源和银行资源,大家在意的就是从政府那里拿到资源,从银行那里拿到贷款。这么说来,资源整合的能力不就是拉关系的能力吗?那不叫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商业模式当中,要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敏锐的市场嗅觉等等,但新常态下企业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我们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不能自拔,总是习惯性地去寻找风口,认为过去的成功可以去保证未来的顺利发展。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一部分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有一种从众的习惯,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长于模仿,短于创新,这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的局限性。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传统不鼓励独立思考,而是希望人们遵循集体规则,不管是显性的规则还是潜规则。带着这样的烙印,我们的企业家干什么都是一窝蜂而上,于是就有了什么皮鞋之乡、服装之乡、打火机之乡,几个镇甚至几个县只生产同一类的东西。


  有个故事,一个犹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因为位置优越,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停在这里加油。后来另外一个犹太人去了,在加油站边上开了一家便利店。但中国人一看到加油站生意很火,就会在街对面再开一个加油站,这就是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区别——经常是同行竞争而不是错位竞争,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企业家之间的差别。


  从改革开放起,我们的从众心理就一直没有消失过。有一阵子,人人都去做风电、太阳能,国际上那句话是正确的,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价格就跌;买什么,什么价格就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一生产什么不是几家企业生产,而是一窝蜂地上,把那个产业搞得产能过剩,没什么钱好赚。当然这里面和政策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就是企业家的仇恨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这是他们的短板。


  核心竞争力就是不可替代的“金刚钻”


  要创造价值,企业就必须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对手难以模仿。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壁垒应该非常高,竞争对手不花个三年五年,不投个千百万上亿的研发资金就没有办法模仿的,那才叫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思考,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凭的是什么。中国有句谚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而各位的“金刚钻”到底是什么?德国那么多的中小企业,不靠规模,不靠市场份额,也不靠产品售价——正好相反,他们的产品售价往往都偏高,因为生产批量小、成本高,他们靠的就是自己不可替代的“金刚钻”。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把企业做大,而是做强做精,在起码一段时间内的市场上具备不可替代性。企业不仅要获得订单,更重要的借由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来获得定价能力,从而保护毛利率,让自己在竞争中活下来并寻求发展。一旦获得定价能力,就不怕成本提高,因为还可以传递到终端用户那去。即使终端用户不高兴,那也没办法,因为他们在市场上找不到更好的供应商。(本文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