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年被逼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

2017-02-15 想听听你的故事的 新华网思客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是绕不过“兴趣班”这个话题。从学籍卡到入职登记表,都会有一个叫做“特长”的存在,或多或少,你总会填上一两项,比如“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画画”......实在没有,好像也可以写上“头发特长”。


这么些年过去了,当年被逼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



先来看一段并不愉快的回忆:


@秋刀鱼:不感谢,它毁了我的童年。


我小时候学的长号,从小学二年级学到了初三。


选择长号的原因很简单,小学校长突发奇想组建了一个管弦乐队,铜管乐器没人报长号,于是把我们这些报小号、单簧管、萨克斯的人分配到了长号,不服从的叫家长。我就是这个流程学上的长号。


我讨厌它发出的声音,讨厌它的外形,讨厌它号嘴发出来的味道,讨厌它每次打开水伐出来的脏水,讨厌它每次上润滑油混合着口水与润滑油结合物的恶心管子。


小学练习长号的场地在乒乓球场旁边,周三是我们学校的体育日,我喜欢打乒乓球,每次在小伙伴们打着球的时候,我只能边吹着国歌、阿拉木汗边看着他们打,趁老师不注意溜过去打一小会儿,没多久就会被逮回去,然后叫家长,挨骂。


在我用长号当艺术生考上了我们本地最好的高中后,我毅然决定放弃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些训练虽然没有坚持下来,但会在用到的时候庆幸自己学过,甚至有表现出小小的“骄傲”(ào jiāo)。


@王东来:所有的才能,都是你用的时候才觉得他的可贵。


很少有人知道,我学过武术,因为你们很难想象,一个超过200斤的胖子,能够连做五个侧翻。无论是双连踢还是扫堂腿,我都做的似模似样,每当我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总有人感叹:想不到啊想不到。


我学武术其实原因有点复杂,首先就是小的时候我的身体很虚弱,父母希望我练练武术来增强自身的体魄。其次就是小的时候我的性格也很懦弱,父母不能总跟在我的屁股后面帮我平事儿,父母想培养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我几乎就要把我会武术这件事给忘了,直到有一天,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学习做动画的朋友让我帮他们制作的毕业设计配音。他们的动画是一个武侠风格的3D动画,我一看就觉得很奇怪,然后对他们问道:“你们觉得这个人物的动作不怪吗?”他摆摆手,跟我说:“不怪啊,我们之前都用关节人偶试过了,动作都做得出来。”


我尝试按照他们动作设计做了几个动作,接着说:“你们看,这个动作怎么可能那么快接上这个动作,这个动作与这个动作之间怎么会有那么长的停留时间,这明显会显得很假啊。”然后他们就长大了嘴巴,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我,说:“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这个时候,内心的满足感简直爆棚,但是还是要故作平静的说到:“你们这样做毕业设计不行啊。”


然后,他们就根据我的建议修改了战斗动作,好在他们制作的是3D动画,修改起来也不算太困难。不过我还是很遗憾,因为如果我能继续坚持学习武术的话,也许我能给他们的建议会更多,他们的作品也会更真实更完美也说不定。


我只想说一句话,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们或者因为一时的兴趣,或者因为家长的逼迫而学习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我们以为这些东西用不到,其实他们并不是用不到,只是默默的沉睡在那里,当你想用的时候,他们会悄悄唤醒,给你的人生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我很难说我会感谢我的父母,因为当时学武术的时候确实很痛苦,如果把选择权交给当时的我,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去选。但是现在的我会很后悔,因为我既然学了,就应该学有所成,而不是半途而废,白白的浪费了时间。


也有人认为,人是被自己的学习和经历所塑造的。你为你的兴趣爱好、专业所吃过的那些苦,才构成了你自己,不同侧面的自己。


@霍真布鲁兹老爷:是你的付出塑造了你,而不是那张白纸一下子变成了你。


一张白纸的苍白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你没有看过那些书,你就不会懂那些书里的道理;你没有受过一个专业的训练,你就不会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如果你什么学习和经历都没有,你就是一张苍白的纸。


没有训练,小的时候是小透明,老的时候是老透明。骆宾王七岁能诗,可他后来做《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一句一典,用典从哪来的,训练来的。


既然相信”一万小时定律“能够塑造一个专家,为何又要相信一张白纸的所谓纯真呢?


当然,我们不是所有人都有骆宾王的天赋,我们学的那些兴趣,不能让我们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我们弹了几年钢琴,同样也成不了朗朗,我们跳了几年舞,还是成不了杨丽萍,我们看了那么多书,也没有成为吕思勉,我们临摹了那么多帖子,也没成为书法家,甚至我们连最差的舞蹈演员都做不了。


但是,你在这些过程中,用的心血,流的汗,都融进你的血液,让你成为今天的你。


那个每天放学后奔波在各种兴趣班路上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上特长班?上了培训班,离艺术家还有多远?


家长们给孩子报兴趣培训班的目的,大体来说,常见的目的有三:


1、傍身技能:通过上兴趣班,培养某项兴趣使之成为孩子将来能靠此吃饭的家伙,靠着一技之长能不被社会淘汰


2、终身兴趣:培养这种兴趣爱好,父母并不指望它可以带来实质上的物质收益给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之余,通过所学来获取乐趣,放松身心。


3、面子工程:这种培养,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以便某一天聊起来的时候,可以说自己家孩子是练钢琴的,家里来客人也可以在客人面前表演,父母因此觉得脸上格外有光。



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精神分析学,都喜欢关注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并且认为童年的经历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成年后的思维、性格和行为模式。包括我们看到很多影片,探究到最深层的原因时,常常会回到主角小时候。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变强”重要得多的东西,比如说纯真、比如快乐的童年、比如健康的身心。


正如@姜小妮的感悟:


曾经我想过,如果父母坚持一点,让我学下去,我现在会不会,就穿得上那身深蓝色礼服裙站在绚丽的舞台上。


但是现在我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主持人@何炅在节目中分享过一段自己对坚持和付出的理解:


当年被逼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


或者,你感谢自己的坚持吗?


不如分享你的经历,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看法。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思客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