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前创新怪象?技术在进步,品质在下降

2017-06-29 皮钧 新华网思客

传统留下了三个最宝贵的东西:态度、品质与内涵。我们需要的是全力掌握传统的内核,并不断地用新技术、新模式为它赋能增值。


任何创新都不是一次孤立的飞跃,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场景的;同样,任何技术革命都建立在传统产业的需求链条上,更多的是提升了过去人们忽略了的要素的价值。因此,真正的技术革命都必然产生于行业深耕之后,而不是凭空出现。


当前创新的三大怪象1


1.技术在进步,品质在降低


我们在很多领域都遇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品质降低的现象。


当我们用化肥、农药催生了高产农作物后,现在最具创新的农业模式却是天然散养的鸡和亩产几百斤的杂粮;


当我们用大工业消灭了那些手工作坊和几乎具有艺术水准的工匠之后,现在却又在呼唤工匠精神(目前在瑞士、德国保留了非常多的手工作坊)。


我曾经去德国斯图加特参观过奔驰公司的总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车型远比今天的车型更具审美特征,件件都堪称艺术珍品。


现在私人定制、手工制作都被冠以创新的名义,其实,这有什么创新呢?


技术进步的出发点往往是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但并不必然带来品质提升。


2.营销在膨胀,创意在萎缩


渠道为王、平台为王,这是近些年最具创新意义的“伪命题”。我们只能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渠道和平台很重要。但如果一定说是王,这完全违背了常识,违背了基本的辩证法。


营销行为并不能必然带来创新。现在鼓吹渠道为王、平台为王的人,只不过是找到了渠道和平台赚钱的方式而已。而一旦为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得到突破,把渠道和平台打翻在地,只是分分钟的事。


我们需要把功夫下在人身上,任何产业都是以人为本,以创意为本。只愿意把钱花在渠道和平台上,而不愿意把钱花在人和创意上的企业,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3.知识在过剩,见识在短缺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知识迅速过剩的时代。


有的知识刚刚发明出来就立刻陈旧了,很多知识还来不及应用就已经过时了,大多数人甚至可怜到面对知识的汪洋大海,连边都摸不到的境地。


且不说是如达芬奇、牛顿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或如王阳明、曾国藩这样知行合一的人物,如果用社会总知识的占有比例来衡量今人,大多数人都可归入有文凭的文盲,有学历的白丁。


很多人,上不能安邦定国,下不能创业立身,我真不知道他们花费了那许多宝贵光阴、金钱和精力倒底学了些什么?知识分子将要被见识分子所替代。


问题的原因2


1.部分曾经深耕的行业都被冠以“传统”的名义而被打翻在地。


很多人动辄就用“颠覆”这个词来阐述创新,其实,这与创新没有半毛钱关系。


以媒体行业为例,培养一个真正的媒体人需要许多年,形成一种优良的媒体传统,形成一种具有法制精神的社会舆论环境,构架一套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传媒体系,也需要很多年。


但是,很多人天真地以为有了如互联网一样的技术进步,就可以颠覆一切。其实,我们正在毁灭自己:很多人、很多机构宁愿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买各种新技术去辩谣辟谣、删贴撤稿,却不愿花精力去培养真正的媒体人–离真相近一点、离事实近一点、离生活近一点、表述清楚一点、道理说透一点、思维再辩证一点。


2.物质世界的生产和精神世界的生产规律是相反的。


在物质世界中,人们的需求是明确的,比如我需要一个喝水的杯子,你可以在市场上见到任何类型的杯子。再比如你要买空调,可以选择任何中意的品牌。


但是精神产品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当这个文化产品没有产生之前,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提出需求的。


比如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没有面世之前,是没有人会呼吁:我们要看一部叫作《摔跤吧,爸爸》的电影的。同样,在《哈里波特》这本书没有面世之前,市场中是不会有人提出要看《哈里波特》这本书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任何以需求为导向的精神产品的预测和技术都是骗人的。


更重要的一条是,目前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已经全面超越物质生活。过去人们讲得青年者得天下,现在人们发明了一个词叫作“得9000岁者得天下”(90后+00后)。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去深入研究“9000岁”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生存状态,是不可能真正得到他们的心的,也不可能开拓真正的市场的。


我们该如何做?3


1.拥抱传统


传统留下了三个最宝贵的东西:态度、品质与内涵。


离开了这三条的创新,都是耍流氓。尤其在精神产品领域,我们一定要拥抱那些最富有优良传统、深耘行业领域的机构与人。大家知道,目前最富有文创精神的企业不是产生于技术前沿,而是一个古老的机构:故宫博物院。今后这样的例子还会越来越多。


泡沫都产生在技术端。我们需要的是全力掌握传统的内核,并不断地用新技术、新模式为他赋能增值,而不是另搞一套。


2.品质至上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那么,未来三十年将是以文化为代表的创新提升整个社会的品质。


标准化的东西将被迅速淘汰,个性化的东西将大放光彩。这是由文化本质决定的。


确切地说,文化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品质不被降低。我们不管采取何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都是为了让已经产生的文明继续发展。因此,运用新技术、拥抱新技术,恰恰不是技术派的专利,而应当成为传统行业的使命。


将来,物质类的东西都将由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来完成,而人类将全部转向精神领域的生产,文化的品质是由人而不是由技术来决定的。


3.以实定虚


未来文化产业将迈向以“实”定“虚”:实—就是这个时代、世界和社会的集体境遇即“状态与生态”,虚—就是由这种姿态与生态决定的 “心态与意态”。所谓二次元、亚文化和微社群等“虚拟现实”,都是“现实世界”的“虚拟洞察”。


总之,谁能让中国青年花最少的时间,找到他最想要和最需要阅读的内容……这将成为当下一切“引导方式”与“商业模式”优化与改善、颠覆与变革的轴线。


编辑:王俊景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转载请文章底部留言



R

 eading

荐阅读 


郑承军:众声喧哗的时代,更需要文化创新


强生CEO:中国有非常强劲的创新生态系统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思客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