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供给的痛点在哪——从马桶盖和奶粉说起


摘要
新华网思客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有五个问题:从供给的痛点,到供给的动力,到供给的主体,到服务环境,到供给质量,形成一个新的供给侧改革新的系统的制度设计。


图为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在研讨会上演讲


  在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发表了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演讲者/蒲宇飞


1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关于就业分配问题,在1980年代、1990年代,一直是就业优先这样一个战略定位。今天大家也知道,就业优先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这次五中全会有十大战略,其中有一个就是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关键要提高三个能力: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能力、就业岗位的匹配能力。


  第一个能力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主要还是依托经济增长。在五中全会,实际上对我们下一步的“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还是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还是预期“十三五”达到年均6.5%。那么,只有达到6.5%以上,才能有效保证我们就业岗位的创造。所以,就业岗位创造本身来自于经济增长,来自于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这是第一个能力的保证。


  第二个能力,就是一旦经济下行,由10%到9%、8%、7%,相应的按理论来讲,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应该是下降的。但是,为什么可以不下降,甚至还可以有所增长?比如说,我们去年新增就业能达到1322万,今年前三季度,能达到1066万。核心就是第二个能力,就是在经济下行,就业岗位创造能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之下,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能力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有三个方面的流动:第一,地区之间的流动。地区之间流动的特点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整个经济下行,但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还是亮点,包括中西部的一些重要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还是亮点。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一些亮点,就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向这些地区流动。


  第二,一旦东部,或者中西部的一些地区经济下来一点,那么就业的容量小了一点,还有另外一个方向的流动,就是返乡创业。今年5月份,我们和人社部联合起草了国办47号文,核心的就是返乡创业。


  这一两年,大量的有一定管理经验、有一定资金、有一定技术的、在东部就业的农民工回到了中西部,在方方面面进行创业,这已经成为一股热潮。这两个方向,实际上促进了我们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既有从中西部向东部的流动,又有从东部向中西部的返乡创业回流。有一些制造业在减员、裁员,减员、裁员之后的这些人,去哪儿了?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比如说服务业,三季度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服务业已经占了51.4%,背后实际上也是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所以,第二个流动,行业之间的流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大量的流动。


  第三,原来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人,包括一部分毕业生,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政策的激励,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使整个劳动力市场被激活,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流动。我想正是三个方面的流动,使我们在经济下行这样的一个格局之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大家原来很担心的就业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就业的第三个能力,就业岗位的匹配能力。核心比如说教育的供给和需求怎么样匹配,我们高校的毕业生怎么和劳动力市场匹配,劳动力市场怎么和产业升级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匹配。匹配不好,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一方面,“用工荒”,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甚至普通工人。另一方面,求职难,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两个难之所以并存,背后就是因为我们的很多就业岗位没有真正的匹配。


  我们下一步很重要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呢?第一个是通过公共就业信息的服务,促进信息的对称。另外,“十三五”规划建议之中,有大量的篇幅讲到技术工人的培训,包括新农民工的培训,包括大学生就业之后的培训。


  那么,现在媒体也在讲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大国工匠”。实际上这些政策的导向,这些舆论的导向,很重要的一个指向,就是提高就业岗位的匹配能力,使我们的劳动者通过提高素质,提高技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化解一方面求职难,一方面用工荒的问题。这是我第一个关于就业问题的理解。


2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


  第二个问题,今天的改革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我理解下一步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这样五个问题:从供给的痛点,到供给的动力,到供给的主体,到服务环境,到供给质量,形成一个新的供给侧改革新的系统的制度设计。


  供给的痛点主要在哪儿?前些年,我们实际上是以需求侧的政策推动为主导的历史阶段。理论是三驾马车,政策的重点是大量投资的增加,投资的刺激,积累这么多年之后,从需求侧推动下一步政策的深入遇到很大的困难,最重要的困难,包括产能过剩,包括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包括杠杆率过高,也包括我们综合成本不断上升。比如有像土地,十项成本的对比,其中包括物流、资源、能源、厂房建设,方方面面成本都已经全部高过美国。我们综合成本非常之高,所以这些都是供给的痛点。


  那么,供给的动力在哪儿?创新驱动。


  供给的主体就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是内资,还是外资,都要让各类主体轻装上阵,降低成本,把前进路上横过的各种僵尸企业扫除,还有要能够锐意上阵,就是宏观政策信号,要给企业家带来更有信心的,更稳定的预期。


  供给的环境,就是简政放权。


  还有供给的质量,两个方面的质量:微观质量,不能让我们的消费者买马桶盖都要到日本买,买奶粉,都要到国外去带,提高微观的供给质量。宏观的供给质量,就是供给能力,能够适应新的消费需求的升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我们供给和需求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实现新的供给的平衡。


3收入分配到了共同富裕的时候了


  第三个问题,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现在从领导人到学界,也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想下一步,中国的收入问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缩小差距的问题,一个要实现十八大和五中全会提出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2020比2010翻番的问题。我想实现这样的一个缩差距和保收入增长的目标,很重要的就是要强调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激励导向和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扮演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先导的作用。1990年代,中国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商品市场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最主要的障碍是要素市场,所以当时提出要素参与分配,技术、管理、资本参与分配,所以收入分配也扮演了推动中国改革深化的重要作用。


  “新常态”之下,也同样要通过收入分配的改革,激励不同的群体,包括科研人员、企业家、创业者,也包括原来躺在安全网上的一部分可以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共同去创业,共同去创富,共同去创新,才能推动下一步改革的全面深化。(演讲者为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


相关阅读:


创新,唯有政府能弥补企业家的短板


贾康:收入分配的真问题在哪儿?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思客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思客

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




扫描指纹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思客!


微信ID:sikexh

投稿邮箱:sike@news.cn

联系电话:010-880506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