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供给侧改革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荐书】栏目由新华网思客联手中信书院共同推出,每周与您相约。

   中国为什么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供给经济学提出了哪些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预计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效果?能给你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做客中信书友会,为大家详细解答了以上问题。


  关于新供给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上的认识,首先是次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感觉到必须做深刻的反思,过去的需求管理基本的理论分析相对充分,但是很显然,在这次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面前,局限性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在反思中提出了需求侧的总量调控,解决我们的政府发挥作为应有的宏观调控的基本问题。


  关于新供给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上的认识,首先是次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感觉到必须做深刻的反思,过去的需求管理基本的理论分析相对充分,但是很显然,在这次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面前,局限性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在反思中提出了需求侧的总量调控,解决我们的政府发挥作为应有的宏观调控的基本问题。

 

供给侧创新带动消费


  在供给侧进一步展开的分析里面,我们特别看重的就是结构性的动力体系,它的建设必须是在供给侧为主。在动力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供给侧才能把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要承认动力首先是发生在需求这一侧,我们称之为原生动力,需求侧的原生动力自己并不能找到满足他的对应的产出、服务,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供给侧提供产品服务,去满足需求的。而人类社会真正观察下来,决定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恰恰是需求侧的原生动力引出的供给侧响应机制而带来的供给侧的创新。

 

  现在,“互联网+”的概念引起大家热烈讨论。颠覆性创新,这种创新的特征是可以一下子把需求侧的用户体验来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升级换代。比如,我们生活当中现在离不开手机,过去我一直用诺基亚,等到我看到苹果,用户体验一下子上升到了新的台阶。社会上普遍认同苹果手机的供给侧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极大的满足了需求侧,即提升用户体验,跟着的当然就是消费者自愿拿出钱包购买。所以会出现排队抢购的场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比如,中国人到日本旅游,竞相出手买马桶盖。可是,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原产地是中国。为什么国内生产的马桶盖在日本才能引发抢购热潮?因为国内市场大家对于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心有余悸,大家形成不了对某种产品质量可靠的稳定预期;在日本,众口相传的是有非常严格的检测环节。在高标准的概念下,我们经验积累出来的可信度,大家预期买了以后不会出现烦恼,结果这种购买行为也是口口相传。

 

  其实,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合格产品的技术和能力,但是还需要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提供一个制度供给,通过有效监管和公平竞争的优胜劣汰,尽快排除劣质产品。事实上,除了技术,一定还有制度供给,公平竞争环境供给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特别有意义,因为要完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有发展的潜力,也有困难和阻碍,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引领新常态去对接现代化的创新和升级,以我们的基础理论支持引领新常态创新升级过程中的政策优化、科学决策。 


供给侧理论


   我们在书中意识到基础理论层面的创新是需要有它的学理方面尽可能清晰的逻辑关联的。供给和需求其实是经济学里面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但是注重供给侧的研究源远流长。上世纪美国出现滞胀后,凯恩斯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候美国的供给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支持了里根经济学概念之下的政策设计。而新供给经济学是在前人的发展积极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创新和拓展。

 

  在理论方面,新供给经济学有三个值得总结的“破”——破偏颇、破脱节、破滞后,后面跟着有新供给的四个“立”——立框架、立原理、立融合、立体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具体的认识和总结。

 

  在立的方面,过去经济学主流学派和主要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在理论假设方面,特别看重的是完全竞争,而在真实世界中实际的途径是非完全竞争。非完全竞争应该作为深入研究的前提确立起来,使我们认识可以得到简介的框架,但是还要进一步的突破局限性。

 

  一旦把非完全竞争作为一个升级版的理论假设,势必牵涉大量的供给侧的问题。真实的世界当中非完全竞争使我们必须考虑要使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而提供优化结构的政策供给以及激发潜力、活力去促使市场更好地优胜劣汰,优化结构的激励机制。

 

  中央特别强调必须在认识适应新常态之后,还要引领新常态。而我们认为引领新常态需要有一种在概念上可以说守正出奇的组合。我们把所有的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总结在一起后,“守正”就是承认市场经济有它共性的规律,尊重共性规律不仅要认识适应,还要尊重和敬畏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中国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还有必须实现成功的创新,就是“出奇”,以解决中国特定国情约束之下,新的发展情况的挑战和问题,这个不能简单搬运原有的经验。

 

  接下来要讨论政府这种无可取代的更好发挥作用的特定功能,它要发挥出来必须有现代财政制度的支撑。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过程离不开财力支持,就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财政分配问题。而适用于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市场体系,就一定要有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以及全面改革的支撑。在这方面,它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链条。

 

  按照这个逻辑链条,现代国家治理到现代市场体系,到现代财政制度还必须进一步的领会四中全会,实际上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所确立的现代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取向,这就更开阔的把经济改革为重点切入的制度建设过程推进到司法、行政以及通盘的社会政治的制度架构,运行规则上。这种现代政治文明,进一步联通了五中全会清晰表述的现代发展理念。

 

  在现代发展理念这放面,中央特别强调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而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带来的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落到归属上的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取向上要通过改革开放走向共同富裕。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首先是制度创新,也就是改革。以改革带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我们可持续的创新体系。


供给侧改革会为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原来按照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操作已经碰到了不断收窄的宏观调控的可接受区间的制约。在中国,大家前一些年感觉到有压力的通货膨胀。实际上结构性通胀要求的是在总量的调控手段之外,要尽可能的形成高水平的针对结构而加以优化的合理可行的措施,形成配套方案。在中国国情分析方面,我们很有新意地概括出“胡焕庸线半壁压强型三重叠加的能源环境制约”的问题。

 

  上个世纪胡焕庸教授做出中国经济格局的基本认识之后,我们又结合当前的情况把三重因素叠加的问题做了刻画。

 

  人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就必须耗费资源和能源。那么胡焕庸线说到的,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南半壁国土上,资源能源消费上形成随之而来的环境压力。多年以来这个格局没有改变,人口已经从当年的四亿人上升到接近十四亿人,而人们又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对于资源的索取和耗用今非昔比,这种半壁压强型的资源能源结构形成对环境的压力是第一重。

 

  在第一重压力之上又有第二重,就是经济起飞不可避免伴随着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我们的空气、水流、土壤、环境已经累计了很多的污染因素,而在某些区域呈现为突破环境的承载能力。比如雾霾,老百姓在这方面已经非常不满。这个问题的来由就和我们前面分析的胡焕庸线半壁压强型和三重叠加有关。

   

  第三重专门解释一下,中国按照经济学术语说到的资源禀赋条件以煤为主。原油、天然气等本土资源形成了非常高的外向经济依存度,60%甚至更高的比重从国外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核电、水电开发利用在积极努力,但是相对数是下降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明显的因素制约。这些年在努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光电、风电增长率很高,但是基数很低,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指望可再生能源挑大梁的。以煤为主,是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煤为主造成的污染程度比别的能源更为明显和有压力,这是我们和其他经济体不可同日而语的特定因素,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非常明显的挑战。

   

  我们在基本政策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几个重点。一个是选择性的增加有效供给的聪明投资。现在对冲经济下行,投资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关键是要把投资的效率、有效性提高起来。怎样形成聪明、有效投资,关键是机制创新,这里面也是理性供给管理必须经受的一种带有复杂性的,但是要处理好的挑战问题。和带有复杂性挑战相关的是我们在对策建议方面试图条理化地形成供给侧环境与机制改善的一套基本的看法,涉及到新的动力体系怎样创新、建构。

  

  再有,我们还强调在发展实践过程中,政府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从国际经验和我们的发展经验来看,国土开发的通盘安排是不可能靠企业主体和基层单位,以试错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一定要在政府发挥规划作用这方面作出好的答卷。

   

  这方面要结合中国现实问题,先行的规划要有一定的水准,覆盖所有的国土开发的问题,而且特别应该解决各个部门怎样多规合一的问题。多规合一的意思就是形成一个理性的供给管理的系统工程式的优化方案。


问答环节

 

  中信书友:请问供给侧改革对老百姓的生活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贾康:一个理论上的概念,一般并不能说很直观地影响老百姓生活的哪一个部分。理论的探讨首先认识规律,然后支持带有综合特征的科学决策,这个科学决策要具体落实到一系列的政策设计上。科学决策和政策的优化设计就会使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潜力和活力得到更好的释放,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关系总体而言可以说是综合的,或者说间接为主的,但是它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可能会普遍地感受到一个理论方面的创新,它在对应的效应来说就是社会综合效应,而这个社会综合效应和覆盖的老百姓生活中间有直接影响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各个环节,提高生活质量的相关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得到这样的正确理论和政策建议的影响而得到优化。

   

  中信书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和保经济,结构性的变动使整个社会供给需求加深,其分配结构到底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同时也是保经济,这是中央说的稳经济之意,分配结构到底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逻辑上讲,这样的分配结构和相关的结构状态是要在明确的供给侧改革实施中加以优化,在效率和质量方面能够达到升级版,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到了百姓生活中间,更好的满足生活需求就是用户体验更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我们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就会提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中信书友会的演讲内容。)



《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

贾康、苏京春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

思客·中信书院第12期荐书

新华网思客

中信书院睿友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