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27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与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19第四届轨道交通电气与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暨智能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发展论坛”(EITRT 2019)在青岛市盛大举行。来自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装备企业、运营单位等产学研用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师生共400余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盛会。
EITRT 2019 开幕式
凝心聚力创未来
EITRT 2019开幕式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奚大华主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贾利民致欢迎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致开幕词,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青梅、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保明代表合作单位致词。
开幕主持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奚大华主持 EITRT 2019 开幕式。
欢迎词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贾利民:我国轨道交通系统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EITRT 2019将深入研讨新时期下未来轨道交通格局的重大科研问题、关键技术与学术前沿的发展方向,致力于轨道交通产业与学术发展的创新探索,凝聚发展共识,携手走向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前沿。
开幕词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当前我国高铁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一张“金名片”。我国轨道交通也已成为应用先进技术的前沿阵地。当前学会正在深入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学会工程,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发挥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组织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在学术交流、科技评价、成果转化、科技奖励、人才举荐、期刊出版、会员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共同推动轨道交通电气化、智能化的发展水平,携手开展有组织、有效率、有责任的创新,培育轨道交通行业增长的新动能。
合作单位致词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青梅: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国内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已形成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整车装备制造规模优势明显,高速列车技术研发水平全国领先。刘青梅表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愿为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提供产学研用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轨道交通行业更加繁荣。
合作单位致词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保明:作为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愿意发挥国家级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为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提供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努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创新合作网络,促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持续涌现更多创新成果。刘保明表示,国创中心将与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同行一道,进一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深化轨道交通领域相关技术研究,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EITRT 2019学术主题大会
探讨轨道交通学术研究的新挑战与新课题
作为轨道交通电气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国际学术会议,EITRT 2019学术主题大会特邀了八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轨道交通电气化和智能化的研究进展,对当下学术界所面临的热点课题和新挑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研讨。
EITRT 2019学术主题大会主持人
秦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委会秘书长
EITRT 2019学术主题大会主持人
赵明花,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面向2035年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贾利民,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首席教授
新型功率器件在铁路中的应用:新挑战、新可能、新机遇
Stig Munk-Nielsen,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技术系教授
城市轨道交通能效研究与创新
刘保明,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制
吴冬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安全设计——轨道交通必要性
Min An (安民),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科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
轨道交通系统主动安全保障研究进展
秦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委会秘书长、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副主任
基于传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轨道交通
倪一清,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高速列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的非平衡分类识别研究进展
李彦夫,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可靠性与风险管理实验室主任
EITRT 2019产业技术论坛
打造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创新平台
在轨道交通发展浪潮下,大量先进技术与新型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以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期下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和前沿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EITRT 2019产业技术论坛邀请了国内外11位专家,介绍了当前轨道交通系统技术的发展态势及前沿研究动向,分享了相关应用探索成果。
EITRT 2019产业技术论坛欢迎致词
秦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委会秘书长、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副主任
EITRT 2019产业技术论坛主持人
尚敬,株洲中车时代电气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EITRT 2019产业技术论坛主持人
李明高,中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
中美铁路运输联合研究中心电气与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欧阳彦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乔治克莱姆斯教授、中美铁路运输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牵引技术
李耀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
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及应用
和巍巍,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万人计划”专家
下一代高铁传动技术及MMC最新发展
李永东,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
列车全自动驾驶技术进展
尚敬,株洲中车时代电气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地铁智慧供电的探索与新技术的运用
孙振海,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经理
电子灭弧技术在直流开关的应用探讨
郭桥石,广州市金矢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自主设计搭建供电系统实验室
贺祖团,沈阳地铁运营分公司工电中心主任
热循环期间IGBT模块的健康状况监控
Johannes Köhler,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博士
GPU 加速智能轨道交通
路川,NVIDIA机器学习解决方案架构师
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展望
李明高,中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
EITRT 2019论文宣讲与张贴
分享优秀科研成果,激发创新火花
EITRT 2019同期举办了中英文学术论文的张贴及宣讲活动。据悉,EITRT 2019共收到约500篇中英文论文投稿,内容涵盖轨道交通牵引动力技术、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与运维技术、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等领域。这些论文将为来自学术、工业、政府的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全面了解轨道交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其中,具有较高科研及工程应用价值的优秀论文在4个宣讲分会场上进行了详尽地交流。
另外,大会还评选出了EITRT 2019优秀会议论文,大会主席贾利民和刘保明分别向获奖论文代表颁发了证书。
专委会换届会议
继往开来、携手前行
EITRT 2019期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换届会议,选举贾利民等38名同志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选举贾利民同志为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志刚等7名同志为副主任委员,秦勇同志为秘书长。新一届专委会的换届为学会在轨道交通领域相关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EITRT 2019主编论坛
鼓励学术成果走向国际舞台
会议期间,EITRT 2019组织召开了“主编论坛”,邀请北京交通大学秦勇教授(《智能与韧性交通系统》(Smart and Resilient Transportation)主编),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李彦夫教授(《IEEE Trans. Reliability(可靠性学报)》副主编),英国索福尔德大学安民教授(12份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副主编),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教授(3份SCI国际学术期刊《机械系统与信号处理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任该期刊土木领域论文编辑)、 《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 Structural Control and Health Monitoring》、《先进钢建筑 Advanced SteelConstruction》的编委),介绍新时期下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规范及要求,为新时期下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贡献力量。
他们对相关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要求、流程、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并对新时期下广受学术期刊欢迎的论文主题方向做了进一步说明,如当前科研学术前沿技术、实际工程应用创新成果等,为高校师生学术成果的顺利发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EITRT 2019技术参观
走进引领高铁技术发展的创新高地
EITRT 2019学术主题大会后,EITRT 2019组委会组织与会代表们前往“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现场进行技术参观与交流,深入了解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规划。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于2016年9月5日,它是由国家科技部、国资委正式批复,由中车集团和青岛市共同建设,是我国面向“十三五”布局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肩负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
EITRT 2019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技术专委会、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电气技术》杂志社和《智能与韧性交通系统》(Smart and Resilient Transportation)承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工程院、中车工业研究院、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市金矢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