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促使电网系统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重大变革,特别是以多端柔性直流输配电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出大量新型的电力装备。同时,由于电力装备的工作场景复杂,往往涉及绝缘与放电中的多物理场耦合过程,还涉及到电磁场、放电等离子体等复杂现象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导致目前电力装备的研发与设计周期较长,研发成本较高。能否获得更为准确的计算方法,以缩短电力装备的设计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是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目前有关电力装备的计算软件大多来自于国外公司,亟待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设备计算分析平台。
随着电磁学、传热学、力学、原子分子物理学等诸多学科分析方法的引入,人们对各种电力装备涉及的复杂物理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装备绝缘与放电计算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此,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接触及电弧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输变电设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变电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IEEE PES电力设备数字孪生工作组、IEEE PES武汉分会将联合主办“第四届电力装备绝缘与放电计算学国际研讨会”,计划于2023年5月26日~28日在武汉举行(会议地点定于洪山宾馆),支持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气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会议由武汉大学、电网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若国家或地方政府另有防疫安排,会议日程计划将做出相应调整并及时发布通知。
本届会议将全面探讨电力装备绝缘与放电计算学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最新进展,深入探讨该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倡导我国自主的计算设计软件研发,致力于加强电力装备计算学研究领域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本领域与其它学科领域以及产业界的沟通和联系,推动我国电力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大会组委会诚挚的邀请全国从事相关领域的学术界同行和产业界人士参加会议,同时热忱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海外同仁莅临指导。
本届会议将面向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设立会议优秀论文奖和会议优秀口头报告奖,每位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有关会议事项通知如下:
会议主题
电力装备绝缘与放电基本物理过程
绝缘及放电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电工材料多尺度仿真与分析
绝缘介质空间电荷动力学计算
放电等离子体动力学计算
电力装备多物理场计算与优化(温度场、电磁场、流场、机械特性计算等)
电力装备数字孪生技术
电力装备劣化规律与虚拟样机技术
绿色环保电力装备技术
电力装备资产管理
其他与电力装备绝缘与放电计算学相关的主题
会议征文
1、要求投稿论文的内容符合上述会议主题和国家及所在单位的保密规定。
2、本次会议收录论文摘要(中文或英文),同时接收全文投稿,并汇编成册,但参会不要求投全文。
会后优秀稿件的全文经组委会推荐和编辑部审稿后,分别推荐在《High Voltage》、《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电工技术学报》、《高压电器》或《高电压技术》,以专题形式优先发表,其余被大会录用并参加会议交流的论文文经作者同意将被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旗下的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NEE,ISSN:1876-1100,EI-Compendex源)出版。
支持媒体有:“高压电器资讯”、“电工技术学报”、“高电压技术”、“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微信公众号,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
3、摘要或全文投稿网站:
会议注册
正式代表1500元/人,研究生900元/人。注册费含会议资料,以及会议期间的午餐和晚餐。
论文投稿、注册和缴费网站:
会议地点
会议地点:武汉洪山宾馆(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号)。
酒店总机电话:027-87311888
交通路线:会议酒店位于武昌区中北路1号,距离洪山广场地铁站-D2出口80米,武汉天河机场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途径20站到达洪山广场站,全程约 1小时11分 38.6公里;武昌火车站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途径3站到达洪山广场站,全程约 17分3.6公里;武汉火车站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途径11站到达洪山广场站,全程约 33分 13.1公里,汉口火车站(出口)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途径10站到达洪山广场站,全程约 24分、12.1公里。
会议重要日期
第一轮会议通知:2022年11月22日
第二轮会议通知:2023年1月6日
第三轮会议通知:2023年4月7日
摘要或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23年3月31日
酒店预订截止日期:2023年4月28日
网上注册截止日期:2023年5月15日
会议日期:2023年5月26日报到,5月27日到5月28日为会议报告与学术交流,5月28日晚上颁奖仪式,会议闭幕。
会议组织
大会名誉主席 陈维江(院士)
会议主席 董旭柱
会议副主席 荣命哲;王建生
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 马伟明(院士)
国际科学委员会永久委员(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安婷、曹均正、CHEN George、陈庆国、陈伟根、陈维江(院士)、成永红、CRESSAULT Yann、党智敏、丁立健、董旭柱、杜伯学、Du Yaping、Farhad Rachidi、傅明利、高克利、宫瑞磊、关永刚、关志成、郭凤仪、何金良、何俊佳、何怡刚、江秀臣、金立军、KIM Young Geun、李成榕、李剑、李奎、李立浧(院士)、李亮、李清泉、李盛涛、李兴文、李震彪、梁曦东、廖瑞金、林莘、刘晓明、Liu Yilu、鲁军勇、卢铁兵、卢新培、马伟明(院士)、马衍伟、马钊、MURPHY Anthony、聂德鑫、邱爱慈(院士)、REN Zhuoxiang、荣命哲、阮江军、邵涛、司马文霞、TANAKA Yasunori、汤广福(院士)、唐炬、Tenbohlen Stefan、汪沨、王建华、王建生、王秋良(院士)、王曙鸿、王淑娟、Wang Zhongdong、文习山、吴广宁、武建文、吴锴、肖登明、肖立业、徐桂芝、许志红、YAN Jiudun、杨庆新、尹毅、元复兴、袁志兵、翟国富、张冠军、张猛、张乔根、张冶文、曾嵘、赵洪、钟建英、钟力生、周会高、周远翔、ZHU Jianguo、
国际科学委员会本届委员(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黄荣进、黄兴溢、李化、李琦、刘定新、刘文凤、马光同、裴学凯 、孙安邦、王凯、王伟宗、王小华、王志华、向念文、杨飞、张波 、赵彦普
会议执行主席 王建国;万保权;周文俊;袁佳歆
会议组织委员会(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曾福平、陈向荣、程显、陈小月、迟庆国、邓永清、高国强、贺恒鑫、刘志远、马国明、梅丹华、孙安邦、王伟宗、吴建东、吴淑群、吴细秀、肖冰、肖淞、杨鸣、 张波、章程、张嘉伟、 张权、 张远涛、 张镱议、 郑宇、 周蜜、周学、祝令瑜
会议执行委员会 杜志叶;黄道春;张亚东;王羽;鲁海亮;潘成;李涵;李祎;邓冶强;周航;曹金鑫
会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 蔡力、杨飞、袁妮
会议联系方式
郑宇:15927547164
邓永清:18702752963
李祎:18971403979
会议专用邮箱:idcompu@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