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镜】无名无解无用的影像 ‖ 王宁德
独 角 镜
无名无解无用的影像 ‖ 王宁德
[无名]
也许你知道许多大师级的国内外艺术家,也许王宁德这个名字你很陌生,也许你还没有见过他的摄影作品,但在我心里,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具独特品格魅力的艺术家。
他从什么作品都没有都时候就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即使只是经营报纸的栏目,那也是他用来表达自我观点的一种手段。记得在网上看见某网红摄影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摄影怎么能算是艺术呢,不就是按个快门的事情吗。现在相机和摄影技术的普及已经让大众淡忘了最初的摄影意义了,如果摄影只是按快门的事情,那最初使用胶片机的意义在哪?又为何大多的摄影艺术作品都产生于胶片机?艺术家,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自己主观的想法,慢慢的去改变一部分人的观念,如果幸运的话,可能它影响的人会更多。而快门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
[无解]
《某一天》是王宁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在1999至2009用十年创作的系列作品,这组作品的画面充满了无声电影上演的气氛,主体穿着过时的衣服,从学生,到家庭,到共产主义士兵,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景中,却一致地闭上了眼睛。虽然闭着眼睛,但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已在上演着无声的电影,是孤独还是坦然?欢乐亦或悲伤?这一切没有确定的答案。王宁德本人或许也无法给出明确的解释,正如一句话所说“如果能说出来,我就不拍了”。
他用独特的摄影语言把自己的记忆归为照片式的场景,实则是谈论记忆本身的意义所在。因为记忆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同样的事情,每个人记忆是有选择的,通过照片,每个人去想与自己有关的记忆。某一天,可以是一个任意的历史节点,一个不在场的过去,亦或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无用]
现在的摄影教育模式通常是去培养“有用”的实用性摄影师,比如广告摄影师、婚纱摄影师,或是风光摄影师。学生学完可以凭此赚钱,但这样的学生不会是拍的最好的。而最好的学生要清空自己,学会理解艺术的“无用”性,有新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才有可能超越。(文:王小溜)
关于王宁德
王宁德,中国著名的报道摄影记者、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领军人物。1972年出生于辽宁,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在“三影堂教育计划之名师课程”中担任摄影老师,现居北京,其作品曾被法国国家文化部收藏。代表性个展:1999年《走向更昏暗的地方》,2005年《在历史与梦幻之间》,2006年《某一天》,《灵魂的疆域之外》,2010年《要有光》。
你不知道的王宁德
王宁德在生活中会刻意的艺术化,现今家里却不放任何一件艺术品。而他得到的最大成就感竟是不迷路,他总是看起来很开心是因为他刚刚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作为一名70后的大叔,他依然单身,按照他的逻辑来说,选择结婚的人比例太多,大多数人选择了同一个方式去生活,这是很单调的事情。(王小溜)
《摄影与诗歌》出品
分别回复“20~29”可以查看往期“独 角 镜”栏目推送,输入每个数字的回复会出现5个往期的推送,目前只到22。
往期分别推出的“独角镜”专栏摄影师有Oleg Oprisco、Rinko Kawauc(川内伦子)、张晶娜、艾瑞克·玛瑞安(Eric Marrian)、马克·奥利奇(Mark Olich)、Carlo Calope、川岛小鸟(Kotori Kawashima)、Marco Anelli、Noell S. Oszvald、Robert Mapplethorpe、AlainLaboile、石川祐樹(YukiIshikawa)、横浪修、上田义彦、寺山修司、丹尼斯·卢瑞、野波浩、kero、Ali Jardine、深濑昌久、Randy P. Martin
提示:如果你喜欢本文,可以任何形式转到别处,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上期“独角镜”-远离尘嚣的苍茫 ‖ 美国摄影师Randy P. 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