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作欣赏】《孤独者》 ‖ 雪莱

2014-12-15 摄影与诗歌


佳 作 欣 赏


《孤独者》 | 雪莱



在芸芸众生的 人海里,

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

任周围的人们闹腾,

你却漠不关心;冷落,孤寂,

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

不愿向着微风吐馨?

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

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

他的命运之杯虽苦,

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

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

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他微笑--这是悲哀的最严厉的讽刺;

他说话--冷冷的言词,不是从灵魂流露,

他和别人一样行动,吃着美味的事物;--

然而,然而他盼望--虽然又害怕--死;

他渴望抵达,虽然又像要逃避

那灰色生涯的最终的归宿。


The Solitary

1.

Dar'st thou amid the varied multitude

To live alone, an isolated thing?

To see the busy beings round thee spring,

And care fornone; in thy calm solitude,

A flowerthat scarce breathes in the desertrude

To Zephyr's passing wing?

2.

Not the swart Pariah in some Indian grove,

Lone, lean, and hunted by his brother'shate,

Hath drunk so deep the cup of bitter fate

As that poor wretch who cannot, cannotlove:

He bears a load which nothing can remove,

A killing, withering weight.

3.

He smiles--'tis sorrow's deadliest mockery;

He speaks--the cold words flow not from hissoul;

He acts like others, drains the genialbowl,--

Yet, yet he longs--although he fears--todie;

He pants to reach what yet he seems to fly,

Dull life's extremest goal.




诗人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政论作家,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致云雀》1882年7月8日,三十岁的诗人在海上遇难身亡,英年早逝。




不孤独的孤独者 | 李清秀


  这首《孤独者》写于一八一零年,是早期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既可以说是雪莱的内心自白,也是他对存在着的同类的精神召唤,在此种之后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初具雏形。第一节中,诗人以鲜花和沙漠作比,道出了存在状态与自身处境,向每一个读者发问,你是否也是这样一个孤独者,和雪莱一样。第二节则透露出浓重的使命感和宿命意味,所谓不是人选择了孤独,而是孤独挑中了你,责无旁贷的独自前行是必经之路,无论在自己心中和旁人眼中是多么可笑和无谓。在诗的最后一节,一言一行的微笑之间,穿插交接了生与死的矛盾。在生活中对于死亡经验的思考和感受,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更何况是这样一位特别的,孤独者。诗并不长,却已经把孤独者的形象和心路历程,明白无误的传达给世人。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结构的编排,正是雪莱被称为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的充分理由。诗中这种孤独,并非心理疾病和阴暗情绪的泛滥产物,而是是精神独立带来的个体存在感之重要标识。不合群,既不是个体的怪异,也不是群体的差错,只是所谓的不投缘,没有戏罢了,不能够勉强自己,更不能强求别人。了解和接受别人,有时候并不比与自己共处来得轻松。

  提到雪莱,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他的浪漫,浪漫的诗作。而实质上,雪莱是一位信奉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脚踏实地一路奋的斗士,绝非一般无病呻吟的文人书生可比。他的一生自始至终似乎都是可以被称为离经叛道,背离家庭,背离学校,背离组织和群体,背离他所熟悉而不能苟合的一切环境及其中的人事物。雪莱生于贵族家庭,父母思想都保守陈旧,自幼与父母关系不亲密。在牛津读书的时候,因为刊行《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被开除,仅住了数月便离开这个与他所追求和捍卫的自由格格不入的名校。同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和革命浪潮,雪莱都活跃其中,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和革命者的能量,正是他的浪漫来源和出处。雪莱一直站在人民的一边,与落后势力抗拒的前行中,每一步看起来都是那么艰难和必不可少。在与自由党派和进步力量接近的过程中,雪莱受到了感染和鼓舞,逐渐从一个被动接受者成为了引领,他创作和发表的《伊斯兰的反叛》,《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等都是从懵懂走向成熟,成为坚定的存在个体的明证和印记。

  正是因为欣赏和了解作者,所以对作品敬意有加。正如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所言:世不彼爱,而彼亦不爱世,人不容彼,而彼亦不容人,客意太利之南方,终以壮龄而夭死,谓一生即悲剧之实现,盖非夸也。而这也会是每一个感到孤独的人,所谓的宿命了吧。


『名人轶事』 拜伦与雪莱的「尸」人空间

  1816年夏,诗人拜伦(LordByron)抵达瑞士日内瓦湖(Lake Geneva),同行者包括他的医生好友约翰波利多里(John Polidori);而在找房子的同时,又遇上了当时只有十八岁的玛莉雪莱(Mary Shelley,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一众人等。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夏,湖畔阴冷、潮湿,雪莱与她的朋友为免劳顿便留在拜伦的别墅中消磨。

  漫漫长夜,习惯在深宵才进睡的拜伦建议读鬼故事以作娱乐。当时,欧洲十分流行鬼怪故事,他们随手拈来的正是由德国作家约翰阿佩尔编写的《鬼怪故事选》(Das Gespensterbuch)。众人约定,各自阅读精彩的鬼故事后,更要创作新的鬼故事,看看谁的最为恐怖、最引人入胜。

  往后的故事熟悉拜伦的朋友或曾听闻:许多人说,其实当天的故事写作不过是拜伦与雪莱两个文豪之间的比拼,波利多里与雪莱当时的情人最终没有写出什麽;雪莱不消一会就动笔写作,「我看见那一脸苍白的学生跪在他刚刚整理好的艺术品旁─画框中是一幅鬼魅的男性素描,而这又是多麽的令人望而生畏。」这个鬼故事,也就是后来于1818年出版、对后世科幻小说影响至大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至于拜伦呢?他写下的故事结果并没有面世,不过却有人说波利多里在废纸堆中「借」来了拜伦的故事人物,写成《吸血鬼传奇》(The Vampyre:A Tale):在故事中,由屎体复活而生的反派人物是个自大、英伟的贵族,他专吸食处女的血液,被吸血的女孩最终死掉,而吸血鬼则长生不老。

  就这洋,拜伦创造了第一个现代吸血鬼传奇。


题图:黎明的酒杯




《摄影与诗歌》出品





别回复“10~19”可以查看往期“佳作欣赏”栏目推送,目前到15,回复一个数字,可显示5篇个往期的佳作欣赏。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上期“佳作欣赏”诗歌《简历》‖ 顾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