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慢故我在•奥运赛场上最古怪的那个摄影师

2016-08-25 时光搜藏者 摄影与诗歌


在这可悲的日子里,

有一门新工业崛起,

使人们的愚蠢信仰走火入魔……

人们相信艺术必是,

且只可能是,

对自然的准确复制……

复仇心重的上帝应允了民众的期愿。

达盖尔成了摄影的弥赛亚。

 

——大卫·波德莱尔


在波德莱尔抛出这个十分冷淡悲观的论调的150多年后,我们大致可以断言:他只说对了一半。艺术的确并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准确复制,但摄影也绝非是来自上帝的复仇。

当下的时代,早已跨过了机械复制的年头,数字传播与互联网的电光火石,若本雅明有幸得见,想必也得惊得瞠目结舌忘记了忧伤。不过仍然值得他欣慰的是:即使在这纷繁芜杂、快速变迁的影像世界里,有一些摄影师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找寻着他所描述的那种几乎消逝于影像洪流之中的微妙——灵光。


August Sander 面包师傅 1928

“灵光”究竟是什么?在摄影术刚刚被发明的最初年代,它是被摄者在经历漫长曝光的同时,投向镜头的一缕悠长凝视。而后的150年中,千百万摄者在他们撷取的无数光影片段中找寻灵光的所在。卡帕说,你要走得足够近;布列松说,你要等待“决定性瞬间”;亚当斯说,你要把你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全都装进你的相片里。


我想说的是:你要慢。


从达盖尔银板到手里的iphone,回望往昔之摄影,大约可以借用木心的字句:从前慢。

今天搜藏君想和大家分享的这位摄影师,依旧在“慢”中寻找着灵光。而且,他不但顽固地践行了“慢”,更胆敢用这种“慢”,去挑战“快”——那些速度最快的相机,以及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他的名字叫大卫·博奈特(David Burnett)。


每每当他扛着标志性的Speed Graphic 4X5——生产于1930年代的巨型新闻机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时,不明就里的普罗大众几乎都以为这一定是摄影界的某位唐·吉诃德式的逗逼,这也使他不经意间成了“网红”……

众网友惊呆了:这是什么鬼?

然而,这位1946年生于美国盐湖城的逗逼摄影师,实际上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摄影记者之一。在他超过50年的工作历程中,曾经到过70多个国家,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连连获奖:1973年,他对智利军事政变的报道使他赢得了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颁发的“罗伯特·卡帕金奖”;1979年,获得荷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1984年,获得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颁发的“欧利维尔·罗博奖”;1986年,获得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菲利普·哈斯曼奖”。2005年,伯奈特更被《美国摄影》杂志评选为世界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


大卫·博奈特1965年在盐湖城的一家相机店里

大卫·博奈特部分获奖作品

对于这位摄影界的老前辈来说,数字时代的摄影报道让他甚为惊奇。尤其是看到媒体中心的图片编辑安坐钓鱼台;摄影师扛着照相机犹如伏击出没的猎手,用各种无线传输将拍摄的图像立即传回,根本不加筛选,而是由图片编辑选择照片简单处理后第一时间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媒体发表出版,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1分钟。可按照他的工作经验,从拍摄到递交作品,最快最快也需要一周。这种快,或许称得上是一种进步,但是博奈特却有自己的观点。他的一篇十分有名的文章《数字暴君》中曾经提到,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初,当人生的第一张相纸在显影盘中从空白慢慢显现出图案,由浅至深的那一刻,简直堪称现象级的震撼,是为人生无法忘怀的回忆。然而看到数字照片从一台Epson打印机里打出来或许称得上有趣,却远远算不上激动人心。在博奈特看来,现在年轻的数字摄影师都不曾体会过这样的时刻,渐渐沦为了只会按快门的机器人。


从肯尼迪到奥巴马,博奈特曾为白宫多位总统摄影

卡特里娜横扫路易斯安娜,赶去拍摄灾难过后的景象

为了坚守这份“最初的感动”,从1996到2000年,他开始尝试用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奥运会。假如这在同行们看来还算得上正常的话,从2004年开始,他就在不正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操持起了4X5大画幅的Speed Graphic。要知道这样一台相机,每一次快门到完成一次装片,都至少需要1分钟。

“它更有趣,也会有很多遗憾。”博奈特说,“我尝试着在只有一次按快门的机会中,拍到那张你想要的照片。”

其实“慢”,并没有让博奈特少吃苦头。1972年6月8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已深陷泥淖,作为《生活》杂志最后一名签约前往越南前线拍摄的摄影师,年仅25岁的博奈特当天正在胡志明市郊外的一个村庄附近了解昨晚战况,寻找拍摄机会。当时一架越南战斗机从低空掠过,误将村庄视为敌方据点,投下了一枚燃烧弹。爆炸过后,不断有村民沿着公路从浓烟中逃出来。此时的博奈特,正在鼓捣着给他的徕卡相机换胶卷。徕卡相机虽说成像佳质量好适合战地,但它换胶卷的复杂程度也是人尽皆知的……等他换完胶卷,赶紧拍摄了下面这幅照片:


画面中间披着斗篷的越南青年,名叫黄功吾,当时尚且名不见经传。他们赶紧把受伤的村民们送去了西贡的医院。等一切安顿妥当,博奈特来到暗房冲洗胶卷,刚好遇到了黄功吾,黄功吾拿来了一张定影水尚未干透的小小照片,这是他几个小时前用自己的徕卡拍到的。博奈特是世界上最早看到这张照片的几人之一,而一天之后,这张照片即将登上世界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头版:


黄功吾:火从天降(战火中的少女)

美国人可能早已对这场远离本土却无休无止的战争漠然麻木了,可这幅照片又重新戳中了民众心底柔软的部分,于是一场浩大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正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照片中被烧掉衣物,不得不裸身从大火中逃出的越南少女名叫潘金淑,后来她也成为了联合国的和平大使,而博奈特也让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影像瞬间之一从眼前擦肩而过。


博奈特、潘金淑、黄功吾多年后的重聚

这样血淋淋的教训似乎并没有使博奈特放弃对"慢"的偏爱。在奥运会上,他平均拍摄一张照片需要1分钟左右,更不必提对焦的难度了——他拍摄的都是在高速运动中的奥运选手,而那些数码相机的快门每秒就能连拍数十张。博奈特让人们重新看到了摄影的多样性与其真正的含义。在罗伯特·普雷基的眼中看来,伯奈特是在寻找风格化,以此区别与那些摄影记者快速,然而却单调的影像。




伏明霞赢得巴塞罗那奥运金牌的最后一跳

伯奈特说他并不认为奥运只是一个体育比赛。“我总是希望站在更广的语境里看它。这也影响了我的拍摄方式。”而在搜藏君看来,博奈特的奥运会照片不由让人想起了备受争议的天才女导演莱尼·瑞芬施塔尔和她的奥林匹亚。脱去了当今奥运会商业和浮躁的外壳,重新回到了力与美的纯粹年代。


瑞芬施塔尔和她的奥林匹亚

博奈特认为,数码时代,将“shoot-look”(拍摄-观看)这一过程极大程度地缩短了,而这一过程对于经历过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来说,又往往是最为重要的乐趣所在。也许,这正是面对无比便捷的数码摄影,胶片仍然不死的原因之一吧。当奥林匹克落下帷幕,“普通摄影师”们拿着自己千挑万选的作品争相在“荷赛”中短兵相接之时,我们的“逗逼摄影师”主人公,却淡定地放下了他手中的庞然大物,悠闲地干起了他的兼职——“荷赛”评委主席去了。这就是大卫·博奈特,奥运赛场上最为古怪的那个摄影师。


本文素材来自:时光搜藏者(ID:mementors)




摄影诗歌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主  编: 黎明的酒杯(ID:zzw4605077)

行摄间编辑组


2016.08.1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