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先于人类即将灭绝的动物,它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

2018-02-06 摄诗 摄影与诗歌


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类学会得出不同的预测和推算,但也有基本的共识,陆地上约有86%,海洋中约有91%的物种还没有被人们发现和分类研究。看到这个数据是不是让人浮想联翩。根据最新研究预测,地球物种数将达到777万种,已经进行了明确的分类的物种有:动物有95.3434万种,植物29.8万种,真菌61.1万种,3.64万种原生动物,2.75万种藻类。



地球地质年代上曾经历了5次大的动物灭绝灾难,每一次几乎都是毁灭性,都是由于环境和气候温度的极具变化直接作用的后果。


大海雀,因人类的大量捕杀,已于1844年灭绝


自从人类逐步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以来,生物的灭绝主要原因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从最开始的猎杀其它物种,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到后来的农业工业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间接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使物种灭绝。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白暨、苏门答腊虎、北部白犀牛、.奥里诺科鳄鱼、小嘴狐猴等动物也濒临灭绝。比较认可的科学论断是工业社会以来,每年消失约1500个物种。

渡渡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7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捕杀和人类活动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2016年8月,世界保存最完整渡渡鸟骨拍卖值440万。


人类,无限和贪婪的侵占能力就像地球的癌细胞,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地球大自然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统来处理人类的各种对抗。而人最终是战胜不了自然的。斗争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人类自己灭绝。


下面是一些遭受灭绝危险的动物的摄影档案和资料,如果人类不对它们加以保护,那么它们的今天或许就是人类自己的明天。


1


赛加羚羊   摄影:Tim Flach


高鼻羚羊(学名:Saiga tatarica):别名 27 54480 27 14941 0 0 2122 0 0:00:25 0:00:07 0:00:18 3109加羚,属于牛科。因为鼻子特别大,长有很厚用于加热冷空气的绒毛,而得名高鼻羚羊。羚羊角是为名贵药材,长期遭到大量破坏性捕杀,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原分布于俄罗斯南部、蒙古国及中国新疆北部,现仅见于俄罗斯。


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网图)


2


黑白狨。黑白柽柳猴    摄影:Tim Flach


黑白狨又名黑白柽柳猴(学名:Saguinus bicolor)是一种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以家族形式3~12只结群生活。双亲共同哺育幼仔。分布在巴西亚马逊雨林。由于生存环境的日益破坏,已经濒临灭绝。


同样由于生存环境的日益破坏,已经濒临灭绝。

3


食猿雕   摄影:Tim Flach


食猿雕(Philippine Eagle)食猿雕,菲律宾的国鸟,世界最大的鹰,长着一个“狮子”脑袋,可独自捕猎成年麋鹿,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食猿雕一生只求一个伴侣,任何变故都无法动摇它对爱情的忠贞。哺育一只幼鸟要花2年时间,繁殖过程艰辛。


由于深山老林的不断被开发和减少,动物天然栖息地丧失殆尽,菲律宾国鸟的数量已从6000只减少为300余只,灭绝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4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欧洲鳇  摄影:Tim Flach


欧鳇(又称黑海鳇、欧洲鳇),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体长达7.2米,体重1000多公斤,寿命长,高于100年。它是栖息在里海和亚速海-黑海水系中的洄游鱼类,食肉。欧鳇可食用,其鱼卵可以制作昂贵的美食"鱼子酱"。


最初因为鱼籽而几乎被扑杀殆尽,后来欧洲出台很多保护政策,虽然有些亡羊补牢,大部分的成年鱼都没了,幼年的鱼还需要很多年才可以慢慢长大。


5


北极熊。   摄影:Tim Flach


北极熊(学名:Ursus maritimus)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



工业化进程等更重环境污染,致使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未来的不久很可能灭绝,需要人类特别的保护才可存活下去。


6


风信子金刚鹦鹉  摄影:Tim Flach


风信子金刚鹦鹉(Hyacinth Macaw)蓝紫金刚鹦鹉是全世界最大的鹦鹉,它美丽的外表及巨大的体型使得它特别引人注目,盗捕鹦鹉的人觊觎它们的高价位而在市场大量买卖,每年捕猎造成许多的蓝紫金刚不幸死亡。


美丽无比的金刚鹦鹉,同时因为自己的美丽引来杀身之祸。


7


非洲象   摄影:Tim Flach


非洲象属(学名:Loxodonta)是象科的一个属,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成年非洲雄象高于3.5米,最高更可达4.1米。体重约为4至5吨,最重记录有10吨。它们的长牙最高记录有102.7千克重。


非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由于盗猎和非法捕杀,非洲象的数量从130万头锐减至不足60万头。非法猎杀和象牙销售问题的猖獗,有一部分就是中国新贵造成的。继续下去,后果令人堪忧。


8


萤火虫   摄影:Tim Flach


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名为萤火虫。约有近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萤火虫的发光器内有一种发光细胞,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鳞的化学物质,称为萤光素。当萤火素遇到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光芒。不同的萤火虫光芒持续的时间不同,有的不到一秒钟,有的可以维持好几分钟。成虫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


由于人类大量开发土地,种植使用农药,间接杀死大量萤火虫,而喜欢水边生存的萤火虫又因为人类排污河流的污染导致死亡,现在能见到的越来越少。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只能在博物馆观看了。


9


王蝶(黑脉金斑蝶)。 摄影:Tim Flach


王蝶是鳞翅目(Lepidoptera)斑蝶科(Danaidae)学名为Danaus plexippus。通常被称作黑脉金斑蝶,世界性分布,但主要在北美至南美。秋季,王蝶向南迁移越冬。次年春北返时,沿途停下产卵随即死去。


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王蝶现有的越冬地不再适合栖息,它们也许将因此面临灭绝的危险。


10


丹顶鹤   摄影:Tim Flach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英文名:Red-crowned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别名仙鹤、日本鹤、鴜鷜。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体长15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颈、尾、腿黑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丹顶鹤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生物。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丹顶鹤的栖息地不断变为农田或城市,失去生存环境,数量便急剧减少。全世界的丹顶鹤总数至2010年估计仅有1500只左右,其中在中国境内越冬的有1000只左右,


11


伊比利亚猞猁。  摄影:Tim Flach


西班牙猞猁(学名:Lynx pardinus)也叫伊比利亚猞猁。是欧洲本土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被生物学家认为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体长在85厘米~110厘米间。主要分布在有植被的山区或短灌木丛林带。在夜间活动,是爬树高手,白天在树上睡觉,夜间出来觅食,视力和嗅觉十分发达,可在300米外察觉到猎物。以野兔、啮齿目、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食。



西班牙猞猁是全世界最濒临灭绝的3种猫科动物之一。根据调查,西班牙猞猁可能会在2011年前后绝种。一项2000年的调查发现,西班牙猞猁仅剩400只,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就下降到100只左右。西班牙猞猁的主要生存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猎物野兔的不足,曾经西班牙猞猁被当作农业害兽而惨遭屠戮,也有肆无忌惮的剥西班牙猞猁的皮,来制作服装。


12


巾冠兀鹫。  摄影:Tim Flach


冠兀鹫(学名:Necrosyrtes monachus,)又称头巾兀鹫。这种兀鹫看上去真像头上带了块头巾一样,所以得此名。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喜成群行动,肉食鸟类,常伴随、盘旋猛兽附近,分享猛兽猎物。


目前无灭绝危机,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不是那么乐观


13


白兀鹫    摄影:Tim Flach


白兀鹫(学名:Neophron percnopterus):也叫法老之鸡,在南亚这一物种被称为清道夫秃鹰。体长58–70厘米,翼展155–170厘米,体重1.6–2.2千克。成鸟大多是白色到浅灰色的羽毛,与黑色的翼羽和尾羽及裸露的黄色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通常栖息在开阔的干旱地区、草原、沙漠、牧场和谷物田里,但在岩石群筑巢。食性杂,吃各种哺乳动物的粪便(尤其是人类)、昆虫、动物尸体、植物及小型动物。分布于南欧、北非、西亚及南亚。


白兀鹫在大部份分布地中都正经历严重的衰落。引起衰落的原因不明,但却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有关。 在南欧,它们的衰落也与铅中毒、使用杀虫剂和触电有关。西班牙的研究发现吸收抗生素会抑制它们的免疫系统,造成较易的感染。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


14


鲸头鹳。 摄影:Tim Flach


鲸头鹳(学名:Balaeniceps rex),它是鲸头鹳科鲸头鹳属唯一的物种。名称来自于它强大的喙。鲸头鹳身长可达150厘米。鲸头鹳生活在非洲东部热带地区苏丹共和国和赞比亚的巨大沼泽地区。在泥水中捕鱼,其食物主要是肺鱼类。巢筑在地面上,每次产两枚卵。


鲸头鹳的数量估计在5000至8000只之间,大多数生活在苏丹。国际鸟盟将其保护现状定为易危鸟类。危害的主要来源是栖息地遭破坏、人为干扰和捕猎。


15


小熊猫。   摄影:Tim Flach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耳大,直立向前。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浣熊一样颇爱清洁,在固定地点排便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


过去50年,由于栖息地大规模减少以及人类狩猎活动的影响,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了40%(Wei et al. 1999)。中国的小熊猫种群数约3000~7000只(Wei et al. 1999),印度约5,000~6,000只(Choudhury 2001)中国西南山区的大熊猫等物种数量正日益萎缩。“保护国际”组织最新报告指出,在中国西南山区,由于过度放牧、非法捕猎等原因,目前大约只有8%左右的森林仍然保持原始状态。


16


川金丝猴。  摄影:Tim Flach


川金丝猴(拉丁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别名狮子鼻猴,成年雄体长平均为680mm,尾长685mm。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m的森林中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川金丝猴依赖森林生存,森林的破坏会导致数量的减少,的总数不超过1.6万只。


17


长鼻猴。  摄影:Tim Flach


长鼻猴(学名:Nasalis larvatus)是东南亚加里曼丹的特有动物,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不属于反刍亚目却能够反刍的物种。它们的鼻子大得出奇,其中雄性猴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鼻子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像茄子一样的红色大鼻子,激动的时候,大鼻子就会向上挺立或上下摇晃,而雌性的鼻子却比较正常。雄兽主要是依靠硕大的鼻子来向讨雌兽的欢心


在沙捞越和沙巴,沿海红树林等森林的大批采伐利用已经严重毁坏了所剩不多的长鼻猴栖息地。有些地区,特别是在沙捞越,尽管长鼻猴在当地是被法律严格保护的动物,但仅仅出于娱乐目的所进行的非法捕杀,仍然是使其濒临灭绝的严重威胁。在沙捞越,只有不到1000只长鼻猴,且分布不规则;在沙巴,仅有部分地区存有长鼻猴;在文莱河口,仅发现一个种群。在印尼,长鼻猴的数量从1000多只变为不到100。


18


环尾狐猴。  摄影:Tim Flach


环尾狐猴(学名:Lemur catta)属于原始灵长类,吻长、两眼侧向似狐,因尾具环节斑纹而得名。多5-20成群,栖多石少树的干燥地区,各有自己的领域。善跳跃攀爬,是地栖性较强的狐猴,主食昆虫、水果。3岁性成熟,孕期约4个半月,多为双仔。繁殖期在哺乳动物中最短,每年仅两周,一只雌猴接受雄猴的时间不足一天。寿命约18年。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南部和西部的干燥森林中,生活在疏林裸岩地带。



环尾狐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禁止在国际间的交易。非洲马达加斯加已经成了狐猴最后的避难所,除了这座岛屿,这种长有一双美丽大眼睛的灵长类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消失了。其威胁主要来自人类对马达加斯加岛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尾狐猴的人工饲养工作已经卓有成效,科学家繁育出了数量可观的个体并计划将它们送到当地自然保护区以恢复和扩大野生种群。


19


树穿山甲。  摄影:Tim Flach


树穿山甲(Manis tricuspis),又名鳞片白腹穿山甲,是8种现存的穿山甲之一,生活在次生林中。树穿山甲是非洲的原住民,分布自塞内加尔至西肯尼亚及非洲南部至赞比亚。树穿山甲夜间活动,以昆虫为食,如蚂蚁及白蚁,或在树上行动的其他昆虫。它的倚赖其厚甲作为保护,以长的前爪来挖洞。树穿山甲胆子很小,受到威胁时,会卷曲身体成球状,以厚甲保护自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动物


20


弯角剑羚   摄影:Tim Flach


弯角剑羚(学名:Oryx dammah)体长160-175厘米;尾长45-60厘米;重量180-200千克。它的角很长,在1816年被发现,生活在干旱的平原和沙漠地带,耐渴、耐高温,可依靠植物中的水份维持机体需要。常10多只成群。白天活动,觅食草类、灌木。寿命20多年。人工饲养的弯角剑羚寿命在15-21岁。生活于整个北非地区。弯角剑羚已经在野外灭绝,但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 马里、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 苏丹、 突尼斯和西撒哈拉均有养殖。




1960年代曾有哺养弯曲剑羚的计划。1996年统计有2145头弯角剑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及最少有1250头在其他地方的动物园及公园生存。在突尼斯有一个群族被保存了下来,并正扩展至野外。


21


恒河鳄/食鱼鳄   摄影:Tim Flach


食鱼鳄又名长吻鳄、恒河鳄,鳄目(Crocodilia)的一种长吻爬形类,学名Gavialis gangeticus。为钝吻鳄和海湾鳄的亲缘,属恒河鳄科(Gavialidae),只此一种。栖于印度北部恒河鳄(Gavialis gangeticus)江河。食鱼鳄身体修长,体色为橄榄绿,吻极长,口中牙齿多达100颗且大小不一,成年鳄的吻端有个肉质的圆形突起,但其功能尚不清楚。食鱼鳄是世界上体型最长的鳄鱼之一,体长约4~7公尺,1908年更曾捕获到过一条超过9公尺长的个体。食鱼鳄分布限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和尼泊尔的宽阔河流中,很少离开水,以鱼为食。尚未发现吃人事件。


尼泊尔及印度近来推动的保育计划,已重新建立食鱼鳄的族群数量。 食食鱼鳄鱼鳄虽然受到法律保护,但是野外种群仍然受到各种威胁,处于灭绝的边缘。在印度的养殖场中还有一定数量。


22


蓝喉金刚鹦鹉   摄影:Tim Flach


蓝喉金刚鹦鹉(学名: Araglaucogularis)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面部无羽毛,布满了条纹,有点像京剧中的花脸脸谱,尾极长,属大型攀禽。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蓝喉金刚鹦鹉乍看之下与黄蓝金刚鹦鹉相似,蓝色羽毛部份较呈靛绿色,体型要小一些,但是数量少的多,有着好奇爱玩耍易近人的个性。蓝喉金刚鹦鹉仅分布在南美洲玻利维亚



野外的蓝喉金刚鹦鹉已濒临绝种。时至2005年,野外的蓝喉金刚鹦鹉相信只剩余少于200只。它们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为当地及国际鸟类贸易造成的非法偷捕活动,此外牧场发展砍伐了蓝喉金刚鹦鹉栖息的树木。


23


黄眼树蛙的卵   摄影:Tim Flach

黄眼树蛙   摄影:Tim Flach


分布澳大利亚,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为主的热带雨林中,南美洲北部也有少量分布。还有一种更珍贵的红眼树蛙红眼树蛙(学名Agalychnis callidryas),树蛙的一种,并属于有袋蛙。生活在哥斯达黎加、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蛙。


漂亮的红眼树蛙,色彩非常美丽,数量越来越少。


25


滇金丝猴    摄影:Tim Flach

滇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体长51-83厘米,尾长52-75厘米;体重9-17千克。滇金丝猴的皮毛并不是金黄色的毛,以灰黑、白色为主。中文标准名称应该是云南仰鼻猴。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萝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食植物嫩芽及幼叶。婴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孕期约为7个月。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中国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 。滇金丝猴在1962年被拍到以前一直被认为已经灭绝




当云岭山脉凶猛的食肉动物相继灭绝和濒临灭绝的时候,滇金丝猴的天敌,便只剩下最危险、最可怕的“人”了。由于森林不断被砍伐,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正在加速破坏,往昔连成一片的大森林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呈弧岛分布。13个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相互隔离,各猴群之间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造成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又由于滇金丝猴分布区内居民有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多有传统的狩猎习惯,其中尤以傈僳族的狩猎风俗为甚。而滇金丝猴这一濒危物种,对于猎杀的承受力极小。因而偷猎者是其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


26


世界仅存的三只北非白犀牛之一   摄影:Tim Flach

北非白犀(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 ssp. cottoni):属于白犀的一个亚种。体长300-450厘米,尾长55-65厘米,肩高175-205厘米,体重2000-3500千克。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2-3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头部特长,大约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草食性,也食麦片、粒状饲料、苜蓿草粒、青牧草。主要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白天在茂密的丛林或草丛中休息。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千米。



曾经生活在乌干达、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草原上。现世界上仅存的三只北非白犀牛,24小时被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守护着。该物种在 IUCN Red List列为极危。


42岁的苏丹是唯一的雄性北白犀,在犀牛里已经是个老人。15岁的法图和25岁的纳金则是两头雌性北白犀,还算年轻。但这三头北白犀都已经失去了自然繁殖能力。虽然在生理上是健康的,但"苏丹年纪太大,无法自然地和雌白犀交配",保护区兽医乔治·保罗说,而且苏丹精子数量过少,无论是自然繁殖还是通过人工辅助繁殖,成功的几率都不高。纳金虽然可以怀孕,但它的后腿力量不足,无法承受交配时雄性北白犀的重压。


过去几年中,苏丹和法图、纳金都曾交配过,但它们都没有怀孕。根据最近的健康检查,两头雌犀牛的发情周期都很规律,但也没有记录显示它们怀孕了。如果苏丹最后无法繁衍子嗣,那么北白犀将永远从我们的世界消失。但2014年苏丹就死了。物种已经无法延续。


27


阿拉伯大羚羊  摄影:Tim Flach


阿拉伯剑羚(学名:Oryx leucoryx)是剑羚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长为160厘米,肩高81-102厘米。毛色接近雪白色,腹部及脚都是褐色的,在头部及颈部之间、前额、鼻子及由角经眼睛至口部都有黑色斑纹。食物包括草、树叶、浆果、块茎等,这种动物极其耐旱,仅靠舔吸植物上的晨露就可以健康的生活在45-50℃的高温下。栖息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及草原。


阿拉伯剑羚原产于中东和阿拉伯半岛,由于人类捕杀,已在野外灭绝,20世纪80年代进行重引入。


28



黑冠长臂猿   网图


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nasutus):共有4个亚种,体长45-64厘米,平均体重5.7千克,最高可达8千克。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由于人类的猎杀,黑冠长臂猿的种群被隔离成岛装分布,生境已经丧失了75%,加上繁殖率低,目前全球仅500只左右,中国特产的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剩13只。


29



白头叶猴   网图


白头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尾长,适于树栖;体型纤细,无颊囊。该物种体长为50-70厘米,尾长60-80厘米,体重8-10千克,与黑叶猴不同的是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形状如同一个尖顶的白色瓜皮小帽。

群体活动,成员通常为5-9只,由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昼行性动物,清晨开始觅食,主要食物是树叶,新鲜的嫩芽、花朵、树皮和一些水果。白头叶猴平均寿命25岁。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目前白头叶猴仅分布在中国广西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而其该地区地形难以储水,时常发生干旱,给白头叶猴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0



白鳍豚   网图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是排行榜中唯一的海洋动物,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2004年人们在长江南京段发现一具白鳍豚尸体,是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鳍豚。



以下在给大家介绍几种非常漂亮的动物,他们的生存环境也不是那么乐观


1

黑鼻羊


黑鼻羊,起源于瑞士的瓦莱州地区,公羊和母羊有角。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脸黑、耳黑、鼻黑、腿黑,其余毛发又白又蓬松,很早就被人类驯化,对高山地带的严寒气候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2

长毛天竺鼠


丝质长毛天竺鼠 豚鼠机灵、活泼、温顺,肥胖可爱,胆小易惊,有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喜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它们爱吃、爱睡、爱繁殖,这是它们与通常意义上的猪相似的地方。


身体的毛成发状向后披肩,毛颜色是灰色和白色掺杂,身体娇小,隐约只能看到鼻子和眼睛。


3

黑麂   网图


黑麂(学名:Muntiacus crinifrons),别称乌金麂、蓬头麂、红头麂、麂子、青麂,属于鹿科、麂属,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从此而来的。



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局限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


4

马来貘


马来貘(拉丁学名:Tapirus indicus),又叫亚洲貘、印度貘,是貘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为1.8-2.5米,肩高90-120厘米,尾长5-10厘米,体重250-540千克长相十分奇特而有趣,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身体滚圆而肥壮,皮肤很厚,头部比猪大得多,脖子粗壮,鼻吻部延长、突出呈圆筒形,柔软而下垂,雌性比雄性大一点。 主要以竹子为食,也吃树枝和树叶。貘的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便从水中逃跑,或藏在水中,只露出鼻子呼吸。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过去30年,它们的数量在东南亚地区不断下降。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介绍,亚洲貘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森林被辟为棕榈油种植园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人类的伐木及开发热带雨林林地以作为农工用地,造成了马来貘栖地破坏、无法生存。野生的马来貘类已成为濒危物种,有绝灭的危险。


5

皇绢毛猴


皇绢毛猴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它的得名是因为胡子酷似德国君主威廉二世。虽然名字来源于一个笑话,不过还是变成了官方名称。


 

这种绢毛猴在西南亚马逊盆地、东秘鲁、玻利维亚北部和巴西西部的阿克里及亚马孙州都有发现。它们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密林深处。


6

阿富汗猎犬


阿富汗猎犬,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猎犬犬种之一。此犬种以其厚实、细腻、柔滑的被毛和在末端带有卷曲的尾巴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犬种。在伊朗东部和阿富汗寒冷的山的特殊环境下,使它们获得这些独特的外观特点。


 


7

鸭嘴兽


鸭嘴兽(学名:  Ornithorhynchusanatinus)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种类极少,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

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由于鸭嘴兽数量较少且分布较小,故暂未发现亚种。


 


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但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护法规。


8

撒旦叶尾壁虎,伪装能力极强


撒旦叶尾壁虎(拉丁学名 Uroplatus phantasticus)可长到9厘米,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偏东地区。这种蜥蜴能逼真地模仿干枯的树叶,可以像一片卷曲的树叶一样借助自己的叶尾卷起自己的整个身体。撒旦叶尾蜥蜴看上去好像长着"角"一样,有些品种有红眼而得名。



不继续写了,以后继续,太多有趣的动物了,也太多濒临灭绝的生灵



- END -

图片来自网络整理,文字部分引用和原创

推荐阅读


【独 角 镜】动物的深情之美

精彩抓拍,奇妙动物的瞬间

动物比人类想象的要善良的多 ...

震撼心灵的50张动物摄影大片

【大师眼】那些让你难忘的动物经典摄影

〖 周  末 〗《时代》年度50张动物图片精选欣赏

摄影诗歌  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主  编: 黎明的酒杯(ID:zzw4605077)


2018.02.04

一块钱也是鼓励支持

苹果手机用户打赏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摄影与诗歌”艺术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