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大师眼 ] 正方形的乡愁 ‖ 阮义忠

【大师眼】大师是一面镜子

 


阮义忠(1950-)


阮义忠被誉为“中国摄影教父”、“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陈丹青、顾铮、吕楠等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都曾深受其影响。


他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自幼被祖父与父亲的刻刀笔下的花卉图案吸引,彰显绘画天分。1972年任职《汉声》(ECHO)杂志英文版时开始接触摄影。三十多年来,阮义忠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为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

他的摄影作品大多与人物有关。在他看来,一个再了不起的摄影家最多只是50%的创作者而已,而另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摄影对象。摄影者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要谦卑,要尊重摄影对象;拿起相机的那一刻,应是礼敬和尊重,而不是捕捉或猎奇。“你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拍我?”阮义忠说,“每个人的成长经验中,如果没有一个彻底的羞愧感,不是用尊重的心态去对待眼前所见,那就没有资格去拍它。”


近年来,阮义忠专注于教授传统暗房工艺。他认为这并不是在教一门技术,而是让人们借着对传统暗房的了解,感受到一个影像从观察、按下快门,到照片的产生都是自己亲手完成的体验,是见证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


农妇的雕像(人与土地)


凤梨田的背影(人与土地)


光阴流逝中的光影(人与土地)


都兰的蔗香(人与土地)


碧侯村的浓烟(人与土地)


埔里的两兄弟(人与土地)



他认为传统胶片具有唯一性,拍摄者的创作态度往往谨慎而虔诚,相比较之下,如今数码相机则是拍摄出一大堆照片再来挑选,态度较为轻率,制造出来的影像也就不够有深度了。



1969年,高中刚刚毕业的阮义忠来到台北工作,在《幼狮文艺》担任杂志编辑,为小说画插图。他以QQ为笔名,迅速蜚声台湾文化界。


1972年,阮义忠在《汉声》(ECHO)杂志社英文版工作,开始摄影。上图为1987年阮义忠在台北雄狮画廊《人与土地》个人影展现场。


1992年,阮义忠创办《摄影家》杂志。


“那些人,那些土地,透过我的相机令我温暖和感动,使我一天天从幼时的噩梦醒过来。”(摄于云林县虎尾镇,1981年)






“八尺门的原住民不因都市影响而改变其原有的生活形态,对任何陌生外客都极尽坦诚地接纳,不存任何戒心。”(摄于八尺门,1985年)

“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有人一直在翻跟头,好像象征着人在天地之间的一个轮回。”(摄于旭海,1986年)



“这些年来,我一直想拍出台北生病的样子,替它的病态找出症结。但病灶是在骨子里,并不显露于外表。”(摄于汉中街,1986年)


“四季原住民尤其长得好,男人出奇的俊伟,女人美得令人目眩,仿佛上天对他们特别恩宠。”(泰雅族少女,摄于四季,1987年)


“九年来,我最常造访的地方就是这个部落,开心的时候想去,闷闷的时候想去,孤单的时候更是非去不可。”(四季部落的三位老妇,摄于四季,1989年)


正方形照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625ugr32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好书 推 荐

《阮义忠经典摄影集:正方形的乡愁》

作者:阮义忠 著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识别二维码可优惠购买

阮义忠的这本画册分“一个时代的刻痕”“家园去来”“难得的时光”“乡愁不再狭隘”四个单元,用照片抒发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心中的乡愁。在这本画册中,阮义忠用120相机捕捉画面,以黑白的、正方形的摄影作品记录乡村的肖像、静物和风景。一扇斑驳的木门、一头沧桑的石狮子、一条烟火气的街道、一列开往淡水的火车、一位捻麻绳的老人、一个正在梳妆的乾旦、一对与亲朋好友合影留念的新婚夫妇……这些作品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人、物以及乡村的风貌,带着一种慎重的气质,充满着对形状的直觉,一丝幽默和对生命与人的好奇。



以上图片均由阮义忠先生及浙江摄影出版社和网络。摄诗整理采编

视频来自“一条”公众号。

转载注明出处:摄影与诗歌(ID:zzw-1028)


推荐阅读:

大师眼 ‖ 因为另一种孤独,于是大师的镜头出现了狗

大师眼 ‖ 用照片给你讲述诗意 ‖ 山本昌男

大师眼 ‖ 摄影是我一辈子的全部 ‖ Irving Penn

大师眼 ‖ 吻的罗曼史

大师眼 ‖ 我喜欢你香睡的样子


摄影与诗歌

摄影 | 诗歌 | 文化 | 艺术 | 哲学 | 人生

微信号:zzw-1028

没有最好的生活,只有最适合的人生。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