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王雪: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的训练价值探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张军(1963—),男,硕士,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典舞教学与创作。
王雪(1993—),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本文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109-116页
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的
训练价值探究
内容摘要
中国长穗剑舞的发展嬗变大致经过古时战阵防脱手的剑缰、文人装饰用的短穗、古代传统剑舞、武术长穗剑术、戏曲中的剑舞、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几个阶段。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是对身韵“徒手”和短穗剑舞的深化训练,根据身法运动轨迹的不同,可将长穗剑舞穗法按照平圆类、立圆类、八字圆类进行划分。长穗剑舞对身体“练大用小”的劲道把控、“断续相连”的节奏处理、“软硬道具”的协调统一、“根梢效应”的多维传导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训练价值。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训练价值
✓
阅读导引
一、长穗剑的发展嬗变
二、长穗剑舞的技法
(一)“平圆”类技法
(二)“立圆”类技法
(三)“8字圆”类技法
(四)其他技法
三、长穗剑舞的训练价值
(一)相反相成的发力方式
(二)软硬道具的协调统一
(三)穗花顺畅的灵巧劲力
(四)空间延展的幅度开发
(五)以一带多的道具融通
一、长穗剑的发展嬗变
长穗剑为剑术种类之一,其特点是穗子与剑同长,舞动时剑穗飞扬、潇洒飘逸,兼具技巧性与表演性。长穗剑相比其他剑法的独特性在于穗法的运用,穗在古代又称为流苏,是由丝线或绒线所编制而成的如稻禾状的饰物,常被作为配饰悬挂于古琴、帷帐、宫灯、如意、扇子之下,具有古雅之美。穗的婉约和剑的阳刚相结合,给人以阴阳相合、刚柔并济的中和之美。
剑的历史久远,春秋战国时剑是主要的兵器,这一时期铸剑技术高超,诞生了诸多名剑及与剑相关的典故,但从出土的宝剑与陶俑形象来看尚未饰有剑穗。汉代随着骑兵的发展,有的军士会在剑上系绳,拴在手上以防止出汗时兵器滑落与马上作战因冲击力强造成的撞击脱落,剑上的栓绳被称为剑缰,也是剑穗的前身,这一现象从汉代一直持续到清代,从唐代阎立本的《锁谏图》(见图1)、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武士形象、元代永乐宫壁画《朝元图》(见图2)、明代商喜《关羽擒将图》(见图3)等均可看到剑缰的形象。
图1 阎立本《锁谏图》(局部)
玲珑:《中国名画鉴赏》,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6年,第26页。
图2 永乐宫《朝元图》(局部)
金维诺:《中国殿堂壁画全集·元代道观》,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页。
图3 商喜《关羽擒将图》(局部)
杨涵:《中国古代美术全集·明代绘画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99页。
东汉之后,剑逐渐由战争的主要兵器转化为具有符号意义的礼仪象征与自卫防身的贴身用具。剑被誉为“百兵之君”,是君子与权力的象征,诸侯贵族佩剑以象征身份,文人墨客舞剑来抒发情怀,人们开始对剑进行装饰,体现在镶嵌金玉与饰以剑穗等方面。随着剑作为战争兵器的角色日趋弱化,观赏功能逐渐增强,剑所配之穗也越来越长,出现了与剑相等的长度。长穗的价值体现在艺术性与技击性两方面,在艺术性上,长穗剑舞动时穗剑飞扬、穗舞灵动,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技击性上,长穗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武者可在剑穗中内藏暗器,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产生较大的杀伤力。
由于穗子的材质较难保存,因此在现存的古剑中很少能看到时间久远的剑穗,从出土的壁画来看,从先秦至宋大多数剑都未饰以剑穗,从陕西省甘泉县柳河湾村出土的金朝持剑武士图(见图4)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地区出土的辽代墓葬壁画厅堂图中(见图5)可清晰地看到悬重的剑穗。明、清木版年画中,可以看到诸多戏文故事中有不同角色持剑而舞且配剑穗的形象,如潍坊市杨家埠的明代秦琼敬德年画(见图6)及清代的白蛇传年画等,但所配剑穗均为短穗,由此可以推测长穗剑的出现应当是相对较晚的。
在中国古代,剑不仅作为战阵杀敌、自卫防身的兵器,也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可舞性,先秦时期即有“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的记载,秦末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汉代画像石中有舞丸弄剑(见图7)、高空抛剑(见图8)、双人对剑(见图9)等表演。唐代是剑舞表演的高峰,标志着剑舞超越了武术的范畴,成为独立的舞蹈表演形式。宋代宫廷队舞中有《剑器队》,大曲歌舞中有《剑舞》表演,宋代的剑舞传入朝鲜半岛并记录在《进馔仪轨》之中,影响了朝鲜半岛的剑舞形态。明清时期剑舞表演多在戏曲之中,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描写了武生演习时“两两挥拳,双双舞剑,虽非技击本法,然风云呼吸之倾,此来彼往,无隙可乘,至极迫时,但见剑光,人身若失”的表演场面。清末宫廷御前女官、舞蹈家裕容龄也曾编创剑舞进行表演,从流传的视频中可见裕容龄所创作的作品为短穗双剑,运用了大量的剑花,在形态上更偏重于戏曲剑舞。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剑术运动由攻防技击日趋向具有表演性的竞赛套路发展。长穗剑穗与剑同长,舞动时剑似游龙、穗如飞凤,相较其他剑法有着独具特色的表演价值和观赏价值。在20世纪60年代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武术队所表演的团体长穗剑技艺高、难度大、表演性强,深受观众好评。在京、昆、越、沪等戏曲各剧种中,长穗剑也是常用的表演道具,如在《霸王别姬》《宝莲灯》《盗仙草》《野猪林》等剧中,表演者在遵循塑造人物形象的既定性与完整性规律的同时,利用“长穗剑”的身份属性向身体的表情表意拓展,并形成特殊的表演手段和意蕴,创生出具有“舞”性的身段及其独特的语境。中国古典舞以中国传统剑文化为引领,深入探究发掘其功能性对身心的再塑性潜质、舞蹈的本体性潜力、道具的象征性潜能等价值的当代转化(见图10)。
图4 持剑持刀武士图(局部)
徐光冀,尹申平:《中国出土壁画全集·陕西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31页。
图5 厅堂图(局部)
徐光冀,塔拉:《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内蒙古》,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1页。
图6 秦琼敬德年画(局部)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5页。
图7 四川成都画像砖拓片舞丸弄剑
严福昌、肖宗弟:《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
图8 四川宜宾石棺高空抛剑
高文:《中国画像石全集·四川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图9 山东滕州画像石羽人击剑
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275。
图10 武术剑术、戏曲剑舞、古典舞剑舞中剑的功能性转化
及其多元发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长穗剑舞的技法
在中国古典舞剑舞中,长穗剑的技法与短穗剑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之处,长穗剑的发力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剑首引领带动剑尖和剑穗,即“通过灵活的腰部左右扭转带动臂腕,以腕带穗、以穗带剑”;第二种是剑尖引领带动剑首,再传导至剑穗,即剑尖先走、剑穗随落,不管是剑尖带还是剑首带,均需通过手腕的灵活发力带动长穗。长穗剑是在短穗剑剑法的基础上加上穗法的运用,剑、穗各走其路线轨迹,技法清晰,互不缠绕,具有一定的难度性与技术性。在中国古典舞长穗剑技法中,基本的要求是保证长穗不缠身、打身、中断,在此基础上,肩、肘、腕要松弛有度,使巧劲而非蛮劲,在表演中要刚柔兼备、形神兼具,动静求圆,在舞动中展现身法的吞吐、起伏、闪转、开合。
在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中,通常按照“平圆”“立圆”“8字圆”的身体运动规律对动作进行划分,作为徒手身韵延伸的中国古典舞剑舞,张军提出将短穗剑的技法按照“平圆”“立圆”的运动轨迹进行归类。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是对身韵“徒手”、短穗剑舞的深化训练,身法、剑法、穗法均贯穿着“三圆”的动势规律(见表1)。长穗作为长达110cm的软道具,其材质决定了在空中形成的运动路线均为圆弧线,根据长穗剑所用身法路线的不同,可以将穗法划分为“平圆”类技法、“立圆”类技法、“8字圆”类技法和其它技法(见图11)。对于穗法的定名主要是根据穗子的动态特征,在借鉴武术长穗剑术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表1 长穗剑的身法、剑法、穗法
图11 长穗剑技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一) “平圆”类技法
在长穗剑舞中,“平圆”类技法是以腰部“横拧”带动剑和穗走水平运动轨迹的技法。“平圆”类技法是对左右关系的强化,是以腰为核心的基础轴转。“平圆”类技法所包含的剑法有“盘剑”“云剑”“抹剑”“扫剑”等,所包含的穗法有“横摆穗”“云盘穗”“扫穗”“平绕穗”等。“横摆穗”是以身法的横拧、手法的左右横抹带动剑法的“抹剑”和穗法的平圆运动。“横摆穗”对于躯干的拧合交错、腰部的反衬发力、身穗的对立统一、手臂的三节传导有较好的训练作用,并以强调身、剑、穗的左右相衬、缠腰打背、穗剑贯梢、身器协调为训练目的。“云盘穗”是在“盘剑”和“云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穗法,在中国古典舞中,“云剑”为右手正握剑在头顶盘旋一圈的剑法,具有“势如转盘,力在剑刃”的特点,“盘剑”为“左手持剑,以腕为轴,在头顶上平圆顺时针或逆时针环绕”的剑法,“云剑”和“盘剑”均需要“手心空”使剑尖飘起来。在“云盘穗”中,穗要和剑一同飘起,在空中各自走平圆路线,“云盘穗”可和“甩穗”“搭穗”等相接,常用于收势的亮相之中。“扫穗”是指剑身不动,以身法的横拧带动长穗横扫一圈的穗法,通常用于旋转舞姿的衔接之中,有时和“云穗”相连,使长穗在“高盘”和“低盘”的空间中连绵不断地旋舞变化。“平绕穗”是以剑首带动剑穗,在“云肩转腰”的平圆动势下引领剑穗持续逆时针绕圆圈的穗法,是缠丝绵劲的外化体现。
在传统武术与古典舞中,历来有“三盘”的说法,即从躯干来看肩以上为“上盘”,躯干以腰为轴为“中盘”,胯以下为“下盘”。在长穗剑舞中,穗子也清晰地显现出高、中、低不同平面的变化,“云盘穗”在头顶上做“高盘”;“摆穗”在腰前做“中盘”;“扫穗”在低重心的基础上做“低盘”。在舞动时,各平圆类技法可以在流动中交互衔接,给观众带来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的审美观感。
(二) “立圆”类技法
在长穗剑舞中,“立圆”类技法是以腰部的“拧合”带动剑、穗走立圆路线的技法。“立圆”类技法按其形态又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前面立圆”,即长穗在身体前方走“立圆”,代表性穗法为“双晃穗”“绕甩穗”,其二是“侧面立圆”,即长穗在身体两侧走“立圆”,代表性穗法为“纵甩穗”。“立圆”类技法的核心在于腰部的横向“拧合”与纵向“拧合”,是对“横拧左右合”与“上下交错合”的基础性与复合性训练。
在“立圆”类技法中,剑法有“劈剑”“点剑”“掰腕剑”“双晃剑”“穿背花”等,穗法有“纵甩穗”“绕甩穗”“晃穗”“宕穗”“皮猴花”“抄背花”“前后倒把舞花”“挽花”“踢穗”等。“纵甩穗”是以身法的横拧、手法的由上至下带动剑法的劈剑、点剑和穗法的立圆运动。“纵甩穗”对气息与劲力的蓄放把控,躯干的拧合交错,手臂的三节传导配合有较好的训练作用。“纵甩穗”以“以身带剑,以穗催剑”为训练核心,以强化身、剑、穗的上下相随、纵立横错、臂抡腰拧、圆转贯通为训练目的。“绕甩穗”是在晃身的基础上以腕带柄、以柄带穗使剑穗形成连续立圆形态的穗法,是对腰部“小劲头”与穗梢“大空间”协调配合的强化练习。“绕甩穗”常与“抛穗”“搭穗”、交接手“掰腕剑”等动作相衔接,在连绵不断的呼吸与劲力中转换变化,以强化身、剑、穗的圆融流转、和谐统一、灵巧悠荡、张弛有度为训练目的。“晃穗”是由“晃手”的身法发展而来,是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立圆晃臂以剑首带动长穗晃动的穗法。“宕穗”通常是在“竖剑”的形态上进行,长穗垂于剑首之下,在“搅剑”的劲力带动下随势绵延转宕,如风摆杨柳一般。“皮猴花”源于戏曲“把子功”中的称谓,在长穗剑舞中,“皮猴花”是以剑首引领长穗,在身前贴身绕穗一周,在身后甩穗并反撩剑,使穗贴身走立圆路线的穗法。在“皮猴花”中,“穗虽为软的要甩成刚的,剑是刚的要走成柔的”,剑始终走在穗后,“皮猴花”对巧拨臂膀、腕力脆劲、身穗协调有良好的训练作用。“抄背花”和“前后倒把舞花”是在身法“穿胸刺肋”引领剑尖带动长穗,在转身的同时在身后“绕甩穗”一周的穗法,区别是“抄背花”不换手而“前后倒把舞花”在背后交接换手,并在“掰腕剑”的发力下使长穗在身后“绕甩穗”。“抄背花”和“前后倒把舞花”常和“挂剑”等剑法相衔接,使长穗在身法的转化中上下翻飞、灵巧变化,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踢穗”是穗子在空中将落时,以脚背踢穗珠,使长穗在空中呈立圆路线反弹回去的穗法。“踢穗”凸显了长穗剑声效铿锵的音韵美,对手脚配合、劲力把控、节奏处理有较好训练作用。
(三) “8字圆”类技法
在长穗剑舞中,“8字圆”类技法是以腰部的旋拧带动剑穗走立圆或8字圆运动轨迹的技法。“8字圆”类技法具有多种空间的变化,可形成“平8字圆”“立8字圆”“斜8字圆”等不同形态。“8字圆”类技法强调腰法的正8字和反8字运动,核心是“S形”在不同空间的往返、顺逆、螺旋缠绕,体现身、剑、穗上下、左右、前后多轴万向的无限变化。
“8字圆”类技法包含“挂穗”“撩穗”“撩腕花”“云手花”“抡穗”等。“挂穗”和“撩穗”是在“挂剑”和“撩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做“挂穗”时剑在穗前,身体为“拧俯”的动势,做“撩穗”时穗在剑前,身体为“拧仰”的动势,二者是对身体正、反8字圆路线的强化训练。“撩腕花”是在“提撩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穗法,“撩腕花”通常在身体的斜上方进行,以腕为轴持续做8字圆提撩,使剑与穗形成一条直线,沿着手臂两侧不断贴身立圆绕环,对腕部的松弛发力、灵活绕转有较好的训练作用。“云手花”是武术中的称谓,因其舞动起来剑、穗纷飞,使观众产生变幻莫测、目不暇接的观感。“云手花”是通过提肘、垂剑、掰腕发力,在身体走小的“风火轮”的动律下,带动长穗在身前身后分别走立圆路线的穗花。“抡穗”是在“风火轮”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腰带动大臂、剑、剑穗,在身体前后进行连续的8字圆抡转的穗法,“抡穗”常衔接“吸腿翻身”“端腿翻身”等技巧顺势进行,在穗子抡转的呼啸声中展现风凛凛、轮滚滚之“势”。
(四) 其他技法
在“平圆类”技法、“立圆类”技法、“8字圆”类技法之外,长穗剑还有一些辅助性穗法,如“扔穗”“接穗”“抓穗”“搭穗”等。“扔穗”和“接穗”相对应,“扔穗”侧重的是主动将穗抛向空中,“接穗”侧重的是被动接穗。在长穗剑中,“扔穗”常和“接穗”相搭配,将长穗抛掷高空,呈抛弧线落下后接穗继续舞动,具有虚实相生的美感。“抓穗”指一手握剑、一手抓穗的底部,主要用于舞姿性的展示动作和长穗持续流动的间隙,产生动静结合的效果。“搭穗”指通过“甩穗”使剑穗搭于肩上或臂上,通常用于结尾的亮相和收势。
三、长穗剑舞的训练价值
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是在继承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和借鉴武术、民间舞、芭蕾舞等有益成分和方法所建立的。1980年开设第一届中国古典舞教育专业的课程时,前辈们在众多道具服饰的选择问题上,经过反复研讨和认真分析,最终定位在袖舞、剑舞这“一文一武”的训练形式上。中国古典舞剑舞主要来源于武术剑术,20世纪80年代初由李正一、唐满城教授组织研究身韵教材之际,聘请了张强老师传授他多年潜心钻研的剑舞内容。张强先生将剑术当中的部分剑法经过提炼并运用于舞蹈教学当中,进行了短穗剑与长穗剑的训练,为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武术剑的整理提炼,进退起伏、吞吐闪展的身法,宛如游龙、大步流星的气势,以及力达剑尖、‘以身带器、以器练身’的身法训练性,达到中国古典舞的早期训练目的”。1957年由昆曲“传”字辈艺术家所编创、著名舞蹈家舒巧所表演的《剑舞》是新中国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剑舞作品,该作品选用长穗剑来进行表演,是对戏曲风格剑舞的创造性转化和表演。在古典舞创建发展过程中,长穗剑舞由于难度较大、课时限制等原因曾一度被搁置,随着以短穗剑为代表的古典舞剑舞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剑舞在社会上广受人民群众喜爱和青睐,以及专业院校课程建设和剧目创作多样性的发展需要,使得对长穗剑舞深入开发和系统研究势在必行。
张军在北京市“长城学者”项目支持下,通过对北京舞蹈学院2015、2016级中国古典舞表演专业女班身韵(中国古典舞剑舞)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成果展示,对内在既定性和古典审美标准下的长穗剑艺术体现范式与训练价值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师生、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
长穗剑舞有着丰富的训练价值,体现在对轴心部分———腰的强化,使之灵活;对整体协调的强化,使之变通;对圆游意象的强化,使之神妙。长穗剑的训练关注身统剑穗、技法清晰、穗法凌厉、精神饱满、英武威风、以情带身、剑穗表意、乐舞相合、技艺合一等多个层面。长穗剑舞剑如游龙、穗似飞凤,具有轻灵敏捷的圆游美、声效铿锵的音韵美、柔中带刚的劲力美、穗舞纷飞的飘逸美。长穗剑舞课堂训练的旨归即是通过对身体的开发来传达和表现长穗剑的美学意蕴,展现剑的文化精神与君子气质。
(一) 相反相成的发力方式
长穗剑与短穗剑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发力方式上,长穗剑中大多数穗法是以身带穗、以穗带剑的反向发力,即以剑首引领剑和剑穗同时舞动,剑、穗各走其路线轨迹,并呈现出相反相成的态势。长穗先柔至刚、先曲后直、曲中求直,同时穗剑贯梢、对立统一。反向发力对身与器之间的协调性有较强的训练价值,具体体现在剑、穗发力的时间差处理,身体与剑穗的反衬劲等方面。在长穗剑舞中,正向发力与反向发力不断转换,形成一个圆弧线的闭环,既可“顺”走,也可“逆”行,使身体产生更加丰富的运转变化。
(二) 软硬道具的协调统一
在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中,穗子作为软道具、剑作为硬道具,二者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齐飞共舞,既各自走不同的路线轨迹,又在每一个技法中协调统一,相较单一的软道具或者硬道具的运用具有更好的身体协调训练价值。作为“硬道具”的剑与“软道具”的长穗的协调配合,具体体现在二者错落的发力时间、主从配合的劲力运用、相反相成的运动轨迹等方面。
首先,在时间处理上,长穗剑的穗法和剑法在发力上有着时间差,有时穗走在前,剑跟在后,有时剑尖先领,穗花跟随,但无论剑首引领还是剑尖引领,穗法与剑法均有着清晰的路线轨迹,并在错落中协调统一。如若处理不好剑法、穗法之间的时间差,则会出现缠穗、断穗的现象,从而影响动作的连续性。其次,在劲力方面,长穗剑的剑法与穗法呈现出协调统一的特点。如在“云盘穗”中,穗法、剑法的发力是约略相同的,但在“甩穗”“踢穗”等穗法中,穗法的劲力大于剑法的劲力,穗为主导、剑为辅随,但二者在视觉呈现上依然是协调统一的。第三,在运动轨迹方面,长穗剑穗法、剑法路线各自独立、彼此清晰、对立统一。如在“皮猴花”中,穗法、剑法相反相成,反撩剑时背后绕甩穗,剑穗均贴身各自走立圆。长穗剑舞在演练中需要统筹兼顾身法、剑法、穗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身体的协调性、剑法与穗法的熟练性均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 穗花顺畅的灵巧劲力
长穗剑舞的穗法均是以腕带穗、以穗带剑来进行的,腕部需要灵巧发力使直劲通达、曲劲圆顺,劲力节节传导至穗梢,从而保证剑穗在舞动中连绵不断、顺畅自如,在节奏上有疾有缓、刚柔相济。长穗剑的难点在于剑、穗既要贴身而舞,又要避免缠绕于身、停顿滞涩,同时还要达到身法、步法、剑法、穗法的协调合一,虽然穗法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但均需要腰活、步灵、腕松,使巧劲而非蛮劲,以意念带动手腕,使剑首走小圈并带动穗子走大圈,在张弛有度中使长穗在上下、前后、左右清晰舞动、连贯圆活。
(四) 空间延展的幅度开发
长穗剑舞对空间的延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占有空间、表现空间的延展,另一方面是对身体“练大用小”的开发训练。首先,长穗剑舞的占有空间大、视觉冲击感强。剑作为手臂的延伸,使梢节延展至剑尖,长穗作为剑的延伸,又使梢节进一步延展至穗梢,长穗剑舞在肩、肘、腕、剑、穗五大关节的节节传导下,表演空间成倍扩大。在穗法无穷的变化中,在步法腾踏跳跃的转换中,身法的“三圆”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视觉呈现更加饱满,路线轨迹更加强化。长穗剑舞不仅体现在视觉观感上的空间延展,也体现在对身法运动幅度的强化与放大。在长穗剑舞中,穗子的加长增加了表演的技术难度,容易出现缠身、打结等现象,为了保证穗花贴身顺畅而舞,规避断、粘、涩等问题,自然而然会延展身体的运动幅度,从而进一步强化身法的运用。如在“横摆穗”中,通过身体的横拧发力使长穗走一个饱满的平圆路线打至后背落在左侧,剑指向右旁,此时剑和穗的方向与劲力是对立统一的。相较于短穗剑的力达剑尖,长穗剑需要更加强化身体横拧的劲力才能使力量从剑尖传至穗梢。又如在“挂穗”技法中,需要在短穗剑“挂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身体“8字圆”的运动轨迹,让出空间使长穗贴身走立圆且不缠身。
其次,长穗剑是对身法“小劲力”的外扩表现。在长穗剑中,许多穗法需要巧劲而非蛮劲,常以灵巧的小劲头通过长穗外化扩展,而劲力太大则会使穗子打身,这些小劲头能够强化长穗剑舞的韵味,并进一步加强身体的协调性。如在“皮猴花”中,只需腕部的灵巧拨动便可带动剑穗分别贴身各自走大的立圆,在“云手花”中,也是以掰腕的灵巧发力带动剑穗在身前身后持续贴身绕甩穗,肩胯的拧合、身穗的相让使长穗贴身而不缠身,但若以整个大臂发力,则不仅穗花难以持续,也影响了剑、穗之间的时间差,从而产生剑穗相缠的现象。
(五) 以一带多的道具融通
长穗剑“脚踢、手抓、肩搭、腿截”等多维度的技法训练对其他道具运用具有融会贯通的作用。中国
古典舞源于对戏曲、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在戏曲“把子功”中,有“刀、枪、剑、斧、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弯弓、匕首”等多种兵器,武术中兵器更加繁多,“人们根据古今书籍等资料整理、挖掘,已提供出各式兵器多达440种”。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课程设置上,由于课时量的限制,选择了剑与袖“一刚一柔”的代表性服饰道具进行训练,但在剧目创作中,丰富的道具运用既是对中国古代“无舞不授器”风尚的传习,也是塑造人物、外化内心、表情达意的有效方式。
长穗剑舞的技法兼具软、硬道具的特征,许多穗花和棍、刀、枪、扇等道具有共通之处,如“云穗”和棍花中的“平云花”、刀法中的“云刀”,它们在动作路线、劲力方面相似,均为器械贴头顶走平圆路线的技法。长穗剑中的“提撩花”与双手剑常用的“提撩剑”以及棍法中的主要技法之一“提撩棍”的发力方式,运动轨迹相同,对手腕的灵活性有良好的训练作用。长穗双剑中的双手“挂穗”与“大刀花”均为身体走“八字圆”、手臂在身前接连交替、器械走立圆的运动方式。长穗剑中的“皮猴花”与戏曲把子功中棍术的“皮猴花”在运动路线和手腕发力方式上是一致的,只是长穗为软道具,棍是硬道具。长穗剑中的“云手花”和戏曲中“舞刀花”的发力方式、运动路线相似,器械贴身按照前、左、右、后的次序连绵不断地舞花。此外,剑法和枪法均注重身法,在审美上有诸多相似之处,长穗剑的穗花对手腕的练习对扇子技法的掌握有诸多益处。武术谚诀中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的说法,意指各兵器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学会棍需要一个月,刀需要一年,把枪练好需要一辈子,想要精通剑需要时刻随身携带并练习。剑舞技法与其他技法相比具有种类繁多、训练性强、风格突出、较难掌握的特点,经过长穗剑的训练能够使演员接触其他道具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结语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古典舞剑舞已基本完成了以身韵为核心的短穗剑舞教材建设,并形成规范化、舞蹈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对长穗剑舞的研究具有水到渠成之效。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有着坚实的舞蹈身体基础和鲜明的民族审美特性,有着扎实的短穗剑法基础和传统核心技术的丰富补充。长穗剑舞具有表现性、形象性、可舞性的性质,其“剑似游龙、穗如飞凤”的形象和中国古典舞以圆为美、圆游观照的审美意趣相契合,能够彰显身韵统摄下的民族特性和博采众长的包容性。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对徒手身韵、短穗剑所使用剑法、身法的复合运用起到了整体协调和深化联系的作用,也是对传统丹田内转中的意、气、力的综合外化。长穗剑舞对身体“练大用小”的劲道把控、“断续相连”的节奏处理、“圆游意象”的审美营造、“根梢效应”的多维传导等方面均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
(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艺术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欢迎来稿
1.本刊设有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科学研究等栏目。
2. 来稿需观点明确、论证严谨充分,论据翔实、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通顺。
3. 请直接登录北京舞蹈学院官网 (www.bda.edu.cn) 首页下方“学报投稿”在线注册登录并上传稿件。投稿前请查阅本刊格式要求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请勿由私人转递稿件,以免辗转贻误。本刊编辑部收到后即回复,6个月后未被刊用可自行处理。
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开具任何书面录用通知,请谨防诈骗。
格式规范
1.字数以8000-12000字左右为宜。文章全篇行距1.5倍。
2. 若有引用图片,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图1.。如果图片属于历史资料或从其他著作中引用,需要加脚注说明图片出处。如果图片是作者本人或他人拍摄,需在图1.后面加图注,说明拍摄者姓名和时间。
3.脚注(页下注):用①②③格式标注序号。针对正文中的学术概念出处、学术热点及相关评述等不方便在正文展开论述的情况,可在脚注部分予以解释说明。脚注格式采用中文符码体系,如:
①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432-452页。
②王宁宁:《“长袖善舞”的历史流变》,《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46-52页。
4. 文后【注释】即文章的尾注部分,所列文献须与正文的引用内容相对应,在引文处标注序号,统一以尾注形式列在文后,须注明文献的具体页码。对于重复引用的文献,在正文引用注释序号后面添加页码,尾注部分无须重复排列。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请严格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
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审核:张延杰
图文整理:黄际影
图文排版: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