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苏华|“不管编什么舞,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底子———肖苏华谈中国舞蹈创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肖苏华(1937—),男,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舞蹈编导、舞蹈教育及理论。
本文根据BDA舞蹈论坛(2021)嘉宾访谈记录整理而成;访谈时间:2021年11月2日;访谈人:张延杰。
本文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1-3页
“不管编什么舞,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底子”
———肖苏华谈中国舞蹈创作
内容摘要
文章认为舞剧创作的核心问题是选材、立意和结构。此外,文章认为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积累中国舞蹈素材,要学习民间舞和古典舞,另一方面要有中国文化底蕴,同时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学习现代舞编创技术。最后,文章提出舞剧创作的现代性转化,其核心在于要有自己的经典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世界的认可;同时院团创作的项目制管理模式也需要改进,给艺术创作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编导;现代舞
中国芭蕾60多年的光辉历程,确实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绩,但也不是说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要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我们早期的舞剧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到现在也是无法超越的。《红色娘子军》是1964年的作品,到现在已经快60年过去了,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部芭蕾舞剧能够超越它。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一些问题中国芭蕾需要好好探讨一下。现在通常的模式是一个团找几个编导,他们把所有工作完成之后,一般都在彩排或首演时再请几个专家来看。这个时候再提意见几乎是无济于事。音乐也做了,服装也做了,舞蹈也编完了,临时再修改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过去来讲,比如说我参与的舞剧,包括我编的舞剧,我们事先可能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做选材、立意和结构的案头工作。首先把它们理顺,然后排出来以后,还要不断地修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据我了解,《红色娘子军》也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红色娘子军·常青指路》
图片来源:《中国舞蹈艺术(1942-1992)》
现在的舞剧一般都是大制作,少则500多万多则2000多万,这样的项目首先需要论证,但我们现在就缺乏论证这一环节。我认为,舞剧创作的核心问题是选材、立意和结构。把这三个方面搞好了,编创就不是大问题。我提出选材、立意和结构在舞剧创作当中要占70%,语言编创占30%,这绝对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个舞剧创造的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思想精深”,“思想精深”就是要求你的立意要有高度和深度。比如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专业教学,我原来教的两个现代舞编导班,结合毕业舞剧创作,选材、立意和结构起码要教一年。其实中国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就关注了立意和结构。我们21世纪的编导专业教学反而几乎所有的班却都不教这些了。所以现在中国舞蹈界,特别是中国编导面临一个问题是往往想如何能编出漂亮舞段、漂亮的舞蹈。为了“漂亮”而牺牲了结构的严谨性和表达的高度和深度。“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先生,今年他已经94岁了。他最近导演了一个话剧,讲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们现在创作话剧不追求漂亮,不追求好看,追求的是真实和朴实。我觉得他讲得太有道理了。但我们年轻的编导却只想着怎么能编得好看,结果为编得“好看”而牺牲了思想层面、结构层面。《红色娘子军》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一环扣一环,它是戏剧芭蕾范畴的。中国的芭蕾舞剧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但中国的芭蕾,除了王媛媛的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我们现在的芭蕾创作理念还是比较陈旧的。现代芭蕾其实已经扔掉了很多陈旧过时的东西,引领芭蕾艺术潮流前进的所有编导都已经不再用古典芭蕾那一套了,也不再用足尖鞋跳舞。而我们现在就是自己束缚自己。搞文艺理论的都知道,电影已经到了第六代了;文学、美术、戏剧,也更新了一代又一代。而我们的芭蕾创作现在还基本上墨守50年前的戏剧芭蕾创作模式,没有更多的改变。其实现代芭蕾虽然保留了芭蕾的基本审美,依然讲究线条和流畅,但它里面的变化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话说就是脱胎换骨了,焕然一新了,基本上看不到古典芭蕾的痕迹了。
《红色娘子军·练兵》
图片来源:《中国舞蹈艺术(1942-1992)》
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觉得中国芭蕾往前走,首先要吸收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这个是第一位的。不管是民间舞,还是古典舞,甚至是武术,我们都可以学习和吸收。因为我们搞中国芭蕾,如果脱离自己的民族文化,就只能一直跟着洋人后面跑。第二,要大胆接受现代有益的、有借鉴价值的东西,比如解放身体。邓肯曾说:“最自由的人体蕴含着最高的智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在创造中真正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
中国芭蕾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本土编导。芭蕾的发展主要靠编导,它不是光靠技术,编导才是推进芭蕾发展的中坚力量。“编导家”是教不出来的,但是编导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要成为“编导家”那是你的福分、你的天赋、你独有的修养和能力。在这方面中国就面临芭蕾编导人才培养的问题。中芭做的工作坊有十几年的传统,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要从这里培养出中国本土的芭蕾编导。他们的努力和尝试是有意义的,我觉得非常好。但同时他们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制作完以后,缺乏认真的评论和研讨。演完了就完了,到底收获在哪,不足在哪,大家应该共同讨论。第二,他们的年轻演员很有才华,但是缺乏基本的芭蕾编导常识。编小节目、小作品可以,但是要把握大的舞剧作品就很难。大舞剧,有情节、有人物,这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有难度的大工程。我个人经验是这样的,搞作品的时候,要敢于接受不同意见,不要只听人说好话,哪怕人家说得很难听、很刺耳,对编导都是有益的。我请专家来,他们有时说的话很难听,当着我的面说,但他们不是对着我,而是对着这个作品。所以我愿意听进去。真诚的批评是没有什么恶意的。另外,要善于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
我觉得现在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年轻人的文化底蕴太差了。编导拼的不是编创技术,而是拼文化的。所以对于编导专业来说,不要觉得你毕业以后,就能成为很好的编导。你毕业以后,一般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才开始呈现比较成熟的作品。我觉得对编导来说,文化修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另外我们要先把自己的世界视野打开,再回来反思我们缺什么,或者我们需要什么,所以一定要先了解世界。
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专业,包括现代舞,毕业作品应该是一个舞剧,因为在全中国来说,培养舞剧编导,北舞是最好平台,走在国内最前面。所以在老专家和领导研讨北舞“十四五”规划座谈会上我讲过,在表演专业方面,原来的军艺,现在还有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等,在培养表演人才方面都可以与北舞“掰掰手腕”的。而在培养舞剧编导方面可以说没有哪个高校可以和北舞平起平坐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北舞几十年来所有编导毕业班按教学大纲的规定都必须以创作舞剧作为毕业作品。
我觉得无论是芭蕾编导或者是现代舞编导,他一定要学中国民间舞,一定要学中国古典舞。中国的舞蹈文化,应该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同时,一定要学现代舞,不是上现代舞的基训课,而是学习现代舞的编创技术。实际上,现在现代舞的编创技术已经在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参赛作品里都能看到。
原来的北舞编导专业,比如现代舞编导专业,要学古典舞身韵、水袖、剑,也要学中国民间舞,但是现在这些课都被取消了。但这可都是咱们中国人的舞蹈文化和身体文化,对编导专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说一千道一万,不管你搞现代舞、芭蕾舞,还是什么舞,你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底子,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编导,要创作中国题材的作品,要让中国文化渗透到我们的骨髓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呈现在我们的作品里。
《白毛女》
图片来源:《中国舞蹈艺术(1942-1992)》
很多人都说附中学了6、7年,毕业就当演员(或上大学),跳出来一点名堂,有的拿了金奖,有的当了世界冠军。但附中毕竟是以学习基本功为主,到了本科阶段,应该以表演和创作为主,就不会再重复附中课程。所以中芭对我们北舞有点不公平,他们说:“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表演。”我一直认为男生在25~35岁,女生在25~40岁,才能达到他们的“黄金时代”。因为到那时他们已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而在附中他们没有那么多机会上舞台。所以还是需要我们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芭蕾专业更需要加快推进教学改革的步伐。
芭蕾舞剧的现代性转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关于现代性转化,我特别反对两个观点:第一,是要“与世界接轨”。你跟谁接轨?中国的芭蕾跟谁接轨?我们要走自己的芭蕾之路,我们不需要和谁接轨。第二,是芭蕾“民族化”。大家都在说中国芭蕾要“民族化”,然而闻名于世的俄罗斯芭蕾、法国芭蕾、英国芭蕾等,从来就没有提出什么“民族化”的口号,但是他们都很俄罗斯、很法国、很英国。所以我觉得可以提中国芭蕾学派,也可以说中国芭蕾“本土化”,但我个人反对提中国芭蕾“民族化”的口号。比如现在中国太极、印度瑜珈都走向了全世界,但它们从来也不提什么“民族化”。中国芭蕾唯有创作自己的作品,走自己的路,多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认可的,必须是经典、精品。我觉得这需要中国芭蕾人集体的力量,一个人、两个人肯定是不行的。但我相信中国芭蕾一定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当然这个可能需要时间,也需要改革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我倒觉得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好好总结《红色娘子军》成功的一些宝贵经验。
一个舞团要活下来,要发展,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好作品,自己的优秀舞剧,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市场,不能总是靠国家养,起码得创作出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作品。所以我认为,重点是搞好作品,而搞出好的作品需要有很好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编导。当然还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演员队伍,希望国内的芭蕾舞团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创作出更多与时俱进的“三精”作品。
(责任编辑:张延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艺术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欢迎来稿
1.本刊设有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科学研究等栏目。
2. 来稿需观点明确、论证严谨充分,论据翔实、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通顺。
3. 请直接登录北京舞蹈学院官网 (www.bda.edu.cn) 首页下方“学报投稿”在线注册登录并上传稿件。投稿前请查阅本刊格式要求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请勿由私人转递稿件,以免辗转贻误。本刊编辑部收到后即回复,6个月后未被刊用可自行处理。
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开具任何书面录用通知,请谨防诈骗。
格式规范
1.字数以8000-12000字左右为宜。文章全篇行距1.5倍。
2. 若有引用图片,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图1.。如果图片属于历史资料或从其他著作中引用,需要加脚注说明图片出处。如果图片是作者本人或他人拍摄,需在图1.后面加图注,说明拍摄者姓名和时间。
3.脚注(页下注):用①②③格式标注序号。针对正文中的学术概念出处、学术热点及相关评述等不方便在正文展开论述的情况,可在脚注部分予以解释说明。脚注格式采用中文符码体系,如:
①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432-452页。
②王宁宁:《“长袖善舞”的历史流变》,《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46-52页。
4. 文后【注释】即文章的尾注部分,所列文献须与正文的引用内容相对应,在引文处标注序号,统一以尾注形式列在文后,须注明文献的具体页码。对于重复引用的文献,在正文引用注释序号后面添加页码,尾注部分无须重复排列。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请严格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
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排版:张 玲
图文整理:黄际影
图文审核:张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