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石井刚:我心何处?——重温孟子“恻隐之心”

1

讲座信息


讲座题目

我心何处?——重温孟子“恻隐之心”


主讲人

石井刚

(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授)


主持人

罗  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座时间

2022年12月13日 15:00


讲座地点

腾讯会议 475-568-275

2


主讲人介绍

      石井刚,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以及韩国延世大学等高校有密切学术往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以及哲学、东亚近代思想史、东亚比较哲学研究,尤其在戴震、章太炎研究方面成果瞩目。代表作有日文著作《戴震与中国近代哲学:从汉学到哲学》(2014),又有中文著作《齐物的哲学:章太炎与现代中国思想的东亚经验》(2016)等。近年来,其成果开始发表在英文学界,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3

内容回顾

2022年12月13日下午3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知名学者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我心何处?——重温孟子“恻隐之心”》顺利开讲。本次讲座也是强基班“近代学术史专题导读”系列讲座的第六讲,由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授石井刚老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讲座内容丰富详实,石井刚老师通过重访孟子“恻隐之心”,回顾了古代哲人对“心”的叙述,随之展现了东方哲学在当今思想世界中的独特力量。精彩的讲座吸引海内外近200位师生共同参与在线听讲,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石井刚教授在线上发言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石井刚老师通过概念提出、进一步论证、开拓视野这三部分内容,向我们展现了由疑问“我心何处?”到人的自由的真谛的哲学思考过程。

第一部分中,石井刚老师通过辩证地对比东西方文化中对“心”(mind)这一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作为开场,开门见山地指出尽管如今随着现代脑科学的发展,西方自然科学已经得出“心灵在脑”的结论,但东方传统观念中的“心灵寓心脏”思想亦有值得借鉴之处。然后石井刚老师通过引入并分析“延伸的心灵”(expanded mind)概念,结合《孟子》中关于“恻隐之心”的相关文本,得出实际上现代脑科学等研究的见解与古代中国的心灵观相符合——因为“人皆有心”(mind)与“人都有心脏”(heart)是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就已经感受到的直观事实,故而在基于“心”是指“精神、意识”的认同之上,可以将中西方文化中对“心”的观念巧妙融合,消除了现代科学与古代哲学观念中对于“心”的理解的矛盾。

“延伸的心灵”概念阐释

    《孟子》相关文本

在对理论脉络进行清晰讲述的基础上,石井刚老师在本讲座的第二部分借三个层次展现了由“心”到“情”、最后到“理”的步步发展。

第一,在对“心”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含义进行简要阐释之后,老师将“心”代入“情”:通过引入“情动”(affection)、“情境”、“情况”等概念,反映“心”的外部性,即我们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心灵,心灵更有可能是和不属于自己的种种事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自认为是自我意识的可能只是其一部分。

第二,在此阐释基础上,石井刚教授着重分析了清代学者戴震重新阅读《孟子》后获得的的见解: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生成,且都有“性”。但唯独人的性是善的,只有人才能够通过学习把“自然”提高到“必然”的维度,因此仁义礼智也是经过人的学习显现出来的自然之完善形态。

讲座内容截图

但也正是由于人类拥有“学习”的能力,往往会背负“丢心”的风险。石井刚教授接下来借西方哲学中启蒙主义的视角认同了戴震对“必然与自然”、“理和义”的理论,提出“理”应该是“天下万世”所有的人都表示同意的普遍道理,才能说是“心之所同然”的道理,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支配。

讲座内容截图

在前两层理论阐释后,老师通过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家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中国哲学课》与《孟子》中的道德实验进行案例对比,展现了由于“情境”的不稳定性,“情”的发动往往不能靠主观意志控制,“理”也会受外部因素干扰,我们的生活需要“权变”,即随机应变。

《哈佛中国哲学课》道德实验例证 

 《孟子》道德实验例证

讲座的结尾,石井刚教授将对“心在何处?”这一疑问的讨论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仅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实际性,也引导着同学们根据“情”的外在性思想,重新反思人的自由的真谛以及思考人在活在错综复杂,充满偶然的关系网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意识,令人和自然、人和世界的建设更趋完美与和谐。

讲座结束后,本次讲座主持人罗岗老师对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罗老师就“情动”(Affection)、“养生”、“心”等诸多概念的进一步探讨以及西方哲学界对斯宾诺莎的重新关注等问题与石井刚老师进行了交流。在此基础上,罗老师进一步指出本次讲座立足于世界哲学的视角来观察《孟子》“心”思想,对于思考当下人与社会、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方式、以及对于打开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儒学史研究路径的重要意义。

讲座最后是自由提问环节,与会师生积极踊跃地向石井刚老师提问,同学们就“绝对诚信”语境下的进一步思考等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最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干春松教授就戴震对“理”的理解与器官的“心”关系之间的联系与石井刚教授、罗岗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在轻松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罗岗教授、石井刚教授和干春松教授进行热烈交流



主办 |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承办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稿 | 李梦阳

排版 | 卢怡

审核 | 宫亦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