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瑶 | 如何青年,为何学术,何谓中国?【第二届青创奖获奖作者发言特辑之九】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如何青年,为何学术,何谓中国?
平瑶 | 南开大学
本文为由作者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的发言修改而成
3月21日,《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在上海社联举行。大会不仅对本次征文进行了回顾评价、对获奖作者给予了充分表彰,更重要的是,大会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开放的表达与交流平台。诸位青年才俊围绕当下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探讨,不仅体现出获奖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启发他们对于中国问题更为深入的探索与争鸣。以下,我们将每天推送一篇获奖作者在现场发言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学术随笔。一方面作为他们对本次学术征文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另一方面也供读者诸君学习借鉴。愿他们在未来道路上能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并祝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更期待不远的将来,有更多超越他们的青年学人涌现出来。
平瑶
三等奖《居然别有弦歌曲——清末民初的说唱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作者
当我们谈到这次征文我们在谈什么?我想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中国,青年,学术。这三个词语其实并不简单,向外向内有着太多的问题和困难。
什么是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已经被解构也应当被解构。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出生地,甚至没有人可以彻底全面的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生于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现在怎么样,未来又当如何?没有共识,没有定论,是否就把答案交给虚无和迷茫?
一旦走出国门,就更清楚中国的滋味。人生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回答。中国是每当被问到“你从哪里来”时,毋需思索毫无疑问的答案。中国是在外看见蓝天绿草,尝到安全的蔬菜肉类和牛奶时,心里会有的一股挥之不去的酸楚。中国是让你爱之深痛之切,为之欢欣为之流泪又为之祈祷的那个地方那些人。中国是当你有喜怒哀乐,无需苦思冥想一开口便会款款流出的语言。
中国人在艰辛的环境里赚取着极低廉的工资,却以昂贵且不断高涨的房价和物价,购买着使用着质量极差的房屋和用品。走过东西南北半球你会发现,现在中国拥有最大的城市,最高的高楼,是全世界最具购买力的买主,有最方便的网购系统。然而“生老病死”四个字在这里引起的联想却不是生命的悲欢,而是经济上能否负担。每一次呼吸每一口水都在对身体造成伤害,食物药品让我们的体质一代不如一代。一面是尖锐的贫富差异,城乡资源的不平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一面是整体性的道德沦丧,膨胀的物欲填不满内心深处的焦虑和匮乏感。年轻人没有朝气,纵欲者没有心肝,除了赚赚赚,就是买买买。把信仰的真空、道德的疑虑,通通交给物欲的狂欢,任空洞的心灵在沙漠荆棘中变得更加干枯、麻木、扭曲。
不过是希望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是什么使得人人造假,处处竞争,事事忧虑?无论在城在乡,在南在北,为什么走在街头看不到几个感觉幸福的人,看不到几个真诚友好的笑脸?什么时候才可以寻回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和睦的邻里?什么时候才可以为爱而爱,想扶就扶,聚散离合不为钱财,没有顾虑,没有欺骗?
中国也许复杂,却并不抽象,它是我们共同的处境:它是同一片雾霾,它是13亿人关注着同一个案件,它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生老病死的状态,它决定我们每个人无论在境内境外能否活得有尊严。中国是我们命运中不可选择的那个部分,无论是谁,无论在哪,无论何时,都在承担。这个社会病了,我们要问的是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改变?
说一句老套的话,知识就是力量。的确,知识就是力量,问题是将这力量用在何处?青年,意味着一无所有,只有满腔的热血,迷茫不清的前路,和短短几十年且不会复返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是要用自己的目光刺穿未知,廓清迷障;用自己的沉静摈除是非,荡开浮躁;并肩挽手踏平荆棘,走出一条正途?还是用似是而非的知识在既定的体系中钻营,用高深的术语故弄玄虚为自己赢取浮誉虚名,画地为牢,迎合体制,文人相轻,孤芳自赏?做学问是为了什么,为了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理论查再多的文献,不应将生活世界里最真实的感觉淹没,别忘记此刻那些在生在死,含冤忍辱,流血流汗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的读书人什么时候失去了胸襟与信心,在功名、权威、西方和难点的面前低着头颅,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不能直立行走?当我们鼓起勇气张开嘴巴,又是否有充足的积淀和清晰的思想令我们可以说出实实在在的内容?分科越来越细,视野越来越窄,一些青年学术会议和论文,诘屈聱牙表述曲折专而又专,连同学科的博士硕士也看不懂听不懂,不知是因为思想太过超前深刻,还是思维混乱,自矜做作。作者讲者故作高深,俯视群雄,读者听者羞于承认自己不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大行其道。从预设的观念搜寻例证去证明自己臆想的“史实”,等待贩卖西方理论来制造新的学术生长点,为了论文数量左拼右贴,为了论文所发期刊的等级疲于奔命,不谈内容观点只谈影响因子、刊物级别、文章数量,是否就是我们要做的学问,所要致力于的学术理想?
纵观中国历史,每二三百年必有一乱,当代的中国青年享有着难得的和平,享受着网络的发达和知识信息电子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身负着应试教育、残酷竞争、资源匮乏的创伤,在国家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辛酸中,孤独,压抑,浮躁,无所适从。是汲汲营营的追名逐利,还是植根沃土,在静谧中寻求苦涩而丰盛的滋养?很多人心中本有答案。很多时候并非青年无知、无志、不想坚持,青年们不是没有追求没有正义感。但学问从来也不是极乐净土,比刀枪硝烟更致命的是处处掣肘的壁垒限制,无声无息的闷杀软埋,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窘迫的生存境地,时不时侵袭心地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放纵。
但青年就是要不断与自己的浅薄、冲动、惰性和虚荣心血肉相搏。面对庞大浩瀚的未知,不甘狭隘井底和自私自利的境地,在纷杂的话语争鸣中寻求真实的路径、灵魂的镇定、立足的原点。青年意味着面对着学术体制的种种不合理,外在评价体系对人的扭曲异化,内外奔突不能适应,仍有关心,保持理性,思考问题,仍然坚持人之为人、学之为学应有的棱角与尊严。青年就是这样一无所有,不知所措;却凡事追问,凡事盼望。青年是永远迷茫,永远不屈,永远感动,永远热泪盈眶。
中国学术的未来何在?这个问题不仅在于还有多少青年仍在执着奋斗,也取决于他们的理想与实践能够得到多大空间,多少帮助,多少支持;有多少好的平台可以为他们打造,向他们敞开;倚靠着先贤、前辈和老师们掮起黑暗的闸门,授鱼授渔,一路言传身教,养育爱护,悉心教导。
人人生而不平等。每个人的体质强弱、身材高低、容貌俊丑、家族的财富积累都决定着他会拥有多少资源,受到多少关注,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动物的本性是满足自己,人人生来并不知忠孝,没有廉耻,不知礼让。可是文明的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协作、爱护和制约,使人从茹毛饮血、弱肉强食的状态中脱出,令人免于自然环境和残酷天性的摧残。当人遭遇贫困的侵袭,自然灾害的打击,他人的强迫掠夺,衰老疾病的威胁折磨时,人的社会给他机遇,给他帮助,给他保护,给他供给。东西南北,黑白棕黄,男女老幼,亦可携手打造光明和谐、富于人性的社区。但同时,阶层固化、代际冲突、性别歧视、种族矛盾等,也在加重加固个体身上的不平等,加深群体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文明的一体两面,而社会动态平衡中的优势被哪一面占据,取决于推进哪一面的力量更坚毅,更强大,更有智慧,更百折不挠。
治学之道,先祖早有明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志于学则不疲不休,正当青年便不卑不亢。学海纵然无涯,青年亦无穷无尽,源源不断,要让中国从贫乏走向充足,从极端走向平衡,从不平走向公义,从粗野走向文明。《礼记》里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几千年来仍未改变:“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理想并不虚空,当有实现的一天。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