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美女学霸”来袭:第一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黄敏《词与物:语言的乡愁》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全景扫描 · 编者按
“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简介
在上海社联党组和国家社科基金大力支持下,2018年起,《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推出“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该计划是《探索与争鸣》青年论坛和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的延续和拓展,分为“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和“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两个组成部分。入选“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的作者,本刊将邀请其做一场以论文内容为主题的写作思路报告会,同时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现场评点和指导,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的论文将在《探索与争鸣》“青年论坛”版块重点推介。论文可直接参与两年一度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评选,稿酬从优。编辑部承担出席写作思路报告会的论文作者以及邀请的专家学者的往返交通和食宿费等相关费用。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于2018年3月23日在上海举办“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第一期活动。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上海大学曲春景教授、上海社科院周武研究员、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及相关旁听者。《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推出“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用意在于,努力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打造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开放的学术平台,让更多有才华的青年学人敢于争鸣,直面现实问题,并将这种对现实问题出发所作的深沉的思考内化为中道理性的学术争鸣与思想激荡,追求前辈学人经世致用的学问境界。本次报告会围绕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黄敏的论文《词与物:语言的乡愁》,邀集知名学者针对论文进行评议,体现了《探索与争鸣》一贯支持青年学人的办刊思路。
语言的乡愁
本次报告会上,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敏作了题为《词与物:语言的乡愁》的论文主题报告。她从选题、研究视角等方面对论文做出了概述,本文缘起于她的硕士论文,其从空间理论视角研究乡愁的情感特质,认为乡愁源自于人的家园感的丧失,是一种场所需要。硕论中分别从身体和语言两个层面探讨这种场所需要,本文即改写自“语言的乡愁”一节。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她发现在当下文化建设的乡愁语境中,理论研究往往偏重于对切身经验的时空探讨,而在话语层面,多停留在文学思潮与叙事的解读,缺少一种面向语言本身、反思事物经验与语言经验关系的学理探索。因此她在论文中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在语言中“家园感”是如何建构的?语言经验与实际经验的关系如何?如何对当下乡愁语境中的文化建设产生意义?
研究首先从词源学的工作做起,分别考察了汉语“乡愁”和英语“nostalgia”各自的构造和意涵,发现“乡愁”的造字含有农耕文明的乡土底色,而“nostalgia”的希腊语词根除返乡外,还含有“返回光明的生命”之意。“乡愁”和“nostalgia”各自含有的文化独特性,是无法通约的。由此得出家园感首先来自语言本身不可通约的异质性,在群体无意识中带有可辨识、依托和存续的地方特质。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差异性在方言中的体现,由此反思能指(作为音响形象的乡愁符号)的差异性对所指(作为情感事实的乡愁概念)的能动作用,具有地方特质的附加意义进入到共通的乡愁概念中,守护家园归属和认同。
其次从不同语境下词与物的关系建构探讨人如何安居于语言之中。参考巴什拉的空间诗学,从存在论和心理学意义上划分语言的三种状态:其一,词的上升是指词在公共语境中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脱离其指称的物的原初经验性,导致词与物的断裂,提供的是一种将人类经验整体化、抽象化的乡愁;其二,词的下降意味着削减语言的自我生产和意义繁殖,在词与词断裂的沉默和空白处,绽露出深度经验的内在化、个体化的乡愁;最后,在日常语言中,词建立了一种与“生活形式”同构的及物性,由于其口语的、地方的、民间的特征,乡愁叙事得以借助日常语言安顿人的情感、记忆与认同。
接下来,借助雅各布森的失语症研究,发现语词的上升与下降在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上对应着隐喻与转喻的两极,由隐喻和转喻出发唤起的是两种不同的记忆:隐喻机制将个体的碎片从语言的组合轴提炼到选择轴,纵向聚合为集体的整合文明和象征图景;转喻机制将抽象认同从语言的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还原为私有化、内在化的个体语境。乡愁叙事在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下整合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构造出一个“记忆之场”。
最后,在当下文化建设的乡愁语境中,读与写的双重实践把这个记忆之场改造为可居住的“家”。比如说,在互相颠倒的意义上理解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从正面看,马可•波罗讲述他旅途中所遇的各种各样的城市 →“叙事” 在可见的城市之外制造出看不见的城市;从反面看,可汗打断马可的报告:“从现在开始,由我来描述城市、而你则说明是否真的存在我所想象的城市,她们是否跟我想象的一样。”→ 倾听者夺过了“叙事”的主动权。读与写成为了可以交换位置的实践,并将其实践性的价值寓于“家”的样板之中。在语言的乡愁中,读与写互为解释项——阅读者从他人的碎片中窥见了自己的私人记忆,于是自己变成了那个叙述者;叙述者在公共语境中重新阅读自己的故事,也变为了集体记忆的阅读者。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曲春景教授首先对黄敏的论文进行评议,认为从语言符号这个角度切入乡愁很好,并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词与物的关系应深入到语言深层去解决乡愁问题,以及切身经验和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但遗憾的是,论文在引用符号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皮尔斯对符号学的解释。皮尔斯符号学在能指和所指中间多了一个“指向”,加入了言说主体的意向作用。这样,就使它的应用范围就从单纯的语言符号,指向了社会实践,成为研究一切语词的意指作用的科学。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分法,在索绪尔符号切分的二分法即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之间切了一个口子。这个口子把言说和阅读主体的切身感受带入到对所指的构成中,增加了词与物的关联度。这样我们在研究乡愁问题时,就可以深入到由意指作用生成的所指层面,从符号内部,涉及乡愁。这样就能解决你所提出的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不是诗意化地浮于表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1336vdiujc&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曲春景教授精彩点评
第二,论文中关于能指的差异性对所指(作为情感事实的乡愁)的能动作用问题。这里,作者是想从母语、方言等乡音所带来的差异性切入对乡愁的呼唤。但作者借用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理论时,多在书写层面上谈形象建构,注重和强调了母语涉及的书写符号的意义问题,而这里谈到的“方言”对乡愁的意义,应该多在能指符号的声音层面谈比较好。论文在用索绪尔符号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最好注意到方言差异性是由语言“能指”符号中的声音部分所决定的。
第三,汉语中“乡愁”问题没有真正展开论述,全部用的是西方理论搭建的思路框架,在分析汉语语境的乡愁时没有考虑适配其文化独特性。此外,全篇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虽然具有形而上的优势,但是会带来教条、不具体,未落在实处的遗憾,从而增加在应对具体实践问题方面的困惑。另外,在如何解决乡愁的实践问题上,不妨参照皮尔斯符号的三分法,将乡愁写作和阅读主体自己的切身经验带入到语言活动中,更好地解决语言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更符合作者从符号语言学这个角度思考“乡愁”问题的初衷。
随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周武研究员对论文做了点评,认为这篇论文分析细致深入、逻辑清晰缜密、文字简洁渊雅,立意也与时下相关探讨的内容迥然有别,是一篇富有学理深度的力作。不过,文章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一、文中认为“乡愁源于家园感的丧失”,其实,就其源头而言,乡愁更多起源于远离感,这种远离感包括空间的远离和时间的远离,远离产生乡愁,并不一定是家园感的丧失;二、乡愁作为一种人类的永恒情感,表现方式非常多样,有“恋地”,有“怀旧”,更普遍的是文化乡愁,即对精神原乡刻骨铭心的眷恋,这是一种更拨动心弦更内在的乡愁;三、文中着眼于地方语境与全球语境的对立来论述乡愁欠妥,其实,地方语境与全球语境并不必然是对立的,有时更可能是互补的,相互依存的,没有全球何来地方;四、从语言本身解读乡愁是一条路径,还有人文的路径及社会科学的路径,视野还可以更开阔一点。过于“理论化”,容易过滤掉乡愁本身所具有的博大深沉的情感内涵和情感力量。
复旦大学国关学院唐亚林教授对前述评议做了回应,他认为中国意义上的传统乡愁是物质家园、精神家园、血脉家园的交织,当下讲乡愁,是时空语境下大都市化、大城市化对乡土中国的期待,这种生命意义已经与土地关系不存在了。其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要回答两个问题:一.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建构了乡愁?二.语言变迁与乡愁变迁又是如何互动的?最后,唐教授进一步指出论文最核心的部分,即语言建构乡愁的机制,具体可分为:一.乡愁语言的通约机制;二.乡愁的抽象与断裂机制;三.乡愁语言学的叙事机制;四.乡愁的再造机制。
参与评议的三位专家同时也从论文主题、结构、语言等层面,指出其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论文语言过于诗化,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乡愁”研究参照不足等。与会专家在梳理论文逻辑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论文水准、丰富论文主题的修改建议,并对作者学术生涯发展表示期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36qnuql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唐亚林教授指出论文改进空间
成长的舞台
在评议过程中,与会学者对“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予以高度评价。他们指出,当前青年学人写作、发表论文都不轻松。然而,哪一个名家不是从默默无闻开始的?学术刊物应该支持青年学人的成长,需要给广大青年学人留有创新发展的一席之地。《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独辟蹊径,打造“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等平台,支持优秀青年学人。青年学子展示其研究构想与成果,编辑部邀请该领域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改进意见。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既拓展了青年学子研究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参与学术探索的积极性,为其未来学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1336x3xds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周武研究员精彩点评
同时,年轻学子也可成为学术期刊办刊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一个杂志的进步应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充满个性化和创新色彩。“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有助于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学人,发展壮大了优秀青年作者团队,给刊物带来勃勃生气。这对于打造《探索与争鸣》新锐品牌、提升刊物学术水准,具有重要意义。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