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的担当【改革开放40年田野调查-行走的新闻:我家40年-021】

2018-02-14 方斌丽 最美课堂

40年的担当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爸爸正10岁,生活在钟管镇的一个叫方家墩的小村子里,那时候正是在上小学,一共就三门功课,语文、数学,常识。当时村里水泥路也没有,也不流行自行车,所以每天都是走路去上学。那时候一天的学习时间比现在要短很多,爸爸每天早上八点去上学,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当时的钟管还没有工厂,没有公路,所以工作都是小队里大家一起干的,吃的也是大锅饭,为了生计,爸爸每天放学了就去给人家做帮工,每天就是做些割草,锄地的农活,当时的劳动力还很廉价,按工分计算,并且,男女的劳动力不一样。一个男人的劳动力是十二工分,而一个女人的劳动力是七分半,一天下来,一个男人能赚九毛至一块,一个女人只能赚六、七毛。爸爸笑着说,当时买东西都还讲几分钱,不像现在单位都是元,几毛几分的已经很少见了。上完课,爸爸会每天去给人家割草,锄地,养猪养羊,当时去土地上干活,肥料也没有,用的都是小队里分配下来的一种叫碳铵的化肥,还有一种是俄罗斯进口的尿素肥料,肥料不够的时候就用猪羊的粪便来代替,或者是河底的淤泥也可做肥料,所以都是村里几个力气大的男人用软筐一点点搬上岸,有时候还会连带着筐住几条鲫鱼,大伙儿都会开心地说着晚饭又可以加菜了。

直到爸爸小学毕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在钟管普遍实行,所有的田地都按照人口分配,承包到户,那时候每户人家才开始有自己的一片田地。

制度普及之前,一亩半大小田地的农活大家一起做,女的耕地,男的种田,插秧耕田的都是年轻人,年老一点的就负责稍微轻便一点的活儿。那时候稻谷是种双季的,第一次是五月份开始播种,到七月份收割;第二次是八月中旬开始播种,到十一月初收割。单次的产量较低,所以一年种两次可以提高点产量,所以一年下来,稻谷总产量能在一千八百斤左右。收割的时候,男的就负责挑谷,打稻,女的就负责收稻,装袋。等田里的稻全收完,就开始种油菜,到来年四月底就可以收油菜籽榨油。

                                                          曾经的粮库

制度普及之后,我们家被分配到三亩半的田地,这时候,已经是种单季的稻子了,因为田地大了,种一次有足够的产量。单季的是从六月底开始播种的,到十一月初进行收割,虽然时间长但是产量高,能达到1100至1200斤的稻谷。那时候,很多人家都已经开始自己买打稻机打稻子了。爸爸也给自己家买了一台打稻机。有些家里人少的不买打稻机的就轮着跟有机器的人家借用,互相帮助。自从有了打稻机大家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很多,也方便了很多,不用全部人力劳动,所以省下了很多时间。有些有想法的人就开始去外面找工作,赚外快。爸爸就是在他十九岁那时候第一次去工厂里工作,是一家水泥预制厂,建筑公司的分厂,起初爸爸是算学徒工,三十几块钱一个月,试用期是三个月,转正之后工资加到六十几,之后工厂发展好起来了,工资也随之往上涨。爸爸说当时上班要交押金,但是不多,防止有些新进来的员工做几天就走人。刚开始爸爸是做浇水泥板的,做了一年多之后换成冲木板,是做门做窗户的材料,一做就做了十年。爸爸下班早,有时候晚上就会塘里抓鱼来赚钱,像旺季一晚最多的时候能抓三四十斤,都是野生的鳝鱼,草鱼,白莲之类,拿去市场上卖能卖一块多一斤。那时候家里养着蚕,都是爸爸和奶奶管着,养蚕也是件麻烦事儿。春蚕是在五月初开始养的,秋蚕是九月初开始的,晚秋蚕是十月中旬一直养到十一月中旬的。蚕种是去县里的蚕种厂拿来的,用匾架一层一层放起来,每天都要去田地里采桑叶来喂蚕,一天要喂五六次,有时半夜都要起来喂。养蚕的室内温度还要人工控制,所以养蚕的人家都会配备一个温度计,喂食的桑叶也要保持干燥,湿的桑叶蚕吃了会生病。大约一个月左右幼蚕就能长成蚕茧。等蚕茧摘下来就会拿到镇上的收茧站卖。 也会留一些自己用 ,通过烧茧,泡茧,拉丝,晒干的过程,做成棉衣、棉毯来用。一直养蚕养了好几年,直到2000年初村里批下来要在田地上种植速生杨桦树,所有的桑树要砍掉之后,大家就不再养蚕了。

                                                               正在捕鱼

慢慢很多人都开始有积蓄了,就开始买自行车了,当时的自行车一百多块一辆,而现在的自行车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都不止。1982年村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大伯买的,永久牌自行车,而爸爸是在他16岁时才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期间时隔两年时间。之后直到爸爸27岁买了第一辆踏板摩托车,红色的,那年也是我出生的时候。村里的水泥路也是土地分配后大家生活好转了就开始铺的,爸爸说大概一米二左右的宽。钟管的公路是在1994年正式建造完毕使用的。那时候工厂也已经办起来了,但起初也很少,爸爸所知道的钟管最早的一家工厂是丝绸厂,虽然规模小但是很早就办了,从爸爸有记忆开始它就已经在了,年代久远,到现在,那个工厂也还一直在运作。

赚了点钱之后,加上村里每年会分钱,爸爸在23岁那年自己开始造了房子,不过到现在也已经算是老房子了。造的时候,前面两层分别造了四间,外加后面带个阁楼,都是爸爸努力的成果,爸爸说当时造房子还是便宜的,造完总共一万六七千,面积还大又宽敞不像现在几百万的房子三个人住也抬头不见低头见。那时候还讲究门不能一通到底,所以每个房间的门的位置都互相错开,一楼的前面三间其中一个墙面还扣个长方形的洞,说是用来逢年过节放香和蜡烛祭拜神灵用的。也确实,每到祭祀的日子,就会用灶头的锅烧几个菜,一般是六个菜或九个菜,整齐摆在八仙桌上,桌子三个边分别摆上小酒杯和碗筷,倒上黄酒,正前方就点上香和蜡烛,前三间房的墙凹里也要点上香和蜡烛,说是每个不同方位有不一样的神灵,所以都要祭拜。八仙桌的菜是给祖宗吃的,期间桌椅都不能碰,吃完还要烧一袋元宝给他们方便上路。这些都是奶奶办的事,那时候奶奶讲究信佛,元宝都是奶奶亲手折的并且念过经。奶奶在爸爸6、7岁时还下田里干活的,等爸爸长大些到十几岁,能干的事情多了,奶奶就不再去田地里干活了,一般都在家里洗衣做饭。因为奶奶信佛,有庙会的时候同村的很多老人都会去庙里烧香念经,奶奶也会去,因为去给庙会念经可以分到钱,奶奶也乐意去庙里烧香拜佛,可以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平安,一群老人在一起也有话聊。那时候爷爷也已经不去田地里干活了,先前还会去村里帮忙拿工分,自从土地分配之后,就没再下田了,因为爷爷有气管炎,一干活就喘粗气,有时候在田里干活喘到说不出话来还是爸爸去把他接回来的。后来到一定年纪奶奶生的这几个孩子要开始分家,各自组建家庭了,那时候,奶奶跟了爸爸这边,爷爷是跟了大姑家,不过爷爷奶奶还是都住爸爸这里,名义上却是分属两家,对于现在的我,这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的事情。


1996年到2000年的时候,爸爸做起了养猪的行当,一批批的小猪仔买进来,每天喂三顿,喂完还要洗水槽,一般三四个月就可以拿出去卖,爸爸说那时候一斤猪肉是六到八块钱,拿去屠宰场弄干净来卖赚的也少,所以后来就自己杀猪,去各个村上卖,就这样一批批的买进来卖出去,赚了点小钱。这时候村里开发养鱼养虾,田地就被租出去养殖水产了,大家也不用再种田了,租金最开始是三四百一亩,越发展到后来越往上加。田地租出去以后,家里柴米油盐都要自己买了,不再像以前能自己种水稻产米。那时候爸爸换了第二家厂,是一家做装潢木业的工厂,不过仅工作了三年就没再做了。2001年到2002年期间,爸爸开始和姑父一起合作做包装材料生意。起初做的是塑料袋,为此还买了制袋机和印刷机,做生意刚开始总是会碰到各种难题,因为做的时间短,也没有知名度,生意也不景气,袋子仅卖几分钱一只。做了一年,也没赚到什么钱。后来,爸爸和姑父两个人就决定换做编织袋,虽然说一开始也不好做,不过有了先前的经验,爸爸和姑父两个人也是坚持了下来,经常东奔西跑,找门路和渠道拓宽市场,打开销路。这一做,就做到了现在。

这四十年来,时代进步的飞快,每一代人都在经历他们这个时段的社会变化,而爸爸这一辈的人正是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还有我家这四十年的巨大变化。从一个农民工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生意人,是爸爸用自己的双手打拼换来的,他是这个家里最坚实的顶梁柱!



                                                             家乡的光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