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步史【浙里是我家】百年大业百姓小家005

徐淳迪 最美课堂 2021-07-09


爷爷奶奶都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后,当时国家普遍贫困,农村尤甚,这和当时国家的战略计划息息相关——中共高层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侵略战争,而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轻工业被迫滞后,这直接导致了普通民众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50年代江南的农村风貌称不上水深火热,也确实是常常食不果腹,以草根为食,难以想象爷爷奶奶那一代人经历了怎样的极端贫穷,又是怎样一路走来,所以当他们经常把新鲜水果储存着,直到开始腐烂才舍得吃的时候,似乎也能理解几分。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爷爷奶奶的半辈子都奔忙在田间地头,与外界接触甚少,一直到70年代结婚生子日子也没有什么改变,而我爸爸妈妈一代却赶上了时代浪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农民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前途也变得开阔,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农村女性首次打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困局,能够走出家门,进入纺织厂做女工,社会地位显著上升。而父母青年时期的90年代,随着一股“城镇热”,许多农村年轻人纷纷离开一方小小天地,踏上“城里人”的新征程——在城里找份工作、贷款买房、定居生活。我这一代人出生在农村,却成长在父母奋斗来的城镇小康家庭中,生活在在国家发展成果显著的21世纪初,无需为物质生存发愁,却在“教育投资热”的大背景下为了学业忙忙碌碌……                                                                                                                       







最能见证和记录几十载岁月变迁的就是住房了,我见证的住房改变只有一次——前两年对老家宅基地上旧房的推倒重来,事实上我也参与了部分工作——清理旧房的砖头,找出成色不错的再利用,因而记忆深刻。

记忆里的老家房子其实已经建成有三十多年历史,并且在90年代经历了一些改造——把后面的平房改造成两层洋房作爸爸的婚房。现在回到乡下,已经没有了原来童年暑假住所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层农村小排屋,也算是父母一代辛劳一生的有力见证。

时光机拨动齿轮回到上世纪50年代,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居住的房子还很简陋,只是一层的几间平房,用的是制作工艺简单、质量不高的泥砖,地基用的也只是石头,屋顶是前后都有黑瓦覆盖的两个斜面——就类似乌镇那些历史悠长的故居。除了墙壁外,大多使用木质结构,包括房梁、大门、窗户等等。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所以房子都是很粗糙,能避雨、能遮阳就行了。”爸爸讲道。

爷爷奶奶就是生长在某个普普通通的黑瓦白房中,并度过了他们饥饿困顿的童年、青年,虽然简陋,却毕竟是个家,免去了风餐露宿,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还能记得有一处休憩的住所,能安安稳稳的睡一觉洗去一身疲惫,也是一种幸福——简单、安逸、知足。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房子都是亲戚邻里互相帮忙盖起来的,这家派个男人来搬砖,那家派个汉子来做木工,而专门的泥瓦匠也是有的,靠师傅徒弟代代相承的技艺谋生,那些杂活则都交给了邻里乡里的男人们出力。今天你家盖房我来帮,明天我家盖房你来帮。爸爸回忆道:“那时候房子结构也简单,不需要工程师画图纸,大家互相帮帮忙,一座新房子就盖起来了!”

农村的电力普及是很晚的事,爸爸幼时家中还在使用煤油灯、蜡烛等夜间照明,那时的生活也很接近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80年代盖的新房才第一次配备了老式黄光的电灯,而且非常简陋,并没有把电线隐藏在墙体内部,而是很不雅观的用钉子固定在墙面上,甚至直接垂下来,连开关也和现在习以为常的白色按键大相径庭——仅仅只是一套滑轮组,靠手拉绳子实现开关。这种开关的直接缺陷就是容易坏,经常需要更换绳子,好在零件也很普通,穷锻炼了男人修修补补的技术,基本家家户户都能自己解决问题。

爸爸上学那会就是靠着微弱的黄光读书、写字,虽然简陋却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农村的夜晚不再一片漆黑,家家户户的微弱黄光汇聚起来,点亮了农村学子们的璀璨前程。


老房式样


转眼到了80年代,改革之风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经济的腾飞终于带动着农村地区人们的日子好了起来!又到了盖新房的时候了。

这次盖房的缘由是爷爷奶奶结婚的需要,而爷爷做木工攒下的一些钱刚好派上用场,“结婚都是要再盖新房子的,那时候基本都是这样,算是准备结婚的一件大事了。”爷爷讲道。

很快,一间两层的崭新泥瓦房诞生了,结构还和原来一样——黑瓦白墙,只是多了些装饰——二楼走廊的栏杆用水泥做出了曲线的形状、最西面的外墙上用水泥做了个多菱形组合的图案等。

80年代旧房拆迁中


这间房子的前半部分一直没变,我的童年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只是在九几年我爸妈结婚那会拆去了后半部分,造了第一个配备两个卫生间、平面屋顶、彩色瓷砖装饰的新式洋房,去集市买了沙发、抽水马桶、彩色电视机等等新鲜玩意,爸爸妈妈的生活条件获得极大改善。

“那个时候听说过城里的卫生间用的抽水马桶,但是真正去买的时候才第一次亲眼看见,觉得神奇的不得了。”爸爸露出喜悦的神色。

这次造房子变的地方很多,而一直没变的是农村家家户户必须配备的灶台——烧柴做饭、迎灶神的地方,即便是新式洋房以至于如今的三层小排屋也不例外,是真正农村住房的内核所在,而在如今的城市现代化建筑中,灶台早已被淘汰了。

农村灶台


现代厨房


后屋新建的改造方式在那会是非常盛行的,改造一半既节省了金钱,也不影响在前面继续居住,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流行绚丽的外瓷砖颜色,农村里一时间拔地而起一间间绿的蓝的红的紫的双层洋房,原本非黑即白的农村建筑骤然多了花样。

“本来大家都是黑色的瓦片白色的墙体,突然流行起了彩色的瓷砖,大家都觉得亮闪闪的很好看,我跟爷爷那时候也随大流用了天蓝色的外瓷砖,别看后来褪色了,当时漂亮着呢!”爸爸难掩自豪之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农村老百姓的眼界也逐渐随之开阔起来,纺织厂、服装厂的涌现带动了农村青壮年的多元化就业,种地不再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更多毕业生选择去工厂上班,逐渐过渡到“新新城里人”。我父母也跟随潮流,找了一份城里的工作,勤勤恳恳地打拼买房。

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即便全额付款一套商品房也才十来万接近20万,可在零几年的农村,这也无疑是一笔巨款。

“当时真的很穷很穷,本来也买不起房,上班都是开摩托车从乡下骑到城里去的,主要还是01年出了车祸,觉得还是应该买套房子上班近一点,当时很不容易,你爷爷奶奶也是拿出家底出了几万,我和你妈妈用那几年攒下的工资根本没多少钱,差很多,就跟亲戚朋友家、你姑姑家借了好多钱,最后还是贷款了整整5万才住进去的。”爸爸谈到这套商品房。

“是的, 5万的贷款还有好几万的借条,真的是很大的负担,我和你老爸那时候都是每天胆战心惊的,只恨加班时间不够长,工资太少,吃的用的也很朴素,能不买就不买。”妈妈在一旁补充道。

最终,在2003年我们家成功买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城里住所,改变了爸爸妈妈在农村宅基地做一辈子农民的命运。

90年代父母婚房后景



除了住房的变迁,最值得津津乐道的就是——吃。古语民以食为天,吃是普通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部分,历朝历代的国人都为吃这件事发过愁。

80年代以前,农村的物质条件一直是极度匮乏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曾经为了活计去挖草根吃,甚至实在饿的受不了了就把树皮煮了填肚子,当时的生存是很成问题的,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的腐朽贫弱都在好转,爷爷奶奶的少年成长经历中,已经不需要为了活着而发愁。

当然食物依然是困扰农村家庭的巨大负担——交公粮、粮票等计划经济的产物并没有给农户减轻负担,相反的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本身就只是勉强糊口,再一交粮就不够吃了,讲求平均的粮票也难以调剂不同家庭的差异化粮食需求,农民的生活并不幸福。

“我小时候,常常靠着一个煎鸡蛋蘸酱油,解决一天三顿饭,青菜、番薯、玉米几乎天天吃,肉类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吃到,一盘猪肉或鸡肉实在金贵,农村的习俗是去别人家吃年酒,不可以真的去夹桌上的肉、鱼吃,只能看,馋嘴的孩子们偷吃是会被长辈厉声喝止甚至挨打的。”爸爸皱着眉头,回忆起当时想吃而不得的郁闷。

因为春节期间的这些肉类更像是撑面子的工具,说明这家人还是不错的,能吃得起肉的意思。然而其实只是个仪式场面,家家户户都是穷得叮当响,都是只有春节走访结束以后,一家人才能享用这难得一见的肉味。

这样的情况一直在农村延续,直到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普及开来,改革开放的真正实施,才迎来了经济的腾飞,农村物质条件的腾飞。猪肉、鸡鸭鱼肉渐渐不再奢侈,普通农村家庭也能一个月吃上那么一顿,那种幸福感是异常强烈的。日渐营养的伙食也促使农村人民脱离了骨瘦如柴,甚至渐渐有了些富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解放了农村家庭的粮食压力,“自己种粮自己吃”的实现是一次飞跃,孩子们从此不必再饿肚子,家庭的生存从本质上得到了保障。



交通工具的变化也同样记录着时代的轨迹。爷爷奶奶成长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村子不富裕,能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少之又少,大家伙还是习惯于双腿走路,田间巷里、茶馆牌舍周围连自行车都非常罕见。

而到了70年代——爷爷工作的时候,普通家庭已经能够负担得起一辆自行车的价格,虽然依旧很贵,好比现在的小康家庭买台高档电脑。自行车逐渐成为出行的标配,汽车是几乎见不着的,那会狭窄的泥路、石子路上只有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自行车的身影。不得不说,自行车的普及不仅大大缩短了农民去一趟田里的时间,更是为今后的市场化社会分工打下物质基础——爷爷几十年的木工生涯靠的是一俩老牌黑色自行车、爸爸毕业后去服装厂工作也用自行车上班。

爸爸工作几年后花费好几万买了摩托车——相当于如今一俩轿车的价格,这不仅是为了方便上下班和赶路,更是一户家庭迈入小康的门槛,有辆崭新的红摩托车才算走出了贫困家庭。

90年代昂贵的摩托车


虽然自信应该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但外物的确能实实在在的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好比家中摆设了文物古玩彰显主人的阔绰和文雅,一家人的自信心都得到提升,摩托车就是农村家庭的低配版“文物古玩”。

“我一直用的摩托车上下班,每次看着身边一辆辆小轿车超过,心里都有点羡慕的。”爸爸如实说道。

轿车的购买已经是2010年前后的事,毕竟购买商品房的每月贷款不是小数目,很难再挤出钱来买车。

爸爸回忆道:“虽然那时候买不起,却总想着拥有那么一辆车,不用好,能用来来回搬运东西就够了,每次从乡下拿鸡蛋过来都是心惊胆战——虽然用米塞满了鸡蛋间空隙,防震效果不错,但是摩托车毕竟太颠了,每次过减速带都是小心翼翼的,还是容易弄碎一两个。”

拥有轿车后,出行再次得到质的飞跃,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搬运物品,一辆轿车都能完美解决,免去了在摩托车后座系一大包东西,风里雨里来回奔波的辛苦。



农村70载光阴荏苒,爷爷奶奶峥嵘的前半生以及爸爸妈妈穷苦的青少年时期,都随着新中国的日益繁荣昌盛而进步——住房前卫了、饭吃饱了、出行便利了、日子越过越好了。历史的走势不是个人可以操纵的,但是历史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对身处时代洪流当中的人们产生巨大影响,没有人可以脱离时代生存,每个人只能适应时代,而一个家庭中,则是数十数百代人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适应各自的时代,从而传承为一个家族史。所以,这是弥足珍贵的,可没有记录,它就会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而消散,唯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记录下来并加以理解、感悟,才能领会家族时代变迁中不变的精神和品质是什么,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传承和保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