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到海的距离【浙里是我家】百年大业百姓小家009

网新193 殷吉梅 最美课堂 2021-07-09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1

“浙”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家庭有点特别但也很普通,我们不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但我们一家从组成就在这里漂泊,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这里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浙”也就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虽然翻开户口簿,户口迁移时间一栏是定格在2013年,但我们来到这的时间要更久更久。我想我的家庭可以是好多从外乡迁来浙江的打工者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选择浙江?这是我首先想到的问题。父亲和母亲是七零后的尾巴,刚好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之初。出生于云南的山村中,可以说是大山的孩子,文化程度是初中。据父亲回忆,十九二十的年纪就和母亲认识了,两个人四处打工,也四处碰壁。


母亲回忆说:“因为当时水果很多人喜欢吃,我和一些小姐妹一起摆摊卖,刚开始还能挣点钱,后来那些专门卖水果的店多了起来,我们的生意就不好了,就水果都放烂了也卖不出去,就一直亏本,吃饭的钱都快没了,后来就不卖了,就跟着你爸去了浙江。”


父亲谈起这个问题,很直截了当,说:“我们都是农村里的,没什么文化,当时想的就很简单,就是怎么可以赚钱,怎么可以混口饭吃,那个时候,哪有什么手机,外面的一些消息听不到也看不到,村里好多年轻人都是往外面走,说去打工,听说浙江好找工作,我们也就跟着去了,当时记得很清楚,就拿了几件衣服和一些吃的,钱也只够去的火车票,回来的车票都买不起,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去了浙江。”


九零年代,东部沿海城市出现大量劳动力缺口,当时父母也就随着打工潮来到了浙江,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我想,当时买不起那张返程火车票,却坚定乘上火车,或许就是一场“赌”,这也是我的家庭和浙江故事的开始。




2

漂泊辗转,才有了“小窝”


我的父母来到浙江的第一个地方是浙江省北部的桐乡市,他们在这里结婚登记,在这里有了我,在这里组成“小扁舟”,虽然还是飘无定所,但有了家,就有了为生活的安定幸福奋斗的动力。


其中,父母给我讲了一个有惊无险的事情,有一个认识的亲戚来给父母介绍一个据说高工资的工作,年轻的他们因为信任那个亲戚,就跟着去了,一进去就先交了钱,然后有人来给他们作演讲,也就是进行“洗脑”。后来突然意识到,那些天花乱坠的言语不对劲,“天上掉馅饼”的是不可能的,然后找机会让我的姑姑一直打电话说女儿也就是我生病了,很严重,让他们赶紧回来,然后才这样趁机跑了出来。是的,就是传销组织。不敢设想如果没有出来,我们一家该何去何从。生活总是有曲折波澜,在这次经历后,父亲说,踏实才是正经的。 

                                        我一个月大的照片留念


第二个地方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我的小学学习就是在运河旁的五杭小学完成。所以我家在这里大约待了六年左右,在这里,有了一定的稳定,也有了积蓄。父母是在纺织厂里上班的,租的一间房,不大,放得下两张床,和三四件简单的家电用器(台式电视、饮水机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时期都有时期的“四大件”,在我看来,每个家庭也有每个家庭的“四大件”,这是生活的改善,也是生活新阶段的开始。回忆当时,我觉得我家的“四大件”是电视机、手机、摩托车、冰箱。还记得一到雷雨天气,电视机就会闪屏,甚至变成灰白的,连的是天线,父亲经常去修。当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母亲说:“那个时候就是想到要买什么,就存钱买。”比如为了方便我学习查找资料,然后是丰富一下家里的娱乐活动,父亲就会定一个小目标,“今年买台电脑。”“夏天越来越热,要买台空调。”……向往幸福的生活,这是奋斗的动力。


2008年,我有了妹妹,很调    皮,原本的家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于是就有了新的目标,“要换个大一  点的房子”。搬家对于打工讨生活的  父母来说,是要慎重的事,需要考  量很多。从父亲那里得知,他是在  过年走亲戚的时候,听到别人谈起  了迁户口的事情,后来自己去认真  的了解一番。加上那个时候外地子  女在这边上学的手续很复杂,而且2005年母亲在出租屋小家中拍的照片。    高考要回老家考的。而落了户口就可以在这边高考,省去一些麻烦。这就要让我谈谈我的父母对于学习的无尽肯定,他们经常会谈起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没有条件上学,这些话是家长们常说的,我归结出来就是“读书才有出路”,所以平凡的他们干着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是为了生活的改善,也是为了让后代,也就是我和妹妹,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父亲是个执行能力强的人,他经朋友介绍得知了在湖州的禹越镇一处有空置的房子,又一认识了一位本地人家,知道他家有个亲戚是没有子女的老人,于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虑考察后,就拿出积蓄买下了房子,把那位老人接过来进行赡养,户口也就顺理成章的迁了。有了固定的“窝”,就有了实在感,有了满足感,有了归属感。


“以后这就是我们的新家了。”还记得父母第一次带我来看这积了灰的房子,辛苦地打扫了一天,拂去尘土,他们的眼睛里是有光的,我想是对未来生活的满满期待。




3

那树,那路


环境的改变与生活的变迁是生活的双重奏曲。


现在住在湖州德清县,家的前面是一条河,属于太湖水系,捕鱼的季节,会常看到有渔船,家门口对着的是一棵粗脖子大树,枝条常常伸到河面,夏天知了聒噪,与河水接近的地方,还常常会有水蛇出没。夏天梅雨季节,门前的路常常泥泞,河水暴涨,逼近家门前。后来因为河道疏浚拓宽,那棵大树就被砍了,青石板也被挖走了,岸边筑起了高高的堤和栏,偶尔会有载满泥沙的大船经过,曾经的泥泞小路也变成了柏油路,随之可见的是村里多辆的小汽车驶过。村旁的公路也扩大修成了双向六车道。


2015年,家里来了一位“新伙伴”小汽车,这让我家更有了享受生活的样子。放假的日子,父亲会自驾带着我们出去旅游,西湖,乌镇,上海……有时候,幸福都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事情。父亲很爱护那辆车,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冲洗一遍,周末的时候经常拉着我和妹妹一起洗,这种短暂的劳动时光就很惬意快乐;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哪里开放了新的景点,吃完晚饭就会开始讨论,然后找一个空闲的时间就会去游玩;镇上在前年修了一个很大的公园,父母下班后,会常常去公园里遛弯,有时还会跳一跳舞;有时候,一顿晚饭是一家人一起做的,妹妹洗菜,我切菜,父亲和母亲炒菜,这是以往的四角平房里无法做到的。


让父母回忆一下,是从什么时候对  这里有了融入感,他们提到了刚搬过  来那一年,过年前的“打年糕”,“很有年味,很有人情味。”我回忆了一下,当时一大早是被窗外的热闹声吵醒的,走到阳台推开窗户,冬天的清晨带着雾气,朝下看,村里人把家里的长凳都搬了出来,在路上横着接连摆开,健壮的男人们在石缸旁围着,轮流交替抡起木桩打年糕,其中看到了父亲也在那里,父母和三岁妹妹的合照。                 和一旁的邻居有说有笑,母亲则在一旁帮着揉打好的年糕。现在熟得很,有时候还会串串门,或靠在河旁的围栏上唠唠家常。


我的家庭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业史,有的是从无到有的平凡幸福。但这并不妨碍我为父母感到骄傲心怀感谢,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筑建了“小窝”,为我和妹妹创造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我想这也是很多外来浙打工父母所为之努力的。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