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脱贫攻坚新警报!

2018-01-26 天天热点报道

请点击上面  免费关注本账号!

不患寡而患不均。半月谈记者走访扶贫一线了解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贫困县中非贫困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中非贫困户存在的心态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两个不平衡”拉响扶贫攻坚新警报,一旦处理不当,会使整个脱贫成效大打折扣,产生消极影响。



“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


豫南某县一个非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近两年,他们村没有修过一条路,而相邻的贫困村两年里却修了4条路。“这还只是看得到的差别,还有很多直接看不到的政策支持,非贫困村都享受不到。”


这位村支书说,产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等都往贫困村集中,很多贫困村通过帮扶发展了大棚蔬菜、牛羊养殖、光伏发电等各类产业,很多“扶贫车间”也都建到贫困村,而不少非贫困村主要还是靠传统种植产业,发展缓慢。


还有不少非贫困村的村干部反映,贫困村一般都是县里、市里、省里,甚至中央部委、大型国企派干部驻村帮扶,非贫困村一般就是乡镇干部驻村帮扶,力度、资源等肯定都和贫困村没法比。


这并非个别现象。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地发现,不少非贫困村的道路、水利、照明、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明显不如贫困村,甚至一些县两个贫困村都修了路,偏偏中间夹着的非贫困村被隔过去了。“贫困村中道路硬化率一般都在50%以上,非贫困村道路硬化率有30%就算不错了。”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


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当前脱贫攻坚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人、财、物都往贫困村集中,非贫困村一定程度上受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新的发展不平衡。


与此同时,贫困村中非贫困户的心态不平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平均每天接待5个找我们办贫困户的。”一位县扶贫办主任告诉半月谈记者,驻村第一书记遇到的更多,有时候一天接待10个要办贫困户的。


多位乡镇党委书记、村干部、第一书记均对记者表示,精准扶贫以来,贫困户享受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贫困村中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有孩子赡养的老人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不少老人为了给儿女减轻负担,争相到公安部门分户,还有一部分非贫困户为此上访,能占到接访量的80%以上。”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现在基层最难做的就是如何让非贫困户满意。


 一位村支书讲,他们村里有位老人5个儿子,4个都在做生意,但老人天天找他要当贫困户,他的儿子没办法,就找村支书商量给老人办个贫困户,帮扶的钱自己来出。“村里500户,400户都有老人,争当贫困户现象很严重。”



历史原因、政策导向引发“两个不平衡”

    

基层扶贫干部认为,大量扶贫政策出台和资金注入,非贫困户对贫困户、非贫困村对贫困村,从无所谓,到在乎,再到意见大,心理发生显著变化。


河南某贫困县的一个贫困村由某央企派干部驻村帮扶,该央企每年投入村里的资金不下百万元,不仅修了路和文化广场、改造了村电网、盖起5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还安装了190盏太阳能路灯。


给贫困村修个路,非贫困村没有意见,但是如果再加个路灯,再搞个绿化,比非贫困村的标准高出很多,就会引发不满情绪。一位县扶贫办主任说。


“两个不平衡”更多源自历史原因。多地扶贫干部告诉记者,贫困村的认定始于精准扶贫以前,除了确实特别穷的村之外,还有不少基础条件好、村“两委”能力强的村争取到贫困村帽子,因为这些村子比较容易完成上级安排的扶贫项目。


贫困村认定不精准导致贫困村中贫困户认定也不够精准。据扶贫干部介绍,一些地方要求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不得低于25%,这些较好的“贫困村”实际上没有那么多贫困户,但为达到指标,就不可避免选出一些有争议的贫困户,进而引发非贫困户的不满。


越是非贫困村,贫困户认定反而更精准,越是贫困村,贫困户认定反而争议多。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发展基础较好的“贫困村”会有一批在贫困线上下、条件差不多的户,这个户收入可能比另一户高几百块钱,结果超过了贫困线,就不能当贫困户,这样的非贫困户就很容易心态不平衡。


一些好吃懒做的人成为贫困户也容易引发非贫困户的不满。一位驻村第一书记讲,有个贫困户要求每次去他家必须带点东西才行,否则,就在上级督导的时候说干部没去过他家。


 “很多非贫困户非常不满意,说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点钱多不容易,政府凭什么不帮扶,而那些什么都不干的,政府反而去帮扶,让他们白得那么多钱,这不是养懒汉嘛?这位第一书记说。


“两个不平衡”还有政策不够明晰的原因。多地扶贫干部均表示,虽然没有明确的文件要求,但县里整合的扶贫资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贫资金,一般只投到贫困村,因为基层普遍担心投入非贫困村会招来问责。


河南省一位县扶贫办主任表示,关于整合扶贫资金的使用,文件虽然没有说不准用于非贫困村,却有文件明确要求整合资金用于贫困村,现在各级对扶贫资金使用审计这么严格,即使可能同本地实际不完全相符,从逃避风险角度考虑,基层也一般都会严格按照文件的要求来执行。


“不过,最近省里已经有文件提出,可以将整合的涉农资金用于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但较高是个什么概念,也没有明确。”这位扶贫办主任说。



平衡之道:顶层设计引路,基层放权探路

    

针对“两个不平衡”问题,顶层设计亟待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基层扶贫干部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政策文件,明确整合的扶贫资金到底是否可以用于非贫困村、应该怎么用;今后尽量多出台普惠性的扶贫政策,尽量模糊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概念。


同时,赋予基层一定灵活度,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探索解决办法。

   

随着贫困村中脱贫人数增多,一些地区非贫困村中的贫困人数已逐渐超过贫困村。例如,洛阳市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比已上升至52.88%,为此,洛阳专门出台工作意见,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实现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贫困人口扶贫投入与脱贫攻坚任务相匹配。


采访中发现,不少贫困县在想各种“土办法”增加对非贫困村的资金投入。某贫困县分管扶贫的副县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要求乡镇上报道路等基础设施扶贫项目时,可以不单报某个贫困村,而报从一个贫困村到另一个贫困村,这样可以利用扶贫资金顺便把中间非贫困村的路也修了。


基层扶贫干部建议,优化考核体系,将考核重点放在贫困户身上,弱化非贫困户在考核中所占比重;同时,赋予基层更多灵活度和自主权,让基层能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解决“两个不平衡”的办法,而不是生搬硬套政策文件。


-- End --


来源:来源:《半月谈》,原标题《非贫困村喊饿,非贫困户叫屈——“两个不平衡”拉响脱贫攻坚新警报》,记者:孙志平 李亚楠 李鹏 刘怀丕 孙清清。


万能的村官不是官,说出了多少村干部的心声……

■来源/干部决策参阅

文丨于艳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指上级机关和基层单位的关系。对于乡镇来说,县市就是上级机关,对于村来说,乡镇就是上级机关。上级各部门、各系统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工作时限、工作要求,都需要相对的基层去落实,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验收。对于基层来说,不管哪条线都要穿到下边这根针上,并且要及时准确落实好。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村来说,一根针体现得更明显。一个村只有三五名村干部,下面有几百户几千口子人。对上是乡镇十几个部门,几十名甚至上百名乡镇干部。上级的每一件事,村民的大事小情都要由村干部亲自到现场、亲自去办理、亲自去落实。虽然乡镇不能每天都给村里布置工作,但各部门布置工作相互交叉重叠会时有发生。为了抢时间、赶标准必须加班加点,有时一干就是通宵,有的时候只能抓主要矛盾。比如,今年是精准扶贫攻坚年,如何让农村的贫困户脱贫,成了村干部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领导重点抓、重点要求、重点评价的工作。村干部在做好春种秋收、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农村日常工作的同时,几名村干部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精准扶贫的入户调查、确定帮扶对象、制定脱贫措施、设计完成时限上,并且还要登记造册,在上级检查时能够一目了然。


作为机关干部,认真学好自己分管业务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实施方法,通过文件、公文、通知、会议等多种形式布置工作、指导工作、然后采取听汇报、抽查、督查、检查等形式来落实工作。这些工作只是一个条块,涉及到综合性工作,上级还会组成联合工作组,在一个工作组中各负其责。而村官对上级每一个条块工作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政策、方法都要学习,虽然没有上级机关干部学习得深透,掌握得全面,但多个部门、多方面的工作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了、学习内容多了、工作能力也就全面了,可见村官是个万能官。


村官是万能官,而村官又不是官。乡镇干部很多都是国家公务员,有工资、有车补、有退休金。村干部既不是国家公务员,也没有事业编制,更没有退休金。除了有与村民同标准的责任田、有少量的生活补贴,没有其他收入。


村干部虽然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基本学历训练,没有机关干部的业务培训,只有在上级业务会议、工作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而村干部身在最基层,最知道基层需要什么?百姓渴望什么?怎么解决最底层的基本问题。


最基层的问题都是一件件、一桩桩,面对面、实打实的具体事,是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文字材料、文字表格、文字汇报和文字批示的,都是落实到家,落实到人头的大事小情。为此,增加村官的生活、工作待遇,减少村官不必要的形式上的工作,就成了乡镇机关、县市机关值得商榷的大问题。把插在村官、乃至乡镇干部身上的刀叉锯剪卸下来,让乡村干部把精力都集中在带领村民致富,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上,才是万能村官最大的职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