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3后”的暧昧实验:被拓展的微信社交,如何不尴尬地找到另一半

2017-09-27 刘丹如 三声


“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交形式,但不会是最终的形式。”


作者 | 刘丹如


我,今年23岁,母胎solo历史漫长。《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使用社(yue)交(pao)软件经验最丰富的女记者。能够坦然说出这句话,很大程度在于测评社交软件是我的工作,否则在家乡保守的舆论环境里,女生经常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说出来总是要有道德风险。

 

在过往测评陌生人社交软件时,我收获的主要体验并不友好。在大多数的社交软件中,女生更多像是一种珍贵的猎物,被男性用户根据外貌进行拣选,选择是否花费一秒的时间进行搭讪,而最终指向的结果往往又都过于速食。对想寻求一份稳定关系的人们而言,这些软件常常无聊又危险。

 

这一次有所不同。

 

七夕过后不久,带着主编对寻找新一代社交平台的执念,我报名参与了一期名叫“48小时CP”活动。这是一种不同于在线陌生社交软件的交友方式,他们通常由某个微信公众号公号发起活动,参与者在完成报名之后等待为自己匹配的另一半,你几乎无法知道对方的任何资料,一切都是活动方根据自己的算法随机安排。

 

在报名页面,除了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身高、体重、毕业院校、微信号等),还需要详细回答主办方提出的针对个人经历的问题,比如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对某件事的看法、对于未来的期待等问题等。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期待平台会匹配一个相近又相远的异性给我。因为根据活动介绍,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另一半,他可能和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有可能与我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在匹配成功后,我们会被安排完成一系列的CP任务,比如互相给对方讲晚安故事,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或者一起完成一张照片的拼图。

 

相比“约炮软件”上面那些直接热烈但毫无诚意的搭讪,这种充满形式感的参与过程、浪漫设计以及无法预知的结果,对我这样的女孩子的吸引力更大。我尝试把这个活动链接分享给自己的好友,绝大多数女生都表现出兴趣并选择参与,而男生则因为过于繁琐的资料填写和太过复杂的筛选规则儿选择拒绝。

 

这种最早发起于高校的交友方式,近一年来正逐渐从高校学生扩散到更大的人群。目前已经有不少内容创业公司杀入这个领域,其中包括概率论、我想认识你、Hi一周CP、48小时CP等平台。根据概率论创始人秦昱莹的介绍,最近概率论上每次发起的CP活动,报名人数都能达到二十万,其中由于女生数量大过男生,往往还需要被筛选掉一批。

 

在“48小时CP”报名之后,经过了一周的等待,我被通知通过了筛选,“48小时CP”为我匹配到了一个还在北京读大二的97年男生,系统把他的个人资料和问题答案发送过来后,我们就被一起加到了一个群里。

 

一场兴奋和好奇的全新体验正式开始。


如何开启不尴尬的深度交流?


我想认识你举办的联谊活动


在线上和陌生异性交流总是让我感到紧张。尤其当这种交流并没有明确主题、却需要带着暧昧色彩时,我更是会被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笼罩,聊天停留在在泛泛地交换基本信息,之后便是陷入漫长地冷场。

 

在报名参加“48小时CP”之前,我还体验过一个名叫“我想认识你”的平台,与“48小时CP”有所不同的是,“我想认识你”除了合约情侣之外,还提供速配功能——平台会每天为用户速配一个异性,双方在不知道对方任何信息和照片的前提下进行沟通。

 

三天时间内,“我想认识你”分别为我匹配了刚刚从加拿大回国的93年的机械工程师以及两个94年正在北京读研究生的男生。由于年龄相仿、背景相差不大,一开始我对他们的印象都还不错。虽然他们始终没有像过往社交软件上的男生一样直接而充满动物性,但当我们把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等基本询问和交流全都走完流程之后,期待中的深度聊天又一次被冷场杀死。

 

“破冰是大多数社交都很难解决的启动问题”,概率论创始人秦昱莹说。他们最初在高校里组织CP活动时便意识到这个障碍:即使在诸如大学社团等非交友目的的活动中,成员在大多时候都很难找到可以深入交流的朋友,而像联谊之类的以交友为目的的活动,又因此常常沦为更深度的尴尬。

 

在秦昱莹看来,当下人们可以使用的社交工具越来越多,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关系大多是停留在浅层交集,甚至仅仅是认识。“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开始一段深入的关系,概率论希望去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人们之间产生更深入的交集。”

 

为了减少破冰时的阻碍,2016年上半年,概率论从高校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线上社交实验,其中包括 “一周CP”,这种活动要求参与活动的双方在一周内完成各种任务,借此打破陌生人之间的隔阂。

 

虽然“我想认识你”在2014年就开始在高校内尝试组织合约情侣的活动,但是概率论对合约情侣形式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进行了改进。他们把合约情侣和微信的社群结合在一起,使活动参与双方的认识方式从单独做任务变为加入一个社群,由房主进行具体活动的组织和推进。

 

秦昱莹说道,“你觉得尴尬是因为你不知道其他人也这样做,但是如果一个群体全都去做一件事情,你就不会觉得尴尬。”

 

上一周,我参加了概率论组织的“寻找世界上另一个你”的活动,活动内容是寻找世界上与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另一个人。在活动中,我遇到一位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女孩,我们出生时间仅仅差三个小时,性格、成长经历甚至长相都有神似的地方。应着这一层的连接,我们很快就打开话题,毕竟在个人的生活圈子里,很难有机会遇到这么“有缘分”的人。

 

“CP不仅仅是指情侣关系,也可能是朋友或者其他深入的关系。”秦昱莹认为当下人们对于社交平台的认识更多地基于熟人社交上的微信或全陌生人社交模式的陌陌、探探等,而像概率论做的“一周CP”、“48小时交换”、以及“寻找同天生日的人”这种活动,切入的是人们对于深度关系的需求。


正在被拓宽的微信社交



“我和我老公就是在这种线下活动中认识,后来结婚在一起。” 48小时CP的负责人全俙西告诉我。之前全俙西和老公在一个专门组织年轻人进行线下活动的平台相识,认识一周年后选择进入婚姻,所以她自己十分相信这种以兴趣爱好或者共同气质为连接点进行的社交关系。

 

全俙西同时是新世相的市场总监。“48小时CP”是新世相孵化的一个新型社交关系平台。2016年7月,“逃离北上广”活动引起朋友圈刷屏后,新世相还多次尝试策划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图书漂流、丢书大作战和“48小时交换”等。全俙西说,“48小时交换是用户通过新世相后台跟一个陌生人交换某样东西:秘密、照片、故事都可以。”

 

这项活动发起之后,十分钟内数万人参与了活动,一度导致新世相的后台宕机。“我们通过48小时交换这项活动发现,很大一部分用户特别希望能够和异性交换,这样的需求十分强烈,所以我想拆出来做成48小时CP,这种平台能够是让大家用更低的成本去认识一个陌生人。”

 

“48小时CP”选择独立运营,没有借新世相的名声进行宣推,但是这个平台仍然会不可避免的具有新世相的气质。为了让用户们在基础气质上更加贴近,团队会通过更贴近内心的问题对用户进行筛选,一开始就打造较为走心的社交场景,借此来保障用户参与活动时的状态。

 

我与97年大二男生的相遇就是在“48小时CP”上。全俙西介绍道,他们会根据用户在前期填写的资料进行匹配,目前主要是根据性别、城市、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进行匹配。“我们之后还会把一些人格测试的东西加进去,提高双方的匹配度。”



与传统的婚恋网站根据身家身高容貌体重等因素来进行匹配不同,“48小时CP”等平台无论是设置地问题还是设计的任务,都比较偏向于文艺范儿。团队试图通过这些环节贴近用户的内心。“它有一定门槛存在,我们希望能让他们具备更多的共同感,从内心距离上拉近彼此。”

 

这样的方式在高校中受到广泛欢迎。正在读大二的97年男生就是在“48小时CP”进入高校推广时知道这个平台,并且兴致勃勃地参加了相应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后,房主在两天时间内发布了四个任务,分别是“分享你的BGM,并用此介绍自己”、“CP一起做运动”、“脑洞拼图”以及“和你的CP一起分享你爱情中最有成就感的事”。

 

让我有些遗憾的是,尽管这位97年弟弟与我有着高达81的匹配指数,但是好运没有降临——在做完第一个任务我们就无法再沟通。这不妨碍我兴致勃勃的观察群里其他人的故事与互动,参加本次活动的用户最大的不过是92年生人,而最小的是98年出生,他们大多都在大学读书,也有几位刚刚工作两三年。

 

在共同经历几次任务后,几对CP的感情迅速升温,有一对甚至已经在群里秀恩爱。和我一起参加了类似活动的闺蜜,也遇到和自己爱好相投的CP,两个人在周末相约去看话剧。

 

更戏剧化的一幕是,在我所在群里,一个南京的男生和昆明的女生在彻夜聊天后,结成了真正的情侣。男生决定周一就从南京飞到昆明去找自己的女朋友,他在群里晒出了自己的机票后,让不少像我一样以尬聊收尾的单身狗流下羡慕的口水。



在概率论和48小时CP等平台上,在连续多期的活动中,几乎每一期都会出现类似故事,而这些故事经再次过他们的包装,在微信公众号不断被发酵,吸引着新年轻人加入到新一次的活动中。

 

“48小时CP”的活动在今年7月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平台粉丝数就上涨到数十万,这正符合新世相对于内容边界探索的预期。在他们看来,读者和用户是两种概念,读者消费内容,而用户则使用产品。新世相并不想单纯做一个媒体,而一直尝试在微信体系内打造用户感。

 

新世相的首席品牌官邵世伟表示:“48小时CP拓宽了微信社交的概念,因为正常微信是一个熟人社交平台,而我们基于微信进行超出媒体的尝试。”按照他的计划,“48小时CP”希望通过越来越大的数据量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在尽量减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用户能自行运转。



“你为什么不找男朋友?”



作为王牌电视综艺《非诚勿扰》的忠实粉丝,我的妈妈一直有一种莫名的隐忧,她总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迟早会站上那个舞台,被男嘉宾评头论足、甚至被说出各种刻薄的话语。她的这种焦虑在我大学四年加工作近两年之后依旧没有任何脱单迹象持续不断的上升,今年过年时,已经演变成全家的围观和好奇。

 

大家都指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找男朋友?”

 

今年8月,脉脉数据研究院抽样调查了近万名中国职场人,发布《中国职场人群性生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工作三年以内的职场新人,有47.1%并有性生活,到了工作十年,仍旧有11.6%的受访用户没有脱单。调查还显示,40.1%的职场人,由于工作繁忙影响到了恋爱质量。

 

这份报告被分享到同事群里,悲观的单身同事认为自己有很大可能会是十年后还没脱单的那个群体,这还是在被普遍认为交往广泛、性格外向的媒体行业。

 

2013年,《纽约客》在对中国婚恋进行报道时,曾经采访过时任世纪佳缘的CEO龚海燕,彼时的龚海燕就表示,与国外人可以通过在酒吧或者旅行中很容易就能认识一些朋友不同,中国用户到世纪佳缘注册的会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结婚。而四年过去了,90后一代对于传统的婚恋网站已经明显缺乏兴趣。

 

尽管近些年中国年轻人的社交环境变得更为丰富和开放,但本质上国人依旧不擅长在公共空间表现自己,甚至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也极为有限。于是,一边是日益式微且频发婚恋骗局的传统婚恋网站,而另一边是陌生人社交平台的不断涌现以满足年轻人始终旺盛的社交需求。

 

“表面上看起来,人们可使用的社交工具越来越多,异性的可获得性越来越高,但实际上人们想在主打获得快速关系上的社交平台上,真正能获得回应的并不多,慢慢的大家都会有疲倦感。”秦昱莹认为,在这种平台上人需要不停的转换关系,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全俙西也认为,相比速食的社交,对于人们真正想获取的稳定的关系,目前市场上还处于相对缺少的状态,她觉得未来这个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转机。她也同时承认,即便是在走心的活动里,遇到另一半始终都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我们增加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方法,就是让样本量更大,让你多认识一些人,那你获得收获的可能就更大。”

 

2016年5月,概率论最早进行一周CP活动时,秦昱莹和她的伙伴们十分兴奋,但活动办越到后来,参与的人数从几百直线上升到现在筛选之后还有四万人时,她却很难感受到最初的新鲜感。“很多同行因为流量而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他们没有认清楚这件事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参加三次以上人们就会觉得腻。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交形式,但不会是最终的形式。”

 

目前,由于参与人数众多,概率论已经培养出上千名房主,尽管这些房主都是志愿者报名,但每次开展活动,团队的运营压力仍旧十分巨大。“数量上来了,到那时质量就难以保障,如果要保障最佳质量,就需要控制数量。“

 

我在“我想认识你”遇到的那位大二研究生,参与这类活动已经有半年时间,对平台所有的规则包括合约情侣每次的任务都已经了如指掌。当我拉着他体验任务时,他早已经疲倦不堪,他颇为消极地告诉我:“没有用,即便把这些都参加了,也找不到女朋友的。”在最后拉黑彼此之前,他对我说:“我以后不会再参加了,每次尬聊都要死几万个脑细胞。”

 

但是,源源不断的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在那个飞去昆明找自己的CP的南京男生在群里晒了机票之后,群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故事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只是这次没遇上罢了。

 

PS:仅以此文献给我们的同行师烨东老师。那什么,要不您也试试?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关键词 更多精彩文章


爱奇艺龚宇 | 卓伟 | 冯小刚 | 毛不易 | 林依轮 | 东方好莱坞 | 《杜邵斐》网易云音乐 | 一下科技 | 抖音 王者荣耀 有妖气 | 迪士尼  | 豆瓣 | 视频社交 | 嘻哈 | 童玮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