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人不识幕星社 | 对话幕斯

三声编辑部 三声 2018-12-23

从传统纸质漫画到新媒体漫画内容生产者,再现在的“漫画家MCN”公司,幕星社完成了两次认知跃迁,也让它成为了中国在社交网络上粉丝最多的漫画公司。


作者 | 罗立璇


一个新的纪录已经诞生:《三声》(微信公众号ID: tosansheng)获悉,腾讯动漫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取得漫画公司幕星社旗下作品的独家刊载权,作品包括头部作者old先的《19天》和坛九的《SQ》,以及这两位漫画家未来两年的全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该项协议不包括IP改编和衍生权利,只包括刊载权。

 

从传统纸质漫画作者到新媒体漫画内容生产者,再现在的“漫画家MCN”公司,由漫画家幕斯在2010年创立的“幕星社”完成了两次认知的跃迁。幕星社的独特点在于,漫画家在社交网络上的虚拟设定与作品不可分割。

 

高质量的内容让第一个在微博连载长篇漫画作品的幕星社成功聚集了来自移动端的爆发性红利,而漫画家本身的鲜明人格以及与粉丝密切的互动则成为了留存的关键。2014年8月末,old先和坛九分别发出了《19天》和《SQ》的第一话,在此之后,幕星社很快成为了在中国社交网络上拥有最多粉丝的漫画公司。

 

目前,幕星社的主要营收方式来源于广告、出版、影视和内容转载以及影视授权。内容付费是幕星社目前正在考虑开拓的新业务。

 

在漫画行业中,幕星社一直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商业模式自给自足,不太出席业界聚会,也很少进行媒体曝光。同时,幕星社一直非常公开,就像读者身边的朋友,自己本身有点脾气,但平时也爱分享:幕斯去了乌镇戏剧节,old先和坛九在幕星社举办的公益职业教育项目“幕星学院”给学员讲课,幕斯带着学员看电影——只要关注了他们的微博,也都能知道。


这让人提出的疑问是:幕星社到底是谁?作为漫画行业前列的公司,幕星社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这一场与腾讯动漫的交易?

 

知乎联合创始人、前创新工场投资总监张亮是幕斯的朋友,他曾经在自己的微博里这么评价对方:“即使我每年会遇见很多不同的人,像幕斯这种浑身流淌着鸡血,脑子里意念如钢筋混凝土般坚实自信,具备一切当宗教领袖素质却不失天真的人仍然是罕见的。 ”在某种程度上,幕斯确实将这种独特性作为定位来要求自我。


幕星社参加广州CICF漫展


幕斯最近正在上腾讯主办的企业大学项目“青腾大学”,同一期同学包括:得到的创始人罗振宇、笑果文化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贺晓曦,以及虎扑的创始人程杭。相比之下,漫画行业依然是一个处在发展早期的行业,这促使他更积极地思考如何突破行业天花板的问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幕斯并不认为融资是必要的。因为,在幕星社只有幕斯、old先和坛九三个漫画家的时候,通过广告和IP授权,这家公司的年收入就已经达到了数千万。这是幕星社在经历了早年内容变现困难之后,谨慎运营的成果。

 

但在流量增长逐渐减缓、漫画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出现的时候,他正在通过培养更多具备互联网社交运营思维的“新漫画家”,来保证公司成长和裂变的速度,也希望能够与行业交流自己的看法。而这一项业务的快速推进需要资本的助力。目前,幕星社已经增加了插画师眠狼、漫画家阿闷和吉川流等新鲜力量。

 

同时,幕斯也感受到了漫画作者与平台方之间悬殊的议价能力。他希望幕星社能再一次实现之前为了生存而无意中达成的壮举:创造出新的玩法,参与制定行业规则。在《19天》3天内售罄5万册单行本、old先个人画集预售额接近千万,同时漫画家们依然不断涨粉的情况下,幕斯开始重新和多个平台方进行不同合作方案的交易谈判。最终的成果是,与腾讯动漫签下的高价独家刊载合作。


old先作品《19天》


他更愿意把这场交易定义为一名漫画内容从业者对漫画平台作出的主动出击:“漫画平台把多少资源投入到漫画家本身、多少投入在流量上,这个比例是由它自己决定的。幕星社得到了这些刊载费,其他的漫画家肯定会得到相应的调整。”

 

现在的幕斯态度更加开放,并且将高速成长定义为幕星社的核心价值。“这个变量比我存到的钱重要得多。而且直到今天,我们的漫画家都没有松懈,一直在高速地进化。这就是我们的核心战略,要跑得快,要比别人进步得快。”

 

以下是《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对幕星社创始人兼CEO幕斯的专访。

 

商业化与幕星社

 

三声:幕星社在2010年成立,那时候没有资本,也没有政策补助,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怎么启动的?

 

幕斯:我从小就画画。最开始的时候是想画漫画,往这方面发展,做企业。但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才能说服别人跟着我做这件事?我就找了一个学长请教,他告诉了我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不用想很多人会跟着你,你只要想一个人会跟着你就可以了。我觉得很受用,就拿了自己大学打工赚的第一笔钱,招了一批比较强的画手,在华贸中心租了一个办公室。

 

我们想的第一点是,要先成为一个漫画家,就要在漫画杂志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当时人们一说起漫画家,都会想起《漫友》。我们一路奋斗,最后成为了《漫友》的头部(作品)。但那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就是只有名、没有钱。比如有一个叫稿件累计期,投稿之后,要7个月才能发稿,新人只能自己熬过去。

 

当时我们每个月都要付高额的房租,收入也不高,团队没有散,这点还挺强的。压力非常大,愁得睡不着觉。但自己也没有想要放弃创业的打算,我就知道,原来那样我都死不了,就很放心了。只是要把自己放低,看怎么转型的一个过程而已。

 

三声:后来是怎么找到突破口的?

 

幕斯:大概在2012年末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大会,主题是讨论手机漫画。(当时人们的观点是)手机漫画虽然很好,但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他们不太敢声张一个观点,就是纸质媒体真的要完了,咱们应该一起研究手机漫画。而我是有坐在后面进行思考的。

 

其实我第一步想做的是漫画平台,但有点过于早了。我曾经步行去清华,就为了找里面的程序员,特别远。但那时候的程序员全部都很关注婚恋网站,他们都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没有人对漫画真的感兴趣。

 

于是我演化出了另一条路。如果新媒体漫画是未来,平台像当年的博客,那么每几年就会淘汰一批这样的平台,因为它可能会跟不上用户的需求。如果我出了很牛的作品,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年代让它爆炸性增长,打破平台的限制。如果我把它打碎,那么全网都会发生爆炸性的传播,谁都可以用。怎么收益先不想,我想试一下。

 

三声:尽管在之前微博上已经有一些段子式的漫画了,但你们是第一家开始连载长篇条漫的公司,有人说你们是基于韩国移动端的漫画设计的,实际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幕斯:思考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页漫为什么是页漫?因为纸只有这么大。如果纸足够长的话,应该更像横条连着的胶卷,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就是这么来理解。如果新媒体漫画是竖着的话,可能就会需要作品改成竖的长条形的。

 

我们这个(漫画语言)起源于日本,是自己想出来,和韩国是不同的。它包含了很多的因素,比如视觉引导线,从一个对话框你会先看到人的眼睛、下一步是眉毛和鼻子,有一个先后顺序。还有一种叫阅读停留时间,比如漫画里两个角色都安静了,不说话,你在读的时候需要中间停一秒。这些阅读感受都是需要研究的。

 

三声:现在看来,当时为什么能够成功?

 

幕斯:就是速度,你看网文是日更的。

 

三声:但这对漫画来说……

 

幕斯:是一个超难的事情。但正好old先和坛九的速度是常人的7倍。他们从初中、高中就开始画漫画,别人一周,他们能一天就画完。但非常累,每天起床之后开始画,从晚上8点发出之后开始,再画下一个图的草稿、编剧。然后睡觉,起床之后把画上色、描边……弄完之后8点交稿,周而复始。

 

我们有符合漫画家的特殊打卡方式,在外人看来很可怕。我们是醒了就画到睡觉,没有周末。但漫画家是画自己的东西,从来也不会挣扎,来了也不想走。每年他们有健身教练、有出去旅游的大假期,然后幕星社给他们提供最好的资源。

 

三声:你们在专门做了一个幕星社周刊广告部来画广告内容,而不是直接植入,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幕斯:漫画家脸皮薄。给我第一单广告的朋友是英特尔的,过来说只要在上面说一下英特尔的芯片就可以。我们凭什么(发广告)能有这么多转发?当时段子手行业有三种段子,喜闻乐见、感同身受和受益匪浅。漫画杀出来之后,卖惨吗?不卖。门槛高不高?得会画画。一下子就把那种鸡汤类的内容打下去了,和之前的质量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三声:IP授权这个事情是怎么做起来的?

 

幕斯:也是阴差阳错。在我们开始做广告的同一个时间点,2015年春节回家,同学做影视的,问我幕星社有IP吗?我说漫画算吗?他说,“太算了!”

 

我们先尝试的是《SQ》的影视化,当时各家都不是很给力,我把版权给了哔哩哔哩影业。现在已经回来了,不过一直没有拍。但它的作用还是有的,因为行业内当时没有人在授权,所以IP没有价格,后来的人可以根据坛九的价格做参考。

 

后来old先的《19天》是600万授权给了中汇影视,成为了行业价格的上限。但其实这也成为了我很头疼的一点,当时的网文的授权能够达到千万和上亿的价格,但我确实努力了,很公平公正地谈到了这么一个价。

 

对成长的理解

 

三声:这几年以来,《19天》和《SQ》一直排在微博热度的前列,怎么维持这么长久的热度?

 

幕斯:就是内容本身。如果一名漫画家在最头部,但跌下来了,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自己产生了问题。如果这个漫画家一直在最前面,他的发挥恒定,那么就能保持住自己的位置。

 

我们公司有很好的讨论氛围,如果一个漫画家有疑问,周围的漫画家会给到相应的帮助和建议。比如最近阿先就提到,好的内容并不是内容和人的互动,而是人与人的互动。在阿先的作品下面,永远是读者之间进行交流。我承认前期红利是存在的,但我们永远会进化。

 

三声:发展到现在,幕星社可能会遇到的瓶颈是什么?

 

幕斯:我发现最惨的是没有新人。这行业其实是一个断层的状态,其他资历更深的漫画家工作室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我的办法是在HR招人和前期培训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一路走来,有一个特点,就是我没有融资,全靠自己打拼。我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体系,我是用这套东西活过来的,它是一个很强力的东西。我会跟漫画家说,我们像军人一样(工作),就会比我们像艺术家一样不靠谱活下去的几率大。

 

另外就是我要思考怎么做企业的问题,一直在调整我自己。比如说存量和变量的问题:你已经赚了不少钱,生活过得很好,为什么要往后走?这都是要思考清楚的。

 

三声:幕星社的融资节奏是比行业整体要慢的,为什么一开始不融资,之后决定要融资?

 

幕斯:一开始的想法是,我们自己没有融资,就把公司的样貌打造了出来,把漫画家迁到了写字楼里,三个人就赚几千万,没什么问题。而且我也有自己的愿景,甚至(没有融资)我走得更踏实。我为什么要受到资本的局限?

 

但后来我发现,幕星社在行业里面没有位置。别人会说现在估值最高的是动漫堂,幕星社很厉害,但他们自己玩自己的,好像没有其他人什么事。当时有一瞬间就想通了,觉得一辈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资本的力量会加速我本身想做的事情。

 

幕星社天使轮融了4000万,主要是为了培养新人。这是一个体系:我先用漫画班培养新人,新人出来以后,让他成为像阿先、坛九这样的人,每一步都需要钱。我把阿闷和吉川流两个人培养出来,需要给他们讲编剧,甚至还要告诉他们一些待人处事的行为规则,才能到今天有100万粉丝,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然后才到接广告(这个步骤)。

 

三声:你觉得你是在培养漫画家,还是在培养KOL?

 

幕斯:我其实更像是在培养一个明星漫画家。实话实说,没有一个人只想成为漫画家。我们当年画漫画,都想成为明星漫画家,我们想到的是成为像尾田荣一郎那样的漫画家。明星这俩字是我们的向往。

 

成为这么一个人就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我们需要先产内容,从用户体验中得到反馈,然后不停地迭代自己的内容。漫画里怎么用?漫画里,单纯跟着读者的喜好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漫画家的。你得一半顺应读者,另一半还吊起他们的胃口,这里有很多创作技巧。你需要内容好看,还得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很多人说幕星社一共就这么几个上百万粉丝的漫画家,而且还一直更高了,底下人上不来。我们就不停地研究这件事情。比如速度和质量,以及漫画家对于读者反馈的接受度,全部都是可以有一个精确度的。这些东西跑通了,还有职业素养方面的东西。

 

三声:你开设的“幕星学院”一期招50个人。1年如果办10期,就是500人。为什么需要培养这么多的新人?

 

幕斯:我想把漫画培训变成一个公益行为。现在是创作元年,之前传统漫画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不符合行业进一步的要求。新媒体变化太快,他们的知识还没有更新迭代。我们希望能有一部分新人被吸纳到行业中来,也不需要只局限在幕星社。

 

三声:你对行业有期待吗?你当时去融资,是希望行业能理解你的看法,还是希望你希望获得号召力,让大家一起来做事?

 

幕斯:都有。我对行业绝对有期待。因为我是A型血,对行业的责任心,近乎到一个人说“你这也太虚了”的程度。

 

三声:聊一下和腾讯动漫的交易吧。目前来说,漫画内容需要进一步开发才能变现,单凭内容本身,撑得起3000万的价值吗?对于平台而言,这是可持续的吗?

 

幕斯:首先我觉得,在现阶段不是必须要有这么明确的目的性。因为各家平台在不同阶段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我给麦当劳做广告,它难道真的需要有人进去麦当劳产生直接销售吗?这主要还是对品牌的影响效果。腾讯动漫看重的,或许还是《SQ》和《19天》的“中央旗帜”式的作用。

 

还有就是,漫画家群体和平台之间,目前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利益共同体。不是说漫画家收入高,平台也高兴,双方还处于互相博弈的关系中。漫画家常年比较弱势,收入压在一个很低的水准上,没有谈判的资本。如果让我站在漫画平台的角度上去分析的话,他们可以做的事情比现在要多得多。

 

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平台没有培养出最有黏性的好内容。当出现很好的头部作品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依靠日本漫画的方式去盈利。在外界一直鼓吹漫画平台的情况下,相比CP方,他们真的很好融资。平台一直走得比较顺,很少能感知来自作者方的压力,而他们需要点这样的压力。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