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乌尔善十年「封神」 | 探班+专访

三声编辑部 三声 2019-08-21

👆本号引起极度舒适,建议星标一下

乌尔善曾用“如履薄冰”形容自己过往十一年的导演经历,耗时十年的《封神三部曲》也如同一次冒险的冰上之旅,走过去不但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在冰上行走,你走过去是你的命,你落水也很正常。我不能保证我一定能走过去,但是站那待着肯定是不行的。”


作者 | 查沁君

编辑 | 申学舟


像穿越般,大巴从当代都市驶向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二郎神“杨戬”被威亚高高吊起,在一声令下后平缓降落。随即,上百官兵围攻而上,脚踩龙德殿大门的“杨戬”利用水遁术,杀出重围。

 

“今天这场戏,我们提前三天就开始排练,所以大家才能看到这么安静有序的拍摄现场。”在《封神三部曲》位于青岛东方影都的外景拍摄地现场,制片人杜扬对《三声》(微信公众号:tosansheng)解释说,所有部门的协调配合大大节省了拍摄时间。

 

自去年9月开机以来的近三百天里,剧组一直保持着这种“井然有序”的状态。


《封神三部曲》开机大合影


导演乌尔善信奉科学、工业化的电影制作逻辑:事先足够充分的准备工作、更有效的拍摄现场,以及在电影的每个制作环节融入新科技。在刚过去不久的上海电影节上,《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也将《封神三部曲》剧组称为“一个中国电影人都该去看看的工业化剧组”。

 

近两年,中国电影工业化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种声量在今年春节档升至最高——宁浩执导的《疯狂的外星人》、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等影片被誉为中国电影在工业化上进步的代表。“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却缺少这个体量的市场该有的作品规模和作品质量,尤其是能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宏大作品,难免可惜。”乌尔善对《三声》表示。

 

《封神三部曲》正是这样一部被寄予厚望的作品,故事改编基于两个文本:一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二是南宋话本《武王伐纣平话》,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传统以及道教神话,既包含了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反思、确认和提炼,也蕴藏着对民族精神的自我寻找。

 

从2012年公布改编拍摄经典文学《封神演义》的计划,到2022年《封神三部曲》终章上映,乌尔善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以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构筑起这一恢弘的神话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封神三部曲》的尝试,建立起包括制片流程和人才生态等在内的国产电影工业化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生产方式的持续不断与当代发生关系,让年轻人从中吸取力量。“中国文化在表达方式以及文化的现代化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但这事不去追赶、不去学习,永远赶不上、永远无法接近更高的标准。”

 

这与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道路如出一辙:每一步都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


01 | 由人到神:中国英雄的善恶抉择


在探班前不久,乌尔善刚刚过完自己47岁的生日。回忆起少年时光,他仍能记起曾经无数个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买小人书的下午。那时,小人书还是分批次出版,很长时间才能凑齐一套,“《封神演义》《西游记》这些我都是通过小人书读到的。”他解释说,“在我小时候,这是特别重要的事,因为每个故事都是那么地有想象力。”

 

幼时的阅读体验和蒙古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让乌尔善对自然、生命、英雄有着天然的崇拜,融合了人妖神魔、虚实相生的神话世界,弥散着绮丽诡谲的魅力。这些故事一直吸引着他,并且在日后成为其不少创作的最原始灵感与动力来源。

 

《封神演义》被乌尔善视为独特的存在——它是中国传统故事里少有的达到“史诗级别”的故事。在他看来,中国很早便由神话时代进入信史时代,那种充满抽象化、浪漫化文学特质的史诗,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而《封神演义》里神话世界的创造、善恶斗争、英雄成长具有一定开创性。


《封神三部曲》概念海报


除此之外,《封神演义》与所有人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也有所不同,前者是本土的道教故事,后者是外来的佛教故事。诞生于15世纪的长篇小说《封神演义》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传统以及道教神话,从而形成一个原创的神话系统。“它包含商周历史和道家文化的想像力,非常原创和本土化,在文化意义上跟《西游记》完全不同。”乌尔善强调说,“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国民神话。”

 

选定故事之后,剧本创作成为团队的核心工作。

 

他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一部100回体量的章回体小说影视化。“章回体的叙事结构性较差,不是我们所习惯的叙事模式。”

 

因此,乌尔善尝试重新解读《封神演义》的故事,过程中他发现这整个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回到第三十四回,讲述纣王无道、黄飞虎归周;第三十五回到第六十六回,兵分三十六路伐西岐;从六十七回到最后,姜子牙金台拜帅、武王伐纣。

 

这让他联想到古希腊戏剧三部曲,并以此为脉络,将整个故事解构为《封神三部曲》,这一做法使得三部曲彼此独立又互相连接,在保证每部剧情容量的前提下,又能确保三部曲的节奏不被打乱。

 

结构明晰之后,一支编剧团队被迅速组织起来。《封神三部曲》的执笔编剧是冉平、冉甲男和曹升,冉平和冉甲男两人和乌尔善合作过《画皮Ⅱ》,而历史小说作家曹升,此次已经是和乌尔善导演的第三度合作。剧本顾问则是芦苇和《卧虎藏龙》的编剧詹姆士·沙姆斯,对《封神演义》做价值评估、主题探讨,并提供不一样的西方视角。


制作顾问巴里·M·奥斯本、导演乌尔善、制片人杜扬


这种西方视角的提供很有必要。比如,《封神演义》中“文王吐子”的典故:在妲己的设计下,姬昌被迫吃下儿子的肉,最后吐出三只兔子。乌尔善提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能会让不同观众有不同理解——在中文释义中“吐子”和“兔子”是谐音,而詹姆士却以为姬昌在狱中受到性虐待,因为兔子在西方有性暗示的意味。

 

虽然尽量尝试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但乌尔善最主要的目标仍是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电影:有趣、生动、丰富,并与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类型片有着本质区别。在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神话模式里,人神乃一体,这一点也体现在《封神三部曲》的终极主题上——人如何一步步成为神,一个中国的英雄如何做出关于善恶的抉择。

 

为了剧本创作,乌尔善不仅研究神话学,还看了神话学者坎贝尔的大量著作。面对神话史诗这一新类型,他还曾总结出一套特有的逻辑规律。

 

“所有类型叙事其实是解决叙事效率的问题,无论是冒险、喜剧抑或科幻类型,都存在一个内在模式。”在乌尔善看来,这是一种心理学模式,而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因此“类型”仅作为一种工具存在,使叙事更有效或者更有戏剧性。例如,《鬼吹灯之寻龙诀》的主题是告别过去,回到墓穴意味着回到自己的历史里面去,反而探墓变成了外在形态;而《画皮Ⅱ》的“换脸”,代表身份互换。

 

当被我问及《封神三部曲》背后具体的心理学依据时,坐在对面的乌尔善爽朗地笑了:“如果电影成功的话就分享,如果不成功就不聊了,那就是失败经验了。”


02 | 从美学风格到跨界人才:创新是最难的


在制片人杜扬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一个面积约6000平米的摄影棚内,这是《封神三部曲》的重点场景之一——龙德殿,即纣王与近臣商讨议事之所。在这6000平方米摄影棚里,《封神三部曲》剧组搭建了自己的灯光系统、桁架系统,整个搭建周期近五个月的时间。

 

踏上暗红色木质地基,面前龙德殿的大门“不翼而飞”,门沿有明显的打斗破损痕迹。杜扬对我们解释道:“刚刚我们在室外广场看到的一幕戏,杨戬脚踩的就是这里的大门。”

 

进入龙德殿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木结构建筑,立柱上的雕刻纹饰精美细致,殿内的多盏油灯印照出暖色光线。整个龙德殿从预制到搭建花费了35000个工时,800多名木雕工艺师合力完成:先由中央工艺美院的泥塑师做出底稿,然后由来自安徽歙县和浙江东阳的木匠工艺师雕刻,再对原稿进行翻制和装配,最后进行贴金、彩绘等装饰。


《封神三部曲》百工造物道具图


“没有一件道具是复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全部都是我们原创的。”提起这点,乌尔善颇为自豪。因为年代久远,商周时期的物件原版多已无从考据。为此,早在建组筹备之初的2015年秋,乌尔善就带着编剧团队、概念艺术家徐天华和四季、视效总监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走访了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所有关于殷商时期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

 

“第一次看到,我也很震撼,这些传统文化放在当代都很超前。”乌尔善表示,虽然《封神演义》故事源于明代小说,但讲述的是3000年前的商周历史故事,美学形态在时间流变中已经悄然发生嬗变。

 

基于考察结果和历史因素,电影整体的美学风格得到重新确立。整个创作思路以13-15世纪的道教水陆画艺术作为基础,那段时期诞生了大量壁画和雕塑作品,是整个电影美学的主要参考部分。此外,还融合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以及宋代山水。

 

之所以选择以明朝的美学元素为主、商周为辅,乌尔善解释:实行奴隶制的商周时代,其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与《封神演义》小说诞生的明朝相差较大。小说作者对于人物的社会关系、角色样貌、官位职称都是基于明代人的想象,基本相当于一个架空的玄幻小说,以此作为美学基础是不成立的。

 

此外,从电影类型上看,《封神三部曲》是神话史诗电影而非历史电影,一方面,客观写实并不是神话史诗电影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也还需考虑到美学形态的独特性、幻想世界建立的独特性等,因此不必局限于历史框架中。

 

在具体的道具打造过程中,不仅需要符合美学形态的设计,还要有过硬的木工和泥塑工艺。乌尔善对每个道具的要求是“博物馆级别”,但又不只是博物馆陈列物的仿制品。


《封神三部曲》百工造物道具图


“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非常不一样的。”《指环王》三部曲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Barrie)赞赏说。这位75岁的老人此次担任《封神三部曲》的制作顾问,他甚至建议《封神三部曲》在拍摄完后可以借鉴《指环王》的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办一个展示电影道具的博物馆展览。

 

事实上,《指环王》三部连拍的经验就已经被借鉴到《封神三部曲》项目中。从体量上看,融合众多人物形象、纷繁故事线的《封神演义》,需要三部电影的长度才能完整呈现;与此同时,三部连拍是节省预算的最优解决方案;保持演员样貌的一致性也在考量范围之内。

 

拍摄过程中,团队也遇到过令人头疼的难题。制片人杜扬以电影的重要配角——马匹为例,“中国其实没有表演马,大部分马可能是旅游,甚至耕田、拉货用的,拍摄时硬拉过来充数。”即使是这一小环节,也反映出国内不够成熟的电影生态,以及由此带来实操环节的妥协。

 

为解决表演马匹的问题,剧组先后从匈牙利、德国等地购买了35匹良驹,并请来了《佐罗的面具》、 《魔兽》、《宾虚2016》等影片的马术指导Bill(William Gaylor Lawrence)驻组调教。经过数月训练,新人演员不仅能够骑马,并且可以完成马上脱缰回身射箭等高难度动作,达到完全不用替身的水平。


新人演员表演骑射,图|查沁君


此外,跨界人才的缺失被乌尔善认为是另一大问题。在他看来,与科学紧密结合的科幻、魔幻、幻想等类型电影,需要大量跨界人才。比如,在剧组特殊道具间现场参观时,有一个“婴儿雷震子”的特殊道具,拨动控制器,道具“婴儿雷震子”也随之表现出瞪圆眼睛、哭泣、抽搐的行为动作,极为逼真。这要求设计师需要集雕塑艺术、机械、电脑等能力于一身,“但这样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实在是太少了。”

 

乌尔善提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从海外邀请更有经验的专家作为协助,二是剧组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封神三部曲》这个项目迅速学习成长,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成为中国未来电影工业最重要的推动者。


03 |从工业化创新到科学做电影:让一切处于可控状态


一个更近的事实是,乌尔善和他的《封神三部曲》正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推动者。

 

前不久,《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前去《封神三部曲》的拍摄现场参观,对剧组整体的工作状态表示羡慕,他回来后最常提起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中国电影人都该去看看的工业化剧组。而在我们参观完电影拍摄现场后的第二天,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则以反问的语气形容到这种状态:“你看了我们现场拍摄,是不是特别安静?”

 

这种“安静”在国内大制作的电影剧组并不常见。尤其是神话史诗类型电影,它是所有类型电影中制作难度最大、牵涉到技术部门最多的类型电影之一。剧组刚开机时,在不包括演员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就达到2000人以上。制作顾问巴里则表示,虽然都是中国工作人员,但在科技运用、现场搭建、以及工作流程等方面都已经达到国际人员的水准。

 

有时也会发生“争议”。比如掌管经济命脉的制片部门与负责创意设计的美术部门,在预算控制与创作自由度间可能会遇到如何平衡的问题,但一切都是出于可控状态,杜扬告诉《三声》,目前剧组按照计划进度拍摄中,没有超支超期的情况。

 

有条不紊的现场,源于背后巨大的准备工作。

 

乌尔善提到“杨戬”在龙德殿广场突围的戏份工作计划是拍六个镜头,摄影组、演员在前一天就已把六个镜头现场排练了一下午。而在此之前的动作设计则花了更长的时间,演员也为此排练数月,所以现场拍摄处于高效状态,基本不会产生失控情况。


新人演员


“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每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学做电影的状态,就是把所有的问题提前解决,而不是在现场抓狂和骂骂咧咧,如果现场解决不了只能放弃妥协。”乌尔善说道。

 

如何实现工业化,在杜扬看来,有三个核心标准:第一是规范化,第二是管理,第三个是以人为本。

 

规范管理意味着有统一的标准与科学的管理系统。“光是看通告单,就可以看出一个剧组有没有管理。”在《封神三部曲》剧组,室内观看动态预览的帐篷前贴着详细的通告单,里面不仅写明了当日出工的演员名单、时间、戏份等,更是列出了分镜头画面与剧本内容的对照。任何人对于工作内容都能一目了然。

 

此外,《封神三部曲》剧组还建立了封神食堂,杜扬认为,“如果不能每天保证好的摄入,就很难有好的工作状态,高峰期就餐人数达2000人。”并且每个部门对食物的要求也不一样,演员得低油低盐,工人要相当多一些油盐;还建立硬性标准,比如食物48小时留样,以防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这既保证了全组人员的营养健康,也减少了中间商挣差价,“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式的电影工业体系的一部分。”

 

在乌尔善看来,电影工业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新科技进入到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他例举到剧组使用的新灯光设备——LED灯,节能与安全是它的两大优点。“对于一般剧组来说,能源是个大问题,LED灯是最节能的光源,它不会有原来灯光器材产生的高温,那么多灯放在一起温度会非常高,现场会非常不安全,容易着火。”

 

与此同时,它还受电脑操控台调控,当剧组拍棚内戏和夜戏的时候,每个LED灯呈现出不同色彩。“很多人以为我们开派对,跟迪厅一样,而且可以模仿很多火焰效果,是非常方便的光源,改变了我们之前的工作方法。这个是非常具体的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提升。”

 

另外一项被乌尔善视为“重大创新”的举措是——将挖掘机引入到现场拍摄中来,变成拍摄的重要力量。


《封神三部曲》现场拍摄


大量的挖掘机转变成蓝幕移动的支架,相比此前常用的集装箱或者脚手架搭建,前者更易移动,“对讲机一讲往左多少米移动,很短的时间就移动过去了”。与此同时,坚实的底座也保持了良好的安全性,以抵御海风的强劲吹力。巴里最初来到《封神三部曲》的拍摄现场时,还一度觉得新奇好玩,这么多挖掘机,远看好像是建筑工地,其实是在拍电影。

 

这部被冠以“中国电影工业化新标杆”的电影距离市场检验,还剩一年左右的时间。乌尔善曾用“如履薄冰”形容自己过往十一年的导演经历,耗时十年的《封神三部曲》也如同一次冒险的冰上之旅,走过去不但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在冰上行走,你走过去是你的命,你落水也很正常。我不能保证我一定能走过去,但是站那待着肯定是不行的。”乌尔善说。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精彩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