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6.4《平均数》微课视频+练习
课后作业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材第90~92页)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进一步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课件出示3排小球)
教师:你知道每排小球有几个吗?
学生:第一排有6个,第二排有7个,第三排有5个。
教师: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同样多?
学生:把第二排的1个小球移到第三排,这样每排小球的个数都是6个。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1. (课件播放每3秒呈现10个数字)
教师:看一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
学生1:6个。
学生2:3个。
学生3:4个。
学生4:9个。
……
教师:每个同学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不同,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也不一样,并且淘气把5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制成了统计表。
(课件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教师:根据统计表,你知道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学生1:每次都不一样,这怎么回答?
学生2:5个数字吧。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数字5出现了2次。
学生2:淘气一共记录5次,记住5个数字的有2次,所以淘气记住5个数字。
教师: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淘气最后一次记住9个数字,淘气应该能记住9个数字吧。
教师:我的意见是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你知道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吗?请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2. 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是用“移多补少”的知识解决,有的是通过计算的知识解决,有的……完毕,汇报小组结果)
教师:现在,谁能把数字6得出来的原因说一说?
学生:数字9最多,可以把9分给数字4两个,接着再分给数字5一个;数字7分给另一个数字5一个。
教师:把9、7分给4或5的这个过程,我们叫作“移多补少”。我们可以用图形表示同学的描述过程。
(课件出示“移多补少”图形)
教师: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的方法来求淘气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可以先计算出淘气5次一共记住的数字之和,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5+4+7+5+9=30(个)。
教师:淘气5次一共记住了30个数字,平均每次记住多少个数字呢?
学生: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0÷5=6(个)。
教师:你能列综合算式吗?
学生:(5+4+7+5+9)÷5=6(个)。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师:可是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1:数字6是通过“移多补少”画图得出的。
学生2:数字6是通过计算算出来的。
教师:不论是画图还是计算,数字6其实是我们几次“匀”出来的。像匀出来的“6”这样的数字就是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均数?
学生1:表示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用的是平均数。
学生2:表示这个月的平均气温用的是平均数。
……
3. 教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平均数知识解决教材第91页的试一试吗?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小组之间讨论,集体订正,再次剖析理由。
师:通过刚才认识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1.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5+4+7+5+9)÷5=6(个)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