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天河,从一座公园开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广州 Author 广州生活发现家


如果高楼和天塔是一座城市的“山顶”

那么公园就是一座城市的“绿地”

下沉在地面,它们陪伴在我们身边

是与钢筋水泥不一样的城市风景


天河公园 | 王芳 摄




@老潘,81岁,石牌村人

故事的开篇,天河不是天河,公园也非公园,天河公园的前身是石牌林场,是我们石牌村人自己的风水宝地。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常去小树林探险,斑驳的树影洒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身上,空气里都是泥土的清香。




@梁姨,55岁,员村人

我印象中的天河公园叫“东郊公园”,这个名字是有时代的印记在里面的。曾经,天河还没有建区,相比于城西的繁华,这里显得有些荒僻和冷清,人们习惯称这里为“郊区”。后来,城市中心东移,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四方人潮奔流而来,东郊公园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彭彭,29岁,科韵路人

天河公园就在我单位附近,特别方便,我经常去公园跑步,偶尔约上朋友在公园打羽毛球。这几年公园变化很大,经历了好几轮改造,还修建了地铁站。哦对,火遍全国的“天河公园相亲角”我也偷偷去瞅过,阵仗不小,令人叹为观止。

冬日的天河公园美如画


一座公园,几代天河人的美好记忆。93年悠悠岁月,总能在这片芳草地找到明媚的片段。


老天河人说,它是岁月的一道痕。有人见证它从无到有,记得它曾经的旧模样,也爱它崭新的俏丽面孔。公园陪伴他们从无忧童年,到两鬓斑白,春夏秋冬,如期而至。


1997年的天河公园,曾叫东郊公园


新天河人说,它是人间的四月天。夹在中山大道和黄埔大道两条黄金大道之间,尘嚣之外是占地70.7公顷的世外桃源,湖光水色,水鸟齐飞,繁忙的生活在这里慢下半拍。


天河公园的鸟 | Chenhaini 摄


天河公园,今年93岁了。


1929年,政府在石牌兴办林场,天河公园的初现雏形。93年来,天河公园曾5次更名,每个名字都带有历史的印记:




1930年,名为石牌公园,归石牌村管辖


1931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石牌中山公园


1957年,更名为森林公园,归市建设局园林科管理


1960年,更名为东郊公园


1996年,正式更名为天河公园,移交天河区管理




民国时期的天河公园,名为“石牌中山公园”


这几次更名,跟公园易主有关,却也侧面反映出天河一个世纪的发展脉络。


1931年,广州掀起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潮,修建了中山纪念堂,消息一出,全市响应,包括天河公园在内的市内多个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


东郊公园南门


1985年,天河区正式建区。此后,城市中心东移,以体育中心、珠江新城为核心的中心商务区相继在天河诞生。天河不再是人们口中的郊区,直至1996年,东郊公园的时代也宣告落幕。


2000年,天河区政府正式接管天河公园,对公园进行优化建设。


2018年率先进行“拆围透绿”,种植观赏花卉,敞开多个大门,将公园与城市道路连成一片。


2019年开通天河公园地铁站,时为“亚洲最大地铁站”,高峰客流可达18万人/小时。


湖心亭 | 崔冬梅 摄


一座公园变形记,半部城区发展史。


作为全市第一个尝试“拆围透绿”的公园,天河公园自带“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园中景点古典和现代完美融合,就像是天河的一面镜子,传承而不守旧,开创而不莽撞。


天河的腾飞造就了天河公园的蜕变,天河公园见证天河的生生不息。在这个5G的快节奏时代,我们仍然可以用一座公园打开这座城市,在落日星河之间,解锁都市的另一种风情。


粤晖园 | 王芳 摄



公园,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质。


它不仅具有生态意义,还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


公园所能承载的文化载体十分丰富。它可以是一栋历史建筑,比如越秀公园的镇海楼是广州著名历史地标,广州市博物馆亦设址在此;它可以是一场文化活动,比如文化公园每年例行的羊城菊会,荔湾湖公园每日的戏台表演;它可以是一件文化艺术品,比如雕塑公园里的雕像,黄花岗公园里的英雄纪念碑……


天河公园 | 王芳 摄


天河公园在城市文化的表达上是多元且有开创性的。


多元,在其文化形式之广泛:园林、山水、雕塑、建筑等岭南文化要素全部“配齐”。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园中园”,粤秀园和粤晖园,二者都是中国岭南园林艺术的代表作,斩获国内外多座奖杯。


粤秀园

广东省在日本举办的“2000淡路花博”送展项目

获得“知事奖”、设计金奖、庭院施工银奖等十五个奖牌


粤晖园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送展项目

夺得冠军,荣获室外庭园“最佳展出奖”


开创,在其文化形式之新颖:是全国首创的报业读者文化公园,是全国三大“相亲公园”之一,还成立了新型复合文艺空间。




2006年,天河区委和广州日报联合打造全国第一个读者公园,在天河公园设立阅报栏,让读者在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尽览天下事。


2013年,广州天河公园和北京地坛公园、上海人民公园一起,被称为“全国三大相亲角”。


2019年,天河艺苑在天河公园内正式开馆,被打造为天河文艺家的家园,同时也是市民的公共文艺空间。




天河艺苑的画展


天河公园在公园亚文化的表达上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强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有诉说千年岭南历史的古亭和园林,又有当代文化背景催生下的跨界融合、都市相亲角、文艺打卡空间。


沿袭传统,勇于创新,亦是天河在时代发展下的文化主张。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并没有把天河变成一个文化沙漠。


繁华和喧嚣不是天河的全部,在天河公园,仍能捕捉这个城区静心世外的B面:草木与繁花共长,艺术与烟火共生。



公园,正成为在地年轻人的新宠。


不论是草地上支楞起来的一个个帐篷小包,还是越来越多在公园举办的音乐节,都在用不同往日的热闹景象说明,公园绝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休闲之地。


天河公园 | 王芳 摄


天河公园地处广州中心城区天河,夹在黄埔大道和中山大道之间,辐射石牌、员村、棠下,又毗邻如今以科韵路为中心的广州国际金融城,周边人口密度高,年轻群体占比大。


这也许是为什么,在天河公园能看见很多年轻面孔。平日,他们在这里夜跑,散步;周末,他们在这里露营,看书,画画,弹吉他。


天河公园 | 王芳 摄


不知是不是受到年轻人的感染,这里的老年人也“够野”。古亭里,是正在做人生中第一场直播的老大爷;杉树下,是正在引吭高歌的老伯,和熟练地把玩高级自拍杆的大娘。


天河公园 | 王芳 摄


如果这些都不足以打动你,那就不得不提起闻名全国的“天河相亲角”了。


常言道,想要成功,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爱情更是不例外,毕竟遇见爱情的机率就像买彩票。


这句话在中国的相亲届,这句话有另一个有趣的版本:“天时”对应的广州的天河公园,“地利”对应北京的地坛公园,“人和”对应上海的人民公园。


把伞一撑,杵在地上,便占据了一个相亲的“摊位”


公园相亲角,天时地利人和,转角遇见爱。


作为广州最大的相亲角,天河公园相亲角在2013年由一群为孩子相亲的家长自发创立。每逢七夕、中秋这样的传统佳节,相亲角人山人海,“简历”满天飞,挤满了为孩子的感情操碎了心的老爸老妈。



且不论相亲是不是遇见另一半的科学方式,在公园发展出的相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新潮的现象。


在天河公园,不同年龄的人都能自得其所,相似的是,大家都能一定程度在公园缓解焦虑,把压力暂时抛开,把一切交给缘分。

                         


来源:i广州
编辑:陈紫泳
转载请注明:广州天河发布
投稿邮箱:gzthf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