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隐秘的角落》之后,又一部以三位小孩为主要人物的电视剧走到了大众的眼前。不过与前者着重讨论“人性善恶”不同的是,《以家人之名》将矛盾重点聚焦在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上。 《以家人之名》的故事核心是一个非常规的“家庭”:三位没有血缘关系、因为各自家庭问题而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和其中两位孩子的父亲组成了一个五人家庭。围绕这个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剧中讨论了家庭关系中的家庭暴力、丧偶式育儿、以及家庭变故等问题,并最终归结为对“血缘”关系的探讨。
近些年,以亲子关系和原生家庭问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逐渐增多。2018年上映的《狗十三》,以及去年热播的《都挺好》,都推动了“原生家庭”这个长期被忽视或者被回避的问题走入公众议题中。
不过,《以家人之名》依旧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以一种既写实又理想化的家庭模式,在亲子关系中的“子辈”和“长辈”之间找到了中间的叙事角度,呈现了孩子与父母的双重挣扎,让“原生家庭”问题变得更复杂也更加立体。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中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以家人之名》可以说是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将各种不幸的家庭聚集在了一起。剧中的三位孩子的家庭在一般的社会意义上是非常规的:李尖尖的母亲在生育第二胎时不幸身亡,留下丈夫李海潮和女儿相依为命;贺子秋出生于母亲贺梅离婚之后,这位单身妈妈在生活的压力下,最终选择了弃儿远去深圳打工;凌霄的情况更为复杂,因一次意外凌霄的妹妹夭折,母亲陈婷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精神受到打击,在多次的吵架之后最终与凌霄的爸爸离婚。最终,这三个家庭的三个孩子和两个爸爸组成了一个“家”。
称这部剧写实,是因为剧中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亲子问题,并且也没有回避对更根本的问题的质疑——血缘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规训着我们。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频频登上热搜的凌霄一家。凌霄小时候呈现出的特征是“懂事”,但最有问题的往往也是“懂事”。面对因失去女儿逐渐“疯狂”的妈妈和只会逃避到工作中去“丧偶式育儿”的爸爸,凌霄的懂事是好意义上的成长懂事吗?并不是,并且完全是相反的。“懂事”这个常常被长辈用来形容孩子的词汇,往往意味着一个孩子过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不过问一些会让大人感到羞愧或者没面子的事情。比如凌霄会在父母吵架时默默躲在楼梯外看漫画书、会在中午没饭吃的时候自己煮泡面且不揭穿母亲欺骗邻居的谎言。
父母吵架或许是家庭关系中最难以避免的一道难题。吵架无法避免,但是如果方式选择不当,对于孩子而言,由于很难判断父母之间的对错,也很难解决父母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心理问题。在家庭治疗师Murry Bowen的理论中,这种现象被称为三角化问题。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矛盾会跟父母都不亲近,或者因为父母一方而无法正确处理自己对另一方的感情,甚至会呈现出自责和自卑的心理归因。回到剧中,凌霄因为父母之间的吵架变得性格沉默了,而贺子秋则因为母亲的抛弃行为变得没有安全感,害怕被再度遗弃,只有李尖尖在父亲开朗乐观随和的教育下呈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性格特征。
剧中呈现了多种不完美的家庭构成,这些构成都在试探在非常规的情况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与关系是否依旧可以因为血缘而有效。但答案显然并不简单,原生家庭伤害的问题就在于,亲密关系中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也无法消失。当”最爱的人伤害我最深”,我们感受到的是从血缘和社会意义上的无法割舍,以及从个体角度的伤害,由此造成的挣扎既是道德的、伦理的又是情感的。当伤害产生,我们会自然地想要区分谁对谁错。但是《以家人之名》中多次问出的“凭什么?”,实际上讨论的就是在家庭中因为有“血缘”的存在,“对错”是很难以常理作出判断的。长久以来我们都接受着社会对家庭角色的规训,比如妈妈一定是有母爱的,爸爸一定一定能养家,而孩子一定要孝顺父母。 在因为是妈妈、因为是爸爸、因为是孩子的角色规训下,每一个处于家庭中的人都有自己“一定要做到的事情”。但是正如上文中提到了的,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亲子之间互相伤害时,就会导致角色的某种错位或者脱节,这种脱节被我们归结为“原生家庭”的伤痛,这时规训中规定的“权力和义务”似乎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在这部剧中,“母亲”一直则这部剧中的重要缺席者,也是后来引发矛盾和讨论的导火索。
比如凌霄的妈妈陈婷,她将失去女儿的责任归结到自己甚至小凌霄身上之后,陈婷便无法再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爱凌霄了,这种身份的脱节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创伤。对于她不让凌霄保留妹妹的照片,不给凌霄做饭等行为,我们可以认为她是一位极度不合格的母亲。 但是她却也促使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母性”或者说“母爱”是与生俱来的吗?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母亲都被视为一个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的角色,我们把并这种要求归结为一种天性。的确,母性或者说母爱是一种天性,但是我们常常用这种天性掩盖了或者忽视了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前,这位女性也是一个人的个体身份。换句话说,当一位母亲拥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变得极为重要了,重要到母亲的人格有时甚至是被与孩子连接起来的。据数据显示,大约 10 个产妇里面就有一个会的产后抑郁症(10%~15%),一半以上的人会出现产后抑郁的情绪(50%~80%)。但是在问候这位新妈妈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孩子,很少会问及产妇自己。
如果我们回到剧中,再去想像凌霄妈妈的经历时,在抛去凌霄妈妈的身份时,作为陈婷,她正在经历着个体的挣扎和精神的折磨,在这种情形下,她无法做一个好母亲。在《地久天长》中,王丽云也花费了几乎一辈子的时间消化自己的孩子溺亡的事实,而溺亡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儿子无心之举造成的。
当然,剧中的凌霄妈妈是经过戏剧化了的。但也许,当我们说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给凌霄造成的伤害也无法挽回时,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可以给她多些宽容。而对于凌霄而言,他的“凭什么”在于要不要照顾这个抛弃自己的母亲。这种挣扎可以看作是天性和挣扎,许多人都理解不了凌霄为什么去照顾他的亲生母亲,认为他忘恩负义。但是,由血缘带来的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就是,孩子总是渴望得到母爱或者父爱的。他们的挣扎就在于,在面对来自血缘的伤害时,如果按照社会的规训接受,身为个体的个人会感受到委屈,但如果不接受,作为孩子又很想有妈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依靠孩子自己给出答案。如果说上述这种人性的挣扎无法避免,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受伤之后得到幸福?这也许就回到了这部剧目前想要传达的一点:我们都是他人的“别人”,幸不幸福,需要自己说了算。在剧中设置了很多旁观者的角色在,比如钱婆婆,比如各种居委会阿姨。比如回来找子秋的爸爸,凌霄的舅舅等。他们都以一个常规的眼睛去审视这个五人之家,并认为他们不幸福。但是,也许这部剧的闪光点就在于戳破了那个“理想”,告诉我们,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开始怀疑这样的理想家庭其实并不存在。
一直生活在我们生活中的“别人家”也许可以看作是社会规训的抽象化存在: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也是他人生活的旁观者。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妻子”、“别人家的丈夫”,实际上充当了社会对家庭角色规训的范畴。但是幸福不幸福也许并需要一定按社会给出的模版实现,有两个妈妈,或者有两个爸爸,只要有爱,也许就会离幸福更近一点。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心理问答| 父母吵架,请别让孩子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