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口娱言丨“帽子里变兔子”不是自媒体的错,我们更该追问为何没人愿去田野抓兔子

2017-02-22 金口娱言



 

昨天,北京下起了倾盆大雪,在朋友圈杯摄影大赛火热进行的同时,有一篇文章也在迅速刷屏。

据说,转发此文的人多为媒体人,尤其是自媒体写手,他们边转边哭,默默忍受着自媒体人被黑得最厉害的一次

这篇文章就是《当每个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已经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了!》,作者是李方。截至当天下午,点击量已超过10万。

文章从武汉店主斩首血案谈起,说由于案情多次反转,网络评论员被频繁被打脸。然后引用评论人佘宗明的话“面对真相未明的悲剧,节制我们旺盛的表达欲就是最好的表达”和评论人曹林的观点“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指出目前国内媒体生态的结构性问题:评论过剩,二手信息过剩,新闻事实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具有一锤定音的专业能力与公信力的新闻机构严重不足。

文章分析问题根源是“大多数记者都转行做自媒体了,或者投身大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做企业公关去了”,并指出自媒体因不具备“钱多人众、能够抗压、足够专业”等条件,无法承担起追求新闻事实这么奢侈的任务。

文章认为,在新闻事实稀缺的基础上建造媒体生态,得到的只有二手旧货市场般的繁荣,充斥着各种夸张的叫卖声——就像武汉店主斩首血案那样,每个人都想从帽子里变出一只兔子,而不是从田野中把它揪着耳朵拎出来。这就是今天繁荣的自媒体的真相,很可能也是我们媒体生态的真相。

文章最后悲观地发问:目前这种每个人都想从帽子里变出一只兔子而不是从田野里把兔子抓来的内容生产模式,能够支撑内容产业的繁荣吗,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吗?

文章的配图很特别:一只花狗伸着脖子,在墙上画着的一只小狗的肛门处,兴奋地嗅着……寓意不言而喻。

实事求是地讲,这篇文章被刷屏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从对自媒体的批评入手,分析、批判了整个媒体行业存在的弊病,可谓点到了自媒体的痛处,指出了媒体业的病症。

但与此同时,此文对自媒体的某些批评也是失当的,对媒体弊病的深层病因也缺乏准确诊断。

对此,金口娱言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敬请方家哂正。

 

真相未明之际,表达不能节制

 

文章开头就说,这两天是网络评论员们的蒙难日,他们前仆后继一波接一波地掉进同一个坑里。这个坑就是武汉店主斩首血案。由于案情多次反转……几乎每一轮信息披露都引起网络评论员的火速跟进,很快又在下一轮事实面前被打脸。打脸声是如此大珠小珠落玉盘,评论人佘宗明干脆建议大家闭嘴:面对真相未明的悲剧,节制我们旺盛的表达欲就是最好的表达

这里说的是网络评论员,应该指的是那些自媒体写手。文章的意思很明确,真相未明之际,应该谨慎表达,否则案情反转,就会遭到打脸。

对此观点,金口娱言不敢苟同。

我们经常讲媒体要“不缺席、不失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包括网络评论员等自媒体写手),作为社会公器,对新闻事件要及时关注、持续关注,这不仅是媒体自身的职责、公众的需求,更是推动事件真相大白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是一些自媒体,他们是国家正规媒体机构的重要补充,也是社会舆论场的重要组成,正是他们的及时、密集、持续关注,很多新闻事件才黑幕撕开、真相渐明。周正龙“纸老虎”事件、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王宝强婚变事件、深圳罗尔事件等均是如此。

这种关注,从一开始就要介入,而非等到真相大白,否则,何须我们再去关注,直接看调查结论就行了。并且,这种关注要“充分”,而非“节制”。要知道,现在一些事件,尤其是一些所谓的“负面”事件,往往受到太多的干扰和庇护,令人难窥真相。这时候,国家正规媒体机构时常“失声”,如果自媒体等民间舆论再不关注,真相就可能永远难见天日。

再者,案情反转并不是自媒体关注的障碍,反而是自媒体关注的效果体现。正是因为之前我们关注不够、相关信息匮乏,案情才会简单定性,后来随着披露深入,案情才出现反转。其实,案情反转并不可怕,打脸也不丢人,只要我们勇于表达、不断跟进,调查就会逐渐深入,相关事实也会更多呈现,案情自然能朝着真相大白的方向扭转。

 

“帽子里变兔子”,不是自媒体的错

 

文章说,突发事件出现后,“各路自媒体和评论人纷纷蹭热点”,并说追求新闻事实,即便不考虑这个国家的政策法律因素,恐怕不能指望风起云涌的自媒体。目前的自媒体繁荣真相,更像二手旧货市场的繁荣,新闻事实稀缺,空有夸张叫卖,“每个人都想从帽子里变出一只兔子,而不是从田野中把它揪着耳朵拎出来。”

金口娱言认为,文章表达了对媒体行业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对自媒体“帽子里变兔子”的吐槽,值得商榷。

文章也说,现在的记者太少,大多数记者都转行做自媒体了,此话整体不假。这里面说的记者,应该以调查记者为主,他们的数量确实少了。金口娱言身边的调查记者,转行的不少,要么离开一线做编辑,要么离开媒体搞创业,要么专心做起自媒体,要么投身企业做公关。其中有专心做自媒体的,也有业余做自媒体的,后者占大多数。

这些离开调查一线的媒体人,能够专心或业余做自媒体,其实是值得庆幸和鼓励的。这说明了他们情怀不灭、初心依旧。要知道,做自媒体很辛苦、很孤独、很煎熬,受到各种限制,承担各种风险,却无相关收益,真是“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谁做谁知道”。金口娱言的微信公号做了这么久,发了大量原创文章,内容多受读者好评,但至今也没有被开通原创、评论和赞赏功能。最近,郑州一位自媒体作者,因转载人民日报公号报道天猫问题的稿子时,在标题中把天猫误当成淘宝,遭到淘宝公司1000万元的天价索赔。

所以,他们转行后以自媒体的方式来履行调查记者的部分职责,难能可贵!他们敢于冒着风险蹭热点、发文章,值得肯定!

其次,关于“帽子里变兔子”的事,不能怪自媒体。作为曾经的调查记者,他们一定都明白现场调查的重要性,没有人愿意不去田野里抓兔子,而在帽子里变兔子。

他们不去,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他们离开记者岗位,没有资质、时间和条件去现场调查,只能依据有限的媒体报道、网上资料、相关报料,进行充分加工、二次创作,形成自己的自媒体文章。

对此,金口娱言有深刻体会,刚刚进行了一次“帽子里变兔子”。前几天,郑州出现“教育局拒绝企业免费捐赠,非要自己花钱招标购买新风系统”爆料。金口娱言以非职务身份(公号)、业余时间留言联系他们,希望了解情况。结果,要么没有回复,要么语焉不详,金口娱言只好根据相关资料写出了文章《马上调查丨郑州学校要装新风系统,为啥教育局拒绝企业免费捐赠,非要自己花钱招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重温此文)进行发布。此事,如果金口娱言可以来到现场,一定能够调查得更详细,一定有办法让这两家单位说得更多,文章内容也一定比现在更丰满、厚重。

所以,当你们指责自媒体只会“帽子里变兔子”时,请认清他们的价值,理解他们的苦衷,这不是他们的错。

当然,自媒体并非完美无瑕,其本身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缺乏现场调查,没有一手信息;二是层次参差不齐,文章质量堪忧。三是内容水分太大,标题党空心菜盛行;四是行业自律不够,立场不够中立,卖稿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也需要逐步解决。

 

为什么没人愿去田野抓兔子

 

李方的文章说,目前国内媒体生态的结构性问题是评论过剩,二手信息过剩,新闻事实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具有一锤定音的专业能力与公信力的新闻机构严重不足。这种判断不一定全面,但有一点是对的,“新闻事实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如果说,自媒体没有去田野抓兔子,是因为不能。那么,现在的媒体记者没有去田野抓兔子,是因为不愿。

为什么不愿?大致有如下原因:

首先,外部大环境所限。这个大家都懂,在此不必赘述。

其次,媒体自身因素:缺钱、缺人、缺抗压能力,缺受众和资本支持。

确实,目前的媒体中,经营困难、人员流失的问题普遍存在。除了个别财政补贴和投资支撑的媒体,大多传统媒体都收入断崖式减少,经营比较困难。因此,也导致人员流失,流向收入更高的商业网站和企业。不少媒体也解散了深度调查部门,调查记者风光不再,黯然退场。受环境影响,媒体负责人也不愿意为了稿子承担风险。受众更喜欢内容丰富的新闻信息集散平台,不再忠诚于某个媒体。连资本也不再青睐媒体本身,转而把投资、广告费给了互联网和新闻信息集散平台,因为那里才是人气之地,那里才是投资乐园。

第三,记者自己的原因。受单位经营困难、解散部门、抗压乏力等因素影响,调查记者的收入和情怀双双受挫,于是,没有动力再像以前一样激情高涨、冲到现场,或者悲观度日,或者绝望离开。

传统媒体如此,新媒体机构应该好一些吧?

未必。

目前都在探索媒体融合,不少新媒体机构其实是传统媒体的延伸部分,比如各大媒体的两微一端;个别新媒体是传统媒体人员支撑的新机构,比如澎湃、红星等。

传统媒体的延伸部分自不必说,传统媒体都经营困难,新媒体部分亦未找到盈利模式,经营同样困难。澎湃和红星表面上好一些,没有传统媒体的出版成本,却有更加便捷的传播渠道,应该情况有所改观。不过,钱烧完了怎么办?似乎没人愿意回答。其实他们除了节省出版成本,遇到的问题与传统媒体并无二致。

不太理解李方文章中的“自媒体繁荣”是指什么。在金口娱言看来,新闻类的自媒体并未繁荣,虚假繁荣也没有,而是尴尬前行。

其他的自媒体比如行业类、生活类、鸡汤类倒是有火的,但那样的繁荣令人费解。比如有些公号,每篇文章都是10+的阅读量,其中有个别精彩的文章,大部分是注水的内容,甚至是公关软文或变相广告。金口娱言常常在想,这些篇篇10+的自媒体经营者,每天晚上在后台看点击量和点赞金额,心里会不会有一丝愧疚?

他们以各种噱头吸引了粉丝,然后利用这个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几何级放大传播,阅读量自然每每爆棚。这是不正常的,但是没办法,新媒体丛林规则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媒体的真正困境究竟在哪里

 

如果说“没人愿去田野抓兔子”是症状,媒体存在的相关问题是弊病,那我们就必须追问:深层的病因是什么?

漫步在今日中国之街头,你会看到如下场景:不论是金领权贵、白领丽人、蓝领工人或是黑领民工,大部分人都盯着手机,就连身旁挂满报刊杂志的报刊亭老板也是,百无聊赖地盯着手机打发时光,不时因看到段子而露出一缕笑容。

如你所见,大家都知道:现在都爱看手机,传统媒体没人读了。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知道,似乎又说不清。金口娱言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从报刊杂志、到广播电视、到电脑网络,到上网本,到手机,人类信息传播的形式不断丰富,渠道不断改进,载体不断更新,方式不断变化,总体的趋势是信息接收越来越方便。新媒体正是符合了这种趋势而蓬勃兴起,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反之逐渐式微。

报刊杂志有内容,但形式单一,以文图为主,载体固定,还是单向传播,传播效率也比较低;

广播电视有内容,但形式比报刊杂志丰富,有声音有视频,也是载体固定、单向传播,但借助无线电技术,其传播效率更高了;

电脑网络(固定互联网)包含了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的所有优点,且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速度更快捷、传播更广泛,与之前的单向传播想比,电脑网络的传播是双向的,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发布者,这样的信息传播当然更高效、更有参与感、更具亲和力;

上网本和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不仅有固定互联网的所有优点,还具备了更大的便捷性,手机在手,机随人走,不仅能随时随地接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还能借助App等相关技术手段,随时随地采集文、图、音、视等信息,及时进行发布,甚至进行直播。

经过以上对比,结果一目了然,这就是大家为何选择手机而放弃报纸的根本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依旧坚持“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生存困难?一些优势多多的新媒体也并非日子红火?媒体的困境究竟在哪里?(澄清一下,金口娱言认为,“内容为王”是指内容为主,并非只要内容,不要渠道和其他,否则这个“王”就是孤家寡人,没有军队和国民,根本无法作战和生存。)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被垄断,需要付费购买报纸等信息载体才能阅读,发行收入和广告收益使得传统媒体生活无忧。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只奉献了内容,而且这些付出高昂生产成本获得的内容,被一些信息集散平台几乎无偿拿去。于是,传统媒体越生产越赔钱,而信息集散平台因为有了各家传统媒体的丰富内容而聚集了大量受众,他们占据人气资源,发展注意力经济,卖各种广告,收集大数据变现(比如引导客户精准投放)、搞延伸营销等,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好比专卖店与大卖场的关系,以前都在每个厂家的专卖店买东西,现在都爱去大卖场购物,因为那里商品丰富、选择更多、体验更好、效率更高。

问题在于,商品进卖场,卖的终究是厂家的产品,至少厂家可以拿到成本;而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进入那些信息集散平台,因为信息的可复制性,信息转手成了平台的资源,他们赚再多的钱,基本与传统媒体无关(即便有个别信息集散平台采取广告收益分成模式,传统媒体得到的也是九牛一毛)。于是,信息集散平台拿传统媒体的内容来做生意,传统媒体白白提供内容而日渐亏损,集散平台却白白享受红利而蒸蒸日上。

并且,这些集散平台做大了还搞渠道垄断,开始对内容提供者指手画脚、设置门槛,为了推动自己的内容传播,传统媒体不得不向集散平台妥协,卑恭地要求入驻,以入驻平台多为荣。

这是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不正常的!

在这个世界,卖任何东西都可以赚钱,只有中国媒体卖新闻信息是赔钱的。为什么?版权意识、知识产权。传统媒体付出巨大人力、财力、物力成本生产的信息产品,被鼠标轻轻一点,免费复制粘贴走了。

这才是媒体遇到的真实困境。不仅传统媒体面临,那些新媒体机构同样面临,付出者是媒体或新媒体,受益者是信息集散平台。

必须改变这种合作方式、分红模式,中国的媒体才有希望,中国的自媒体才有希望,中国的受众才能享受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

互联网时代,推崇资源共享,这给付费阅读设置了障碍,但这并非没有出路,可以尝试传统媒体与信息集散平台合理分红,可以尝试信息集散平台有偿采购内容而读者免费,可以尝试部分内容免费提供部分收费……总之,目前这种掠夺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必须改变,否则,饿死了那些内容提供者,信息集散平台也成了空架子,最终都会被受众抛弃。

(金口娱言原创,欢迎个人转发,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公号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