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创业故事——一元玻璃杯的“蝶变”

2017-05-08 沧州日报

从一元单一玻璃杯做起,到茶公杯、玻璃茶壶、咖啡具等几十个品种的研发,日生产玻璃茶杯、茶壶三万多只,产品供不应求,魏庆永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他每年拿出产品销售利润的3%—5%用于产品技术创新,拥有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专利9项。他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公司运营中,为公司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从一元小玻璃杯到各种工艺玻璃产品

    魏庆永,河间市行别营乡后大史村人,曾从事燃料生意12年,专为各个小玻璃厂和玻璃作坊提供天然气,接触多了,对玻璃行业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玻璃产品无色、无味、无毒、环保,适用于家居生活、厨房用品、茶道茶艺用品、化工企业等多个行业领域。”魏庆永说,这是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于是我有了转行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3年,魏庆永很快就组建了一个只有七八个人的小玻璃加工厂,开始为较大些的玻璃企业加工产品。这个过程中,他也不断摸索,准备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2006年,他从一元的小玻璃杯做起,开始全国各地找销路,北京、济南、石家庄……周边这些有玻璃茶具市场的大中城市都跑遍了,又开始向东北三省进军。当时的茶具市场还是以陶瓷为主,玻璃茶具占不到3%。很多客户一听是玻璃茶具,并不买账,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为了节约资金,魏庆永在路上一刻也不敢耽搁。“那次从沈阳去长春的路上,下起了大暴雨,几百公里的路,走了六七个小时。”当初的创业艰难,让魏庆永记忆犹新。

    销路在魏庆永的努力中慢慢地打开了。魏庆永的管理经验和产品制作技术也日渐成熟,玻璃产品由单一的玻璃杯子发展到了茶公杯、玻璃茶壶、咖啡具等几十个品种,也有了自己的品牌“永华”。

    每年拿出销售利润的3%—5%搞技术创新

    在永华汇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名女工熟练地操作着一个小设备,十几秒的工夫,玻璃壶身和壶内胆就焊接在了一起。“这是公司去年研发的专门用来做‘小青柑’煮茶壶设备,看似简单的操作,当初却费了不少心思。”魏庆永说,随着“小青柑”茶越来越受市场青睐,他决定设计一款独特玻璃茶具专门用来煮“小青柑”。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和技术工人们试验了近百次,废掉的样品装满了整整一大筐。3个月后,终于试验成功。

    魏庆永不满足于此,又通过技术创新将玻璃壶身与木手柄完美结合起来,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去年10月,这款样品在厦门茶博会上,现场达成订单近百万件。

    多年来,他每年拿出产品销售利润的3%—5%,用于产品技术创新。目前,企业已拥有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专利9项,还有几个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中。“每个月要求我们的技术团队有两到三个新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魏庆永说。

    互联网思维注入发展源头活水

    几年前,当大部分河间人还没有“互联网+”的理念时,魏庆永就把眼光落在了互联网上。他花重金在河间市区租了3层楼,并在阿里巴巴淘宝网上注册了“永华玻璃茶具店”,将网店红红火火地开了起来。“那几年,每年网上销售额达100多万元。但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管理,网店在2014年关停了,太可惜了。”魏庆永说。

    去年底,他与北京世纪鸿鹏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孙贵海合作,将“永华玻璃茶具店”更名为“北大史”工厂店,重新在网上运营。孙贵海说,他不仅能将这个网店盘活,而且每月销售额能达到20万元。

    “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才能创新,才能管理好企业。”魏庆永说,在河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河间的玻璃制造发展迅速,公司将把握时机,做大做强此产业,设计具有河间文化特色的高精尖品牌玻璃制品。据悉,去年底,魏庆永投资10万元,引进一台13米长的自动化清洗设备,集清洗、吹风、烘干于一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节约了成本。

    沧州日报记者 申萍 通讯员 刘兰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