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窦伟山种地“求学”记
大学毕业当上销售经理,十年后辞职返乡创业,流转土地700亩,成了“土里刨金”的种粮大户。谁料,第一年赔了40多万元,第二年他将何去何从?请看——
窦伟山种地“求学”记
见到窦伟山,是在青县坤源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树行的办公室。
在白发苍苍的张树行面前,34岁、一米六几的个头,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的窦伟山,怎么看也不像农民,问这问那的,俨然就是个学生。
的确,窦伟山是来请教“种地那些事儿”的,因为他种着700亩地呢。
窦伟山,青县金牛镇罗庄子村人。2006年石家庄经济学院毕业后,学市场营销的他,进入一家公司做起医疗器械销售。小伙子人实诚,肯吃苦,说话爱笑,斯斯文文的,很好与人打交道,生意自然也错不了。十来年打拼,手里也有了些积蓄。
不能总在外奔波呀,趁着年轻回乡创业。当时,窦伟山想得简单,祖祖辈辈都会种地,咱也租上几百亩地搞规模种植,土里一定能刨出“金蛋蛋”。
前年,辞掉销售经理的工作,他和曾经的同事合伙,以7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邻村闫庄子700亩耕地,买了种子、化肥,很快就种上了小麦。去年夏收,平均亩产350公斤,收了24.5万公斤小麦,卖了53万多元。秋季,全部种上了玉米,由于先旱后涝,管理也没跟上,几乎绝收……
一年下来,没黑没白地折腾,整个人像脱了层皮似的。秋后一算账,刨去种子、化肥、租用农机具等费用,再付人家土地租金,还赔40多万元。
这,让他的心凉了半截。原来,种地不是个简单事。窦伟山十多天没睡好,一个人坐在子牙新河边,呆呆地望着那一河秋水,真想一头扎进去求个心净。可是,他不甘心。转念一想,“第一年种地没经验,交了学费,不一定是坏事”。
他噌地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奔向河对岸大兴口村。村里有位年愈六旬的大哥,叫窦青山,20年前患过脑血栓,胳膊、腿的都不灵便,可种出的庄稼长得提另的好,小麦亩产平均600公斤。“我怎么就种不好地呢?秘诀在哪?”
找到青山大哥,他要问个明白。窦青山说,种地光有力气不行,这里边学问大着呢,得用脑子才行。如果你只知道化肥、化肥、化肥,不懂得科学种田,就把地种进死胡同了。
原来,科学种田才是“金光大道”,肥、水、种、管……一样都不能疏忽。这几年,窦青山采用的是坤源公司的优质种、生态肥和管理技术。因为光用化肥就像孩子“偏食”,营养不良就长不好,而生态肥属于有机无机复混肥,能让庄稼得到均衡营养,所以才有了小麦亩产600公斤、玉米亩产750公斤的好收成。
去年秋收后的一天,窦伟山满怀希望来到坤源公司,推开了张树行办公室的门。听了窦伟山的讲述,张树行觉得,这小伙子是真想把地种好,在当下年轻人中很难得,随即决定帮他一把。
第一年种地亏本的窦伟山,从坤源赊来了优质麦种和“生态源”小麦专用肥,去年10月,播下种子,也播下了希望。
播种、施肥、浇水……每个管理关键节点,董事长张树行和总经理赵金城,都要带着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窦伟山也总是天天长在地里,像个听话的学生,按照技术要领一步步去做,不敢有半点马虎。从麦苗破土,到一天天长大,看着自家的麦子比别人的都壮,心中希望的小火苗也是越烧越旺。
还有几天就要收割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泛着金黄的麦浪。张树行和窦伟山,一老一少站在田埂上,满眼丰收景象,满心都是欢喜。
“看这麦子长势,保守地估测,平均亩产也能达到1200斤。”张树行给窦伟山算了一笔账,“你这700亩地能收84万斤麦子,按去年的最低价每斤一块一算,就是92万多元,土地流转全年租金49万元,再加上种子、肥料等所有费用,也能把成本挣上来。如果你储存一部分,等涨价再卖,多少也有盈余呢”。
窦伟山满脸笑容,一边听,一边点头。
“秋季你再种玉米,收多少都是纯赚了。” 张树行接着说,“我们继续给你搞好服务,正常年景玉米平均亩产1500斤没问题,按最低7毛钱算,700亩地收入就是73万多元,这不顶你开个小工厂吗?”
此时的窦伟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会坚持,把地种好。
沧州日报记者 赵夫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