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记者读书第二季(52)

2017-10-29 沧州日报

发现真实,发现爱

    ——我读《傲慢与偏见》

    尹 超

喜欢《傲慢与偏见》,本身就是一个“傲慢与偏见”的过程。

初次邂逅,还懵懂年少。傲慢与偏见,本身就不是什么美好的词语,当时那个版本的书里配的插图,达西先生那一袭英伦古装,直让人联想到“细脚伶仃的圆规”,一下子心生反感,翻了几页,就此打住。

这反感,一直持续到“人到中年”,终结于前年,偶然看了2005年版本的同名电影之后。舒缓的节奏,古典的音乐,醉人的风景……小清新文艺风,本就醉人,薄雾轻笼的黎明,还有款款走来的达西先生,,如此深情,我竟一“偏”二十年,暴风哭泣!

迫不及待买来书,一页一页,慢慢品读。故事的开始,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非理性的偏见,直到冰释误会,摒弃前嫌,拿掉了有色眼镜后,才发现了达西可贵的品质和优秀的人格,并心生爱慕。这个梗,看似普通,却极经典,以至于现代的小说、影视剧中,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桥段,处处可见“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擅长描写人物,几乎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温柔美丽、心地善良的吉英,机智聪明、生气勃勃、有胆识、有远见的伊丽莎白,相貌平平、性好虚荣的玛丽,愚蠢粗俗、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甚至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描写得惟妙惟肖。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描写:“威廉爵士虽说当年也曾进宫觐见过皇上,可是看到四周围这般的富贵气派,也不禁完全给吓住了,只得弯腰一躬,一声不响,坐了下来;再说他的女儿,简直吓得丧魂失魄一般,兀自坐在椅子边上,眼睛也不知往哪里看才好。伊丽莎白倒是完全安然自若,而且从容不迫地细细瞧着那三位女主人。”似乎随手一写,却生动细致,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直达人物内心世界。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了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语言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大量细腻的描绘,来展现生活中的细节,没有说教,却充满生活哲理。

它没有波澜壮阔,也谈不上深奥,历经200余年,却仍然吸引着无数读者。喜欢它,不仅因为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更因为作品中向上的朝气、细腻的描写。细读慢品,字里行间,有高贵的坚韧,也有邂逅的惊喜。渴望浪漫,喜欢幻想,在作者笔下,爱情像传统的英国绅士,有些拘谨,但高尚可爱。

我想这世界上肯定会有完美的爱情,要感谢生活赐予的机会,不强求也不懦弱,美好的感情永远值得珍惜和等待,不过,你得有双慧眼去发现。

(作者系沧州日报城市导刊部记者)

让报道更提神

    ——读《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有感

    祁 洁

平日,无论看手机、看书或看报纸,见到“心动”的词句,总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随手抄起笔便把它们记下来。日后写稿中,一旦有关联,它们便以新的身份出现。方法虽笨,还是有些“成就”感。

闲时,常重读自己写的稿件。啰嗦、干巴,似乎成了通病。

啰嗦,就要让语言变精炼。一个笨法,反复读,反复提炼,精简再精简。

干巴,就要让语言生动、形象,更提神。做到这点不简单,只有多看、多积累。仅靠以前的笨法还远远不足,所以翻了不少书目,最后相中这本散文集锦,来“大开脑界”。

书虽看了一半,还是汲取了不少精髓。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要义。对于新闻报道,同样适用。因为,轻松自然、生动活泼、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新闻报道,人见人爱。

早些年前,穆青就针对当时写得像公文、总结报告的新闻报道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以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晰明快的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使新闻生动引人,借鉴文学创作中的某些手法很有必要。新闻散文化,是让报道提神的好法。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这般模样: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温暖的摇篮里,他们安静不懂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轻快的语言,就把济南的地理位置图画般,呈现在人们眼前,一句“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话语一转,便又成了亲切的促膝交谈。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向前去。”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满怀希望的开始,朱自清结尾用一组排比句,使读者透过文字描述,将一副栩栩如生的立体春景图,呈现于读者脑海中,感情细腻、激情满怀。

新闻报道可以借鉴散文作品中以情动人、情景交融的点睛之处,可以文如诗、句如画,生动具体,抓住读者的感情。借鉴适度,可恰到好处。

但你的头脑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因为新闻有别于文学,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容不得半点儿虚构。必须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该用墨的地方要泼墨如水,不该用墨的地方要惜墨如金,有简有繁,有密有疏,有浓有淡。而且要一针见血,使读者一接触新闻的开头就觉得津津有味,弃之不舍,非读下去不可。

(作者系沧州日报渤海导刊部记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