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洪永淼等:中国经济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洪永淼, 汪寿阳, 任之光, 薛涧坡, 钟秋萍, 钟锃光
摘要:通过总结经济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梳理过去十年中国内地经济科学学科发展的成果与问题,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对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需求,提出中国经济科学长远发展的总体构想和战略目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经济科学学科“十四五”规划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文章来源:洪永淼, 汪寿阳, 任之光, 薛涧坡, 钟秋萍, 钟锃光. “十四五”经济科学发展战略研究背景与论证思路[J]. 管理科学学报,2021(02): 1-13.
0 引言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科学研究的重大命题。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命题,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对经济科学研究提出的重大需求,厦门大学牵头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2019年综合研究委托项目《经济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从2019年6月开始,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联合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优势力量,连续举办了三十余场学术研讨活动,包括专题研讨会、圆桌会议、专家访谈、闭门讨论会等,访谈了2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经济学顶级期刊主编、副主编、世界一流高校讲席教授等世界顶级学者,以及国内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管理者,收集、整理并分析了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经济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判断。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文献计量等科学方法对经济科学国际顶尖期刊、国内顶级期刊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文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描绘勾勒出中国经济科学规范化、现代化、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的态势,努力在深入把握经济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科学学科布局优化的具体政策建议,提出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经济学科优先资助领域,提出实现“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政策建议,为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经济科学学科“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
1.1 经济科学的学科界定
经济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和人类理性选择行为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与研究工具,探索社会化大生产和稀缺资源配置的最优形式,研究政府以及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科学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重点资助的四个基础学科之一,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所有经济学的主要领域以及其他交叉学科研究。
1.2 经济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创新竞争合作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世界经济科学正在发生剧烈变革,推动了研究范式革新,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40年来,经济学研究不再主要根据未经数据验证的理论模型推测经济行为和解释经济现象,而是基于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工具,从数据中寻找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经济运行规律,取得了很多重要经验发现与理论成果。根据美国经济学家Angrist等[2]的研究,发表在国际经济学顶级期刊中的实证研究论文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30%上升到今天的50%以上,经济科学各个领域在研究范式上都出现了“实证革命(empiricalrevolution)”。实证革命是一次研究范式的革新,它的主要成就是经济学的因果推断,即使用数据和计量工具识别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实或证伪重要的经济理论,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随着近年来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数据革命(data revolution)”兴起,这个研究趋势得到不断加强[3]。现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支柱。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方面,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数据总量正以空前速度爆炸式增长,数据类型极大丰富,纷繁复杂的数据实时可得,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作为主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训练分析大数据,在人脸识别、预测、医疗、自动驾驶、城市管理、互联舆情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同时,计量建模与人工智能方法形成互补关系,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应用为经济科学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实证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在研究内容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创新竞争与经济合作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与变化,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生产关系进行再造、经济结构出现重组。伴随经济利益调整与分化,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孤立主义与新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加大了全球经济与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也标志着国与国之间逐渐开始由协作互补的共赢状态转向相互制衡的竞争状态。
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科学最新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科学要努力在多领域、全方面、高层次加强国际合作,在基础科学、重大需求、交叉领域等各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以科学方法对经济、金融、经济与技术融合、公共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全球化实践。
2 中国经济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2.1 中国经济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格局
中国经济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等基金项目为中国经济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经费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自成立以来,管理科学部一直围绕支持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研究、支持国家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变革和发展[4, 5]。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学科管理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于2017年新设立经济科学学科,并调整了学科代码。自2019年开始试点,基于“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和“共性导向、交叉融通”这四大科学问题属性开展资助工作[6, 7]。
根据自然科学基金委统计数据,2017-2019年经济科学学科主要项目(包含面上、青年、地区和重点四类)历年申请总数分别为2095项、2340项、3024项,最近2年的申请数量增长近50%。尤其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地区科学基金这三项的申请量保持快速增长,其中2019年较上一年度的增长率分别达到35.46%、26.38%和14.96%。重点项目的申请量在2018年有大幅上升后保持稳定态势。与此同时,批准资助的项目数量、金额、资助金额占比、单项平均资助金额等均基本保持稳定。由于项目申请数量增长较快但批准资助数量变化不大,项目之间的竞争强度加剧,资助率小幅下降(见表1)。
*数据来源:自然科学基金委年度统计与年度报告,由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和厦大-中科院“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基础科学中心整理(下同)
注1:金额单位为万元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济科学学科设立专项项目,首次对“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科学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研究,针对我国“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科学重点资助领域和发展规划开展战略研究。
2.2 中国经济科学国内研究发表趋势
我们结合多次“十四五”战略规划研讨会、圆桌论坛上国内外一流学者的意见建议,确定了8本国内高水平CSSCI经济学期刊,5本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与20本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合称国际A类及以上经济学期刊) 作为研究对象,并以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和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简称WoS)的数据为基础,对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成就与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全面评估,得到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在国内中文期刊论文发表方面,中国经济学者通过批判性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益的理论成分和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经济问题,实现了从定性分析转向以定量分析(特别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为主的转变,研究的重点领域也出现多元化、特色化的研究态势。目前中国学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量经济建模、经济统计、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国际贸易、资本市场与金融监管、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环境与能源、政策评估等[9-11] 。
以《经济研究》在2010-2019年发表的论文题材为例⑨,与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相关的研究在发表论文数量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0年来在《经济研究》总体发文量中占比分别为13.9%和13.7%。与国外经济科学论文选题相比,《经济研究》中与宏观经济学相关论文占比与同一时期80本SSCI国际期刊中宏观经济学论文所占比重类似,但《经济研究》中与金融学相关的论文占比远高于国际期刊的水平⑩。从增速看,区域经济学相关的论文数量增长幅度最高⑪,2019年比2010年增加了6.4%;而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领域相关的研究在近年呈下降趋势。2019年,《经济研究》中论文发表量占比前5位的经济学领域分别为金融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占比分别为14.7%、11.1%、10.4%、10.2%、8.7%(见图1)。由于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属于应用微观领域的实证研究,而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也侧重实证研究,因此,《经济研究》的论文发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科学“实证革命”的发展趋势。
国内高校的CSSCI和SSCI两类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各高校的发展特色。我们以2010-2019年发表在国内8本高水平CSSCI期刊和国际A类及以上25本SSCI期刊的论文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发表过国际A类及以上SSCI论文的高校仅有32所,平均发文量为7.3篇,他们在国内高水平CSSCI期刊平均发表了134.7篇论文。而到了2015-2019年,这32所高校平均发表了19.3篇国际A类及以上SSCI论文,数量上升了164.4%,而发表的国内高水平CSSCI论文平均为124.4篇,数量仅下降了7.6%⑫。同时,在国际A类及以上SSCI期刊发表过论文的高校增加到70所,平均发文量为10.3篇。为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可比性,我们计算每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对于国内平均发表水平的偏离程度⑬,以此为指标衡量该校经济学学科在CSSCI期刊论文和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能力(见图2)。我们可以看到,在2010-2014年国内大多数高校经济学的研究能力还不强,仅有少数高校的研究实力能够做到CSSCI和SSCI并重(仅有3所高校的两类研究指数均高于0.5,有7所高校均大于0)。但到了2015-2019年,已有更多的高校进入到了高水平研究的阵营(两类研究指数均高于0.5的高校达到9所,大于0的高校为12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国内经济学高水平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支持力量。以2010-2019年中国经济学者发表的高水平CSSCI期刊论文为例,在所有披露基金信息的论文中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数占比,从2010-2014年的41.88%上升到2015-2019年的57.50%,10年平均为49.54%。位居第2、3位的分别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在2010-2014年获得这两类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数占比分别为37.37%和35.93%,2015-2019年分别为43.04%和26.15%,10年平均分别为40.15%和31.13%(见表2)。
在《经济研究》发表的论文中,标注获得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占比更高。在2010-2019年《经济研究》发表的论文中,标注基金资助信息的论文有1313篇,占总体发文量的80.9%,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占58.95%,而近五年来,这一比重达到了64.90%,远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见表3)。
2.3 中国经济科学的国际地位
中国经济科学的国际论文发表量增长迅速,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比2010-2019年前后两个5年期,中国内地经济学科2010-2014年在SSCI期刊共发表论文6677篇,在世界排名第10;其中国际A类及以上期刊论文212篇,世界排名第11。2015-2019年中国内地经济学者SSCI论文发表数量为14776篇,世界排名跃升至第4;其中国际A类及以上经济学期刊论文564篇,世界排名跃升到第6名。前后5年对比,中国内地经济学者的SSCI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121.3%,国际A类及以上经济学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166.0%(图3和图4)。
中国经济科学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国际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以经济学与商学ESI高被引论文(遴选阈值为前1%)为计量标准,2010-2014年,中国内地经济学者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有90篇,位于世界第6位;而5年后,2015-2019年间中国内地经济学者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数增加到242篇,仅次于美国、英国,位居世界第3,当然,与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对比2010-2019年前后2个5年,中国内地经济学ESI高被引论文的世界份额由6.36%增长至15.34%,是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中增长最快的(见表4)。在2016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经济学与商学率先进入了ESI前1%的行列,之后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西安交通大学(2017)、上海交通大学(2018)、中国人民大学(2018)、复旦大学(2019)、上海财经大学(2019)、浙江大学(2019)、厦门大学(2019)、中山大学(2020)、中央财经大学(2020)等10所高校也陆续进入经济学与商学ESI前1%。
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资助绩效显著,在推动中国内地经济科学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据统计,在经济学SSCI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部分论文公开了获得科研项目资助支持的来源⑮。在公布此类信息的论文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内地经济学者的SSCI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57篇跃升至2019年的2115篇,占论文总量的比例从51.9%上升至83.9%(图5)。这表明中国内地经济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显示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科在选择优秀研究课题、资助优秀研究人员与学术团队方面拥有高效、有力、合理的管理服务机制,已成为我国经济科学领域最重要最有效的资助来源。
2.4 中国经济科学学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经济科学在不断取得突破和成绩的同时,在研究领域、学科影响、研究体制、合作关系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显现。
10年来,中国内地经济学者在世界5大顶级经济学期刊共发表论文45篇,包括AER 19篇,ECTA 9篇,JPE 7篇,QJE 4篇,RES 6篇。在其他国际A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731篇,JoE 172篇,JFE 65篇,JFQA 52篇,JIE 48篇,JET 44篇,JEEM 43篇,RFS 43篇,JDE 40篇,IER 37篇,JPubE 31篇,EJ 26篇,AJAE 26篇,REStat 20篇,JME 20篇,JUE 15篇,JF 14篇,RAND 14篇,JLaborE 10篇,JLE 9篇,JEEA 2篇。中国学者在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优势明显,在经济学理论、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领域则不具备显著优势。
中国内地学者在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中发表论文数目增速很快,但聚焦中国问题并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较少。在2010-2014年,以中国内地机构为署名单位,发表在世界5大顶级经济学期刊的论文共有12篇,其中有关中国问题的论文有3篇,占比为25%,其中AER 1篇,JPE 1篇,QJE 1篇;在2015-2019年,中国内地学者发表在世界5大顶级经济学期刊发表33篇论文,其中与中国问题相关的论文仅10篇,占比为30.3%,其中AER 4篇,JPE 3篇,QJE 2篇,RES 1篇。这些数字比2010-2014年有显著上升,但数量依然很少。此外,论文的研究合作模式也相对单一,以内地-海外机构合作为主。在2010-2019年间由内地学者独立发表或者内地机构之间合作发表在世界5大顶级经济学期刊上的中国问题相关论文数量为零。鲜有中国原创性经济理论为国际经济学界所熟悉并接受,鲜有在国际经济学界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中国本土经济学家。此外,中国每年向欧美高校输送了大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鲜有中国大学自己培养的经济学博士能够到世界知名大学任教或者国际机构任职。同时,中国经济科学的教学体系虽然不断推进国际化试点,但未形成规范、系统、可推广的国际化教学体系。在学科评估和职称评审中,还存在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单一、僵化、落后评价体系。
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经济科学学科在个别项目与领域方面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以2010-2019年间立项的205项经济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⑯为例,我们从WoS和CNKI数据库的基金资助信息中抽取项目资助号进行分析,统计标注基金支持的国际A类及以上SSCI论文仅有7篇,国内高水平CSSCI论文22篇。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该项目本身希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初衷。在同一时期,经济科学学科共设立17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6个重点项目,截止2019年12月,标注经济科学学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发表在国际A类及以上SSCI论文共9篇,国内高水平CSSCI论文24篇;标注经济科学学科重点项目支持、发表在国际A类及以上SSCI论文共15篇,国内高水平CSSCI论文136篇,总体资助绩效在国际发表、传播中国声音方面还需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与国际学术机构之间形成了较为紧密、活跃的合作交流关系,但这种合作主要集中在国内少数经济学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和少数优势研究领域。在国际论文发表方面,形成了以香港四所高校(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内地七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为重要节点的研究网络。内地高校和学术机构与美国学术机构的合作较多,但中国内地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3 经济科学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
与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20年3月3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方案工作》,强调提高研究质量,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自然科学基金委鼓励研究人员围绕基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以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前沿、需求、交叉”四类科学问题属性为导向,基于大量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经过众多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牵头的课题组完成了《经济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十四五”规划期间,经济科学要重点推进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国家重大需求、交叉学科等重点领域的原创性、前沿性、交叉性等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全球化实践的重大需求,提升中国经济科学的研究水平,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报告提出并论证了“十四五”规划期间在计量经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经济等主要经济科学领域需重点资助的项目内容,建议自然科学基金委要继续努力推动经济科学与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工程科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历史、语言等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为落实自然科学基金委“优化学科布局”的改革任务,适应经济科学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报告提出并论证了经济科学学科申请代码的调整方案,明确新申请代码下的资助范围和内容,为经济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好顶层设计[12]。
报告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抓住时代机遇,顺应国际潮流,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实现以下六项战略目标:
(1)扶植优势强势。继续保持在若干国际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在优势学科领域培养出一批一流国际学术团队和学术领军人才。中国经济学者在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等领域等已经出现了一批世界一流经济学家,不仅在世界顶级经济学专业期刊有持续发表,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教育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科学规范化与国际化进程。我们要保持这种学科发展的良性态势,优先加大对这些中国优势学科的科研基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相关领域经济学研究,在优势学科产生原创性、突破性、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推动这些优势学科领域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2)补齐弱项短板。孕育根植于中国改革实践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介绍中国经验、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衍生出大量新问题、新挑战、新实践,需要从学理上进行阐释、论证、总结和推广。中国经验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知识宝库的重大贡献,需要明确基本概念、刻画典型事实、解析核心问题、论证重大定理。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实践和经济学教育积累,完全可以实现从中国特色经济问题向一般经济学问题的转变,将中国经济问题上升为一般经济规律,从而为世界经济科学贡献中国智慧,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目前,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文章还不多,这与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与影响极不相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需要优先、重点资助有潜力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研究项目与研究团队,在国际最高学术平台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要强化重点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中国宏观和微观经济数据库建设、中国经济改革文献与研究成果;非线性分析方法、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方法等基础研究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
(3)服务重大需求。面向国家经济治理与经济建设重大需求,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建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在产业升级、基础教育、公共医疗、金融安全、对外贸易、人口结构、地方债务、地缘关系等方面面临巨大冲击和挑战。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设计、重要经济决策出台、重大经济政策论证,要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基础性研究。
(4)引领时代潮流。充分认识数字经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经济各方面正在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影响,包括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经济运行模式的深刻影响,前瞻性研究这些新变化。同时,密切跟踪与关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经济研究方法乃至研究范式的影响,鼓励研究方法创新,鼓励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的合作。探索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研究的可能性,实现学科交融、解决共性难题、扩展知识体系。利用已有的学科资源搭建新的研究平台,建立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培养机制,包括组织暑期学校、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等模式,促进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在内的不同学科一流学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从研究经费支持、评价机制设计等方面创造适当的学术环境,鼓励学者从事交叉性研究,攻克学术难题。
(5)拓展国际合作。鉴于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主要是中国内地与海外合作研究模式,而且这一模式在短期甚至中期(一个“五年规划”)预计不会有太大改变,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向纵深发展,鼓励与海外学术机构之间的强强合作,促进学科之间、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完善国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类似美国NBER的组织,鼓励国内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促进政策制定者、产业界、学术界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中国和世界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学术平台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经济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6)强化科学评价。建议一套经济科学研究综合评价体系,破除唯SSCI/CSSCI和SCI/CSCI论文数量论,提倡以研究质量为导向,坚持规范化研究,从期刊质量、论文引用率、同行评议、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等多维度综合评价学术研究的科学价值、重要性、研究质量、学术影响。鼓励中国学者以中国经济问题为重点,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通过在高水平S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来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给予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一定的自主权,按照自身特色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分类分级方法评价学术研究质量;探索建立适用于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不以论文发表为导向的经济智库研究的评价体系,提升经济智库研究水平与科学性,促进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之间的平衡发展和良性互动。
参 考 文 献:
[1] Robbins L.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M]. London: MacMillan, 1932.
[2] Angrist J, Azoulay P, Ellison G, Hill R, Lu S. Economic research evolves: Fields and styl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7, 107(5): 293-297.
[3] 陈国进, 方颖, 傅十和, 洪永淼, 廖谋华, 周颖刚. 中国经济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工作论文, 厦门, 2020.
[4] 刘作仪, 李一军, 李若筠, 徐贤浩,许传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1, 25(01): 57-62.
[5] 李若筠, 李江涛, 高自友, 杨列勋. 2018年度管理科学部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综述[J]. 中国科学基金. 2019, 33(01): 19-25.
[6] 李静海. 全面深化科学基金改革更好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引领作用[J]. 中国科学基金. 2019, 33(03): 209-214.
[7] 任之光, 陈中飞. 经济科学学科(2017—2019年)基金项目申请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科学基金. 2019, 33(06): 613-622.
[8] 李若筠, 熊熊, 张维, 李一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及总体思路[J]. 中国科学基金. 2016, 30(03): 203-207.
[9] 林毅夫.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J]. 经济研究. 2001(04): 74-81.
[10] 林毅夫, 胡书东. 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J]. 经济学(季刊). 2001(01): 3-18.
[11] 陈海强, 洪永淼, 任之光, 王艺明, 张兴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工作论文, 厦门, 2020.
[12] 任之光, 洪永淼, 汪寿阳, 薛涧坡. 新时代经济科学的学科布局与顶层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济科学学科申请代码调整的逻辑和内容.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工作论文, 厦门, 2020.
来源: 环境与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