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大学牵头,月球上长出人类第一片绿叶!

重庆发布 2019-04-07


2019年1月11日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传来捷报

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

顺利完成互拍成像

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

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勘察

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

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国探月的第一行足迹

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你知道吗?

实现人类第一次的不仅仅是这些!

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在月球上试验成功

月球上长出了第一片绿叶!


今(15)日上午

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邀请重庆大学

公布了月球上第一片绿叶的试验照片

并就试验进行了完整说明



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1月12日20点,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传回最后一张试验照片,显示载荷内生长出的植物嫩芽长势良好


这是在经历月球高真空、宽温差、强辐射等严峻环境考验后,人类在月球上种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试验载荷完全符合生物生长发育要求


据了解,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它们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


地面组装合盖过程中,所有生物装载操作均在严格无菌环境的超净工作台中进行,确保全过程无生物污染。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是一个高度密封的抗压容器,它经历了这些过程:

1

2018年12月8日2:23,“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26,“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经历发射和着落等阶段严酷的力学考验;

21月3日23:18,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第一天,加电开机并启动主相机拍照;31月3日23:48,在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放水指令后,植物种子和果蝇虫卵结束发射场等待发射两个月以及太空飞行近一个月的休眠状态,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41月5日20:00,地面接收数据显示载荷内种子已经发育为胚根。51月12日20:03:34,地面发送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断电指令,载荷正常关机。


从开机至断电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

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

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

下传照片170多幅

与整器保持良好的持续通信状态

并实时传回温度、电压、气压

等各项遥测数据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教授介绍:


通过照片数据和遥测数据分析,设备内部水已完全浸润土壤,温度、压力等完全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达到设计指标,部分指标超过预期。


2019年1月7日上午10点左右:


在轨数据


地面1:1对照数据


地面开放条件对照数据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长试验,以前科学家在空间站以及其他航天器上开展过多次生物试验,但月球上还从未有过。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初步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试验,在荒芜的月球上培育出第一株植物嫩芽,并随时间的推移,成功实现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对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具有重大意义。”谢更新说。


重庆大学同步开展地、月对比实验


为进一步凸显本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科研和科普价值,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组同时在重庆大学开展了地、月对比实验,同一个生态系统(密闭空间)在地球、月球不同条件下以及在地面自然条件下(开放空间)的生长发育情况对比。


据生物科普试验载荷负责生物模块的团队成员介绍,对照试验分为封闭环境1:1对照和开放环境下的对照试验。


1月3日晚23:50分,地面试验载荷与月表载荷同步注水,对照试验正式开始。


整个地面对照试验全程以在轨工作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传回的温度作为参考,地面对照通过控温,与在轨工作温度保持一致。


截至1月12日

地面对照实验罐体内已陆续发现

棉花、油菜种子萌发

且长势良好

可观察到嫩绿的子叶

开放环境下

可见油菜、棉花和马铃薯种子萌芽

幼苗呈茂盛生长趋势


据介绍,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月面注水进行发芽和生长实验以后,经过9天时间进入月夜期。


目前,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六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
待下一个月昼期温度上升后,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六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



新闻多一些


为什么是重庆大学?

2015年国家国防科工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五部委联合举办了“激发探索热情,鼓励大众创新”为主题的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


由教育部深空探测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设计的“月面微型生态圈科普载荷”,在全国各地参赛的257个作品中,经过初选、院士专家组初评、公众网络投票、公示、院士专家组终评等层层筛选,凭借其“创新性突出”“科普效果好”的特点,成为备选方案之一。


后经探月工程“两总”系统研究确定为嫦娥四号搭载载荷,并命名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


这6种生物凭啥上月球?

本次搭载的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


 1  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

 2  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极端条件限制,因此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

 3  基于未来进一步开展太空生物学研究的长远考量,而这也是为以后人类进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 粮、棉、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 马铃薯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

● 油菜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太空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油料保障;

● 拟南芥、果蝇、酵母,因其作为全球科学家研究生物的模式物种,生长周期短,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完整的生命过程而得以入选,便于研究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规律。


小小的罐体,为何会蕴含生命的能量?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内部除了6种生物,还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气、热控和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总重量为2.608公斤,生物生长空间为1升左右。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将展示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等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态。


● 微型生态系统中植物负责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

● 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 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废弃物而生长,酵母又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


月球上长出人类第一片绿叶,网友们沸腾了……

@隔壁的四正君:

可不可以种点豌豆尖,以后就可以在月球涮火锅吃了。


@韶坤坤坤坤坤:

会培养出来什么新的好吃的吗?就像土豆那样怎么做也不会讨厌的蔬菜。


@小二来个id

好奇它的内部构造,感觉一个扰动就会失去平衡,数学模型是怎么建的?


@vivi liu

老师老师,马铃薯和油菜长大了会带回地球吗?我身先士卒想尝一口为全人类做贡献。PS:我真的不是广东人。


大家都在看


复兴号动车开跑,重庆—兰州仅7.5小时!西北行旅游攻略来了


1.26—2.25,重庆中小学寒假来了!禁止开展招生登记报名考试等工作


重庆1月新开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有望超330亿元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黄军 姚於 赵深艳(通讯员)

摄影:邹乐

试验图:重庆大学提供

编辑:王斌(见习)  刘嘉莹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