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与城|看了“国强”的生活,我们会心一笑,然后眼圈红了

重庆发布 2020-02-16



10月1日,年度大型原创特展“国强”的生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生活变迁物证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展览以与新中国同岁的重庆崽儿“国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3000余件实物,复原出16个生活场景,反映70年来重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成就。


展览有哪些展品亮相?复原的生活场景中暗藏着什么动人细节?诸多观众产生了怎样的共鸣?重庆发布《山与城》第49期,带你走进这场生动的展览,听策展人艾智科博士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用搪瓷水杯装饰的墙面


500张老照片展现时代记忆

见证重庆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走进本次展览序厅,很容易被满墙的老照片吸引。这些老照片,是三峡博物馆通过各种渠道和“70年岁月光影”网络活动征集而来,其中不乏老艺术家、知名学者、知名演员的“逝水年华”。


“1985年,在武汉大学工作的我被借到厦门大学讲审美心理学,课余逛街时买下了人生第一条牛仔裤……西装与牛仔混搭更是新潮,因此兴高采烈地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前拍下了这张照片。现在想来,那真是一个生机勃勃青春靓丽的时代……”

——知名学者 易中天


早年易中天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复拍《除妖乌鸡国》一集中,武打场景是我和李连杰的师哥董洪林一起设计的……我和他拿起兵刃,一来二去地比画起来,顺带着把分镜头脚本也写好了……任凤坡导演看着我俩把武打设计演了一遍,说道:‘你是不是想把我们的工作也包了啊?’我赶忙说:‘哪敢啊?我就是给您添道菜,不爱吃您就扒拉开。’大家哈哈大笑…… ”

——《西游记》猪八戒扮演者 马德华

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曾经的穿着,婆婆爷爷外公外婆当年的模样,也能记起曾经玩过的玩具、吃过的零食。这都是我们共同的时代记忆。”展览策展人、三峡博物馆研究院艾智科说。


展场内,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重庆解放时山城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解放前夕,重庆育才学校以及红岩小学的师生们商量着自己做一面国旗,育才学校的老师梁承栋拿出了自家的红色被面,大家一起按照当时《群众》杂志上红旗的比例,连夜赶制出这面五星红旗,随后它被挂在了当时的“抗战记功碑”(现在的解放碑)上。12月1日,当山城人民涌上街头欢庆时,这面旗帜已在解放碑上迎风飘扬。” 


1949年重庆解放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艾智科介绍,本次展览中,市民还能见到各式纪念西南解放胜利纪念章、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人民政府印、修筑成渝铁路时使用的钢轨等珍贵展品。


老物件复原老场景

坝坝电影、高考教室、供销社


20世纪50年代家庭客厅;60年代的坝坝电影;70年代的供销社、婚房,还有1977年的高考教室……


“1988年,我搬到了单位的集资房,这是我的新家,与现在相比房子并不大,但至少睡得宽敞了。同时家里还添置了“新三件”: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生活逐渐变得殷实起来……”


本次展览的主线人物,是一位与新中国同岁的重庆崽儿——“国强”,通过“国强”的生活变化,结合展出实物3000余件和通过实物复原的场景16个,再现了山城普通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抹不去的往事,以及重庆城市发展70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现场展出的老自行车和老缝纫机


“我们那个时候,穿的大都是蓝、黑、灰老三色的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老三套’衣服,1983年拍结婚照时,我第一次穿了西装,觉得自己帅呆了。” 63岁的老人尹建民看着展览中的老服装非常感叹,“那是个生活不断变化的年代,有一件‘的确良’都觉得很‘洋盘’。


现场复原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场景,也吸引了诸多市民围观——“家”里的电视正在播放那个年代流行的电视剧,有《上海滩》、有《射雕英雄传》、有《西游记》,还有重庆人喜欢的《傻儿师长》。


展馆现场一角装饰成八九十年代家庭的感觉


“爸爸当时经常带我去文化宫看露天电影,记得有一次播放的电影是《地雷战》,汉奸的自行车轮子都被炸飞了,全场那个笑声响彻云霄。”观展市民李新看展后有些眼红,“爸爸总是给我买瓶天府可乐,我们就可以在那里坐一晚上,电影结束后再踏着月色回家。“去年爸爸生病走了,现在看到这个露天电影场景,那段时光似乎又回来了,有点想爸爸了。”


BP机、磁带、CD碟……

还记得你当年的传呼号码吗?


20世纪80-90年代的“音像店”被复制在展览中,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张国荣、蔡琴、齐秦等歌手的老磁带。“当时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音像店,很大一个音响是店门口的标配。” 观众梁安手指一张小虎队《星光依旧灿烂》的磁带封面显得很兴奋,“以前放学路过都喜欢进店逛一圈,没那么多零花钱买,逗留就只是为了听下歌。” 


“还记得你当年的传呼号码吗?”展出的转盘电话、“大哥大”手机、BP机等老式通讯工具,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一波超强“回忆杀”。“1998年我考上大学,我老汉送我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一个BP机,挂到腰上,感觉自己走路都挺拔一些了。”观众马国春笑着告诉同伴,“我还记得我当时的号码是95812开头的。”


现场展出的磁带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


 “策展初期,博物馆曾面向社会进行了展品征集并得到积极响应,本次展览很大一部分展品都来源于社会捐赠,包括常见的商标、票证、‘三转一响’、奖状、荣誉证书、搪瓷杯、服装、通讯设备等。”艾智科表示,正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参与,才有了这震撼的密集陈列。


“征集展品和布展阶段,很多工作人员都在感慨,说在这个展览中看到自己的过去。这也是我们以此作为主要展线的目的——这个‘国强’其实就是我们每个观展者自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表示,希望这些带着温度、记忆的展品不仅能与中老年人产生共鸣,也能被更多年轻人看到,并通过老物件了解曾经的生活和往昔岁月的苦乐甘甜,继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展览名称:“国强”的生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生活变迁物证展

展览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临展厅A

展出时间:2019年10月1日—12月30日


大家都在看


昨夜,火树银花!中国,尽情绽放!


“魅力重庆”彩车亮相天安门!为你揭秘背后故事


70年生活变迁,你认识重庆这些老物件吗?快来挑战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摄影:唐浩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