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发布会丨70年,新昌都!

重庆发布 2020-08-31


1950年10月19日,昌都宣告解放,由此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1995年,重庆市按照党中央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始支援昌都。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70年来,昌都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谱写繁荣进步新篇章。


6月17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昌都解放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昌都解放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相关情况。


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赵   明 昌都市政府副市长、新闻发言人

胡剑弦 中共昌都市委副秘书长、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成员


2012年以来昌都地方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4.4%


俯瞰昌都市


赵明介绍,昌都解放70年来,经历了恢复生产建设(1950—1959年)、民主改革(1959—1965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66—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9年至今)四个重要时期。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昌都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彻底告别了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的跨越转变,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


2012年以来,昌都市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4%;


●2019年,昌都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20.96亿元,是1958年0.41亿元的539倍,年均增长8.1%(可比价);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03亿元,是1958年264.9万元的680倍,年均增长13.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85亿元,是1978年0.05亿元的1237倍,年均增长12.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5元,是1959年的525倍,年均增长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50元,是2005年7500元的4.3倍,年均增长11.1%。


昌都市美景


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赵明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昌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和第三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了经济发展质与量同步的提升。


●2019年,昌都市农牧业总产值达到48.02亿元,是1958年0.32亿元的150倍;


●各类牲畜存栏220.91万头(只、匹),是1959年160.39万头(只、匹)的1.38倍;


●粮食总产量达到19万吨,是1958年3.63万吨的5.24倍;


●肉类产量达到7.61万吨,是1979年7895.3吨的9.64倍;


●奶产量达到9.1万吨,是1974年7259吨的12.5倍。


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推动昌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2019年,昌都市工业总产值达32.4亿元,是1965年91.14万元的3555倍;第三产业总产值达100.39亿元,是1990年10848万元的92.5倍。


昌都公路通车总里程

达1.789万公里


赵明介绍有关情况


赵明介绍,7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持续加大昌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截至2019年底,昌都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89万公里,县(区)通畅率达到100%,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3%,行政村(居)通达率达到100%,彻底改变了昔日出行全靠人背马驮、走骡马驿道的落后状况。


1995年建成昌都邦达机场并先后开通了昌都至拉萨、成都、重庆、西安等四条直达航线,每周航班达到80余架次,架起了连接祖国内地的空中走廊,让山高谷深的昌都与祖国紧紧相连。


川藏联网工程、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成并投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8万千瓦,927个村61.3万人实现主电网覆盖,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到78%。


水利设施日趋完善,新增(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达到40.53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系数由1999年的0.23提高到2019年的0.439,61.83万农牧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乡(镇)通电话率、通光缆率均达到100%,行政村通信覆盖率、光纤通达覆盖率分别达到99.47%、96.84%。


城镇化率达到29.2%

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70年来,昌都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明说,在城市建设方面,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在主城区建成解放广场、明珠公园、茶马桥等一大批重大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先后改造、新建旧城区及新区道路33条,新改建城市给排水管网112.5公里,新改建市政桥梁6座、人行过街天桥3座,建成特色小城镇6个等。截至2019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9.2%,主城区户籍人口达到7.69万人,面积达8.9平方公里、较2012年提高约1.2倍。


昌都市夜景


“七城同创”深入推进。坚持规划引领、高位推动,精准、有序、有效推进“七城同创”工作。截至2019年底,各专项创建指标完成762项、完成率达到85.43%,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第二次实地测评。


在生态环境方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主要江河干流、流经主要城镇河流和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及以上标准,昌都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得到全面保护。


在脱贫攻坚方面,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减贫3.84万户19.46万人,1127个贫困村退出,11县(区)实现脱贫摘帽,有史以来第一次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经过70年的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69所,在校学生达14.7万人。


昌都市夜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950年,昌都没有一所医院,现代医疗人才资源匮乏、仅有零星藏医,劳动人民生病只能小病拖、大病扛。如今的昌都建立了藏中西医结合、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截至2019年底,昌都医疗卫生机构达369个,拥有床位2765张,卫生技术人员3642人,相关指标与70年前相比均大幅提升。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有序有力,通过深入落实国家就医就业保障政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19年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47.6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9.1万人,转移富余劳动力12.27万人,开发就业岗位8300个,新增城镇就业5153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0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藏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工作,多次拨付专款维修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昌都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截至2019年,昌都已建成市图书馆及11县(区)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1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

新闻多一点》》》

25年来,重庆累计援助昌都

资金项目物资25.98亿元


中新社记者提问


中新社:70年来,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能否介绍下昌都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赵明:今天的昌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归纳一下取得了六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①公共服务均等取得历史性成就。解放前的昌都,可以说是百业待兴,一穷二白。解放后,党领导昌都人民进行建设,开创了西藏现代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先河,可以说在昌都有了在西藏的许多第一,比如高原上第一个气象站、创办了第一所小学、成立了第一所邮政局等,取得了多项西藏第一的建设成就。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有序有力。
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7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持续加大昌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昌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能源保障体系、现代水利管理服务体系、现代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89万公里,1995年建成昌都邦达机场并先后开通了昌都至拉萨、成都、重庆、西安等四条直达航线。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实施了“光网城市”和“移动广覆盖”工程,推进了“三网”融合,开通运营4G网络,乡(镇)通光缆率、行政村通电话率均达到100%,实现了市、县(区)城区宽带网络、乡(镇)邮政服务网点全覆盖,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交往交流方式。
③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昌都变成了一个干净、舒适、便捷,功能齐全和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场所。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昌都新区已于2013年4月获批成为市级昌都经开区,2018年3月获批成为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注重城乡融合,现在我们的芒康曲孜卡、察雅吉塘、江达岗托、八宿然乌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芒康和察雅都是重庆市对口支援的县,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④产业培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昌都大力实施“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建设,持续抓好青稞增产、牦牛育肥、饲草料种植,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牧)户”“基地+专合组织+市场”等发展模式,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330家;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昌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水电资源作为新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进国家“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绿色矿业和环保工业发展加快,玉龙铜矿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域旅游正在加快形成,全力推动昌都茶马城、八宿然乌湖、芒康古盐田、江达岗托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国道214、317、318旅游全域化、智慧化和服务标准化、精品化。
⑤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史以来第一次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⑥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青藏高原古文明的中心之一,也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举世盛名的茶马古道、三江流域地域文化。已建成市图书馆及11县(区)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1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


人民网记者提问


人民网:请问重庆什么时候开始援助昌都?这些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特别是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已近一年,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赵明: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交办给重庆的重大政治任务。重庆市自1995年起对口援助昌都市及其所辖芒康、类乌齐两县,2016年起增加援助察雅县。


25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援藏工作作为一项特殊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政治责任,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各援助区县和单位倾情援助、鼎力支持,累计援助昌都资金项目物资25.98亿元,其中:计划内资金10.45亿元,计划外资金15.53亿元;实施各类援藏项目440余个;共选派九批援藏干部719人、专业技术人才近800余人;开展各类干部人才培训3.1万人次,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干部培养、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对口援藏工作也实现了由最初的干部援藏、资金援藏逐步向产业援藏、教育援藏、医疗援藏、就业援藏、科技援藏、智力援藏等多位一体转变;由单一党政交流向文化、旅游、经贸、青少年、社会民间多层次、宽领域交流交往交融转变;由“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


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共98名党政干部人才,于2019年7月16日集中进藏以来,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拓宽思路、突出重点,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对口援藏工作”的要求,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聚焦短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接续推进援藏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近一年来,争取到位计划外资金物资项目8200余万元;实施各类援藏项目折合资金1.72亿元。


产业援藏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实施扶贫项目13个,策划计划内外扶贫项目五大类57个。帮助受援地培育发展牦牛、藏香猪、葡萄、芫根、川贝母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在渝设立昌都产品专柜26个,打通藏香猪重庆销售渠道;帮助类乌齐县巩固脱贫成果,察雅、芒康县2019年底实现脱贫摘帽;启动芒康千年古盐田5A级景区、江达岗托红色景区和类乌齐县康巴花都4A级景区创建;启动昌都重庆生态环保产业园建设,帮助招引企业68家,到位资金6.73亿元,实现税收2.37亿元;协调实现昌电入渝6.8亿度。


● 医疗援藏助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挥医疗“组团”优势,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巩固“三甲”成果,援助价值4000余万元医疗设施设备,开展临床医疗新技术应用81项,其中多项填补藏东医疗史空白;帮助昌都市中心血站成功实现自采血和批量制备成分血;帮助察雅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乙等医院。扎实开展师带徒工作、医疗救助惠民行动;全力参与昌都市疫情防控战,筹集抗疫医疗物资和资金累计1000余万元。


● 以教育援藏助力教育质量提升。启动昌都一高、类乌齐中学解决冬季供水供暖项目;教育“组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示范引领、教学改革、教研探讨、结对帮扶,加大与内地学校交流交往力度,帮助昌都一高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援藏教师任教年级期末考试语、数、外等学科平均分提升10—20分。


● 以就业援藏助力民生之本。举办昌都人才专场招聘会4次,提供公务员岗位15个、事业岗位30个、企业就业岗位2200多个;在渝设立大学生就业联络站,帮助22名西藏籍大学生实现区外就业;开展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9场次、409人次。


● 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民族团结。渝昌两地党政交流互访保持频密;人才交流培训领域不断拓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各类人才培训1万余人次;青少年交往交流逐步深化,协调重庆西藏中学昌都班学生新增120人;文旅交流形式内容不断深化;经贸交往加快融通,渝昌青年企业家开展考察交流3批68人次;采取“区包乡(镇)、镇(街)包村”结对帮扶模式,协调重庆六区与受援三县39个乡镇开展结对帮扶,累计争取各行业系统计划外援藏资金项目8000余万元;组织发动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社会人士捐款捐物累计7000余万元;援藏干部人才“一对一”结对帮扶藏族困难群众150户。


重庆电视台记者提问


重庆电视台: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距离现在只有140多天的时间了。目前,昌都市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成就?


赵明: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昌都市举全市之力来完成这项伟业,我们现在累计减贫3.84万户19.46万人,贫困村退出1127个,2019年底如期实现了11县(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我们坚持靶心不变,强力推进。


脱贫质量稳固提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不断加大投入,提升保障水平。特别在产业扶贫、农村饮水安全、公路、能源等方面继续提高脱贫的质量,并且对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1.14万户房屋都予以了改造,让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保障。


群众收入持续增长。今年我们始终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产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切实抓好产业项目的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昌都市到目前都是零风险的地市,我们继续实施好产业项目,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8万人增收。同时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利益的连接机制,深入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积极与援昌省市、企业建立消费扶贫的协作机制,这次我们到重庆来也专门就消费扶贫的工作在进行对接,能够更多地销售一些来自昌都的生态高原的食品。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水电路迅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


群众思想根本转变。正确处理好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关系,2020年启动了第二轮“志智双扶”工作,实施“五个覆盖”工程,广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我们在进一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过好今生幸福生活。通过开展“志智双扶”“四讲四爱”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上游新闻记者提问


上游新闻: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目前筹备工作进展如何?


胡剑弦回答记者提问


胡剑弦:此次活动,主题是“砥砺70年,奋进新时代”,我们将按照预热、升温、高潮,分三个阶段有序开展系列庆祝活动。


● 预热阶段:从3月初至7月底,主要是宣传造势,开展主题歌曲、徽标征集创作评选、新闻宣传采访、献礼书籍、光盘编辑出版、首届全区弦子舞展演等活动。


● 升温阶段:从8月初至9月底,巡回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举办诗歌咏诵、民族服饰服装秀、“老西藏精神”与“两路精神”论坛、第三届“康巴杯”篮球赛、书美影展、昌都解放70周年成就展、特色产品展等文体商贸活动;各县(区)呼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 高潮阶段:在10月上旬,集中开展举办庆祝大会、成就展、革命先烈凭吊活动、系列文化文艺活动、慰问等,掀起庆祝活动高潮。


同时,我们还策划开展昌都特色产品展、展销会、经济发展论坛、旅游推介会、招商引资洽谈会等经贸活动。目前已梳理储备了招商引资项目70个。


今日重庆记者提问


今日重庆:请问昌都有没有一些旅游资源可以向重庆市民推介的?


赵明:昌都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在青藏高原挖掘的卡若遗址,就是证明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同时也和黄河、长江文化都有一致的地方,其中出土的双体陶罐,现在是我们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昌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卡若遗址距离昌都只有8公里;还有茶马古道,古时候千年的茶马古道传递了历史和文化的交融,在高原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通过茶叶的交易和往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昌都市


从现在来讲,结合到昌都的交通,有几条线,一个是大家熟知的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我们的千年古盐田目前还保留着最传统的晒盐技艺。另一个澜沧江,产盐的地方有300亩,江的一面产红盐,另一面产白盐,红盐是可以用来增加牦牛的体质,白盐的话可以做化妆品、护肤品,包括传统的制作加加面是必备的。


昌都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从重庆市对口援助的三个县来讲,芒康有千年盐田,察雅有摩崖石刻,内乌齐有康巴花都、有查杰玛大殿。同时昌都是澜沧江的源头,昂曲河、扎曲河汇合在一起之后就成为了澜沧江,最后澜沧江从云南流出到东南亚就是湄公河。


来古冰川


昌都还有千年冰川,来古冰川是世界上三大海岸线之一,目前正在申报4A景区。昌都还有红色文化,如江达的港坡民俗村,是我们最早解放的地方,卡若遗址、茶马文化、康巴文化、三江精品旅游区,还有红色文化构成了昌都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外昌都还有茶马城、强巴林寺等景点。 





防控小贴士


在重庆:

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师生可不佩戴口罩。
规模不超过50人的会议可不佩戴口罩。
居家、户外以及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环境下可不佩戴口罩。



大家都在看



顺利得出乎意料,这就是两江


6月16日0—24时重庆疫情通报:0+3+12+214


两江新区给您投简历,offer给不给,您来定!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刘敏

图片:邹乐 龚皓月(见习) 昌都市委宣传部 昌都发布

编辑:杨夕文 王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