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垃圾分类有什么作用?怎样减少碳足迹?

重庆发布 2022-04-28


垃圾分类有什么作用?

怎样减少碳足迹?

……


11月2日

“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

环保专场走进重庆大学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

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5位发言人

就同学们关心的环保热点话题

进行了解答

一起来看

↓↓↓


“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动走进重庆大学


近年来

长江重庆段的水质有什么变化?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干部高军:


近年来,长江干流总体水质均为优,涉及到各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的水平。2021年重庆段的15个长江断面均质达到了Ⅱ类。


全市共设河长1.7万余名,其中21位市级河长。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60余万次,协调解决6万余个问题,目前全市5300余条河流和3000余座水库,都实现了“一河一长”“一库一长”的全覆盖。


高军介绍有关情况


针对已经被污染的河流和湖泊,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理呢?


①截污控源。把所有的污水截住,不再对河流以及湖库产生从根源上来水的污染。

②内源治理。比如对垃圾漂浮物进行全面清理。河流水质底泥出现发黑发臭情况,则要采取机械式和人工等方式进行清污泥并转运,避免污染物二次污染。

③水体修复。


助力改善空气质量

日常生活中怎么做?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正高级工程师郑坚:


近年来,“重庆蓝”越来越多,重庆的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好。今年,重庆优良天数已达278天,达到了历史上比较好的水平。


郑坚介绍有关情况


郑坚建议,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降低人类生活对大气的污染。比如说,在饮食方面,可以采用绿色生活方式,少吃烧烤,铁板烧等。


在日常出行方面,尽量选择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不要燃烧过多的化石燃料。


垃圾分类有什么作用?


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易宏志: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占37%左右。做好垃圾分类,既能改善环境,还可节约资源。


易宏志介绍有关情况


“垃圾分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改变垃圾投放习惯。”易宏志说,居民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必须实现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有害垃圾产量小,一般一个季度或者更久清运一次,可回收物会直接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居民常见的,需要日产日清的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在易宏志看来,居民完全养成分类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他呼吁更多市民养成分类意识,主动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大学生怎样减少碳足迹?


市生态环境局科技标准处干部李连欣: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伴随碳的排放,留下“碳的脚印”,这就是碳足迹。


李连欣介绍有关情况


对大学生而言,怎样减少碳足迹呢?


学习方面 购买教材时,可购置二手旧教材代替新教材;期末打印课件时,可通过调整排版,减少纸张用量;对于PPT课件,应节选出含有重点知识的部分进行打印,这样既能节约用纸,又能帮助我们梳理重点;在人数稀少的教学楼自习时,仅打开自己需要的那一盏灯,离开时也请记得关灯关空调。


生活方面 想点外卖时,建议大家走到实体门店里吃,这样可以减少一次性包装与运输成本,也可以节约开支。


娱乐方面 在购买书籍、音乐、游戏产品时,可以多选择数字版,少购买实体的纸本、光碟以及卡带。购物消费前,也多思考斟酌,避免冲动消费,减少不必要消费。


环保产业高素质人才有发展前景吗?


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技术咨询部副主任何建飞:


2020年,重庆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38.55亿元,实现营业利润126.44亿元,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超过1500家,从业人员大约有11.5万人,已经成长成重庆比较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何建飞介绍有关情况


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据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1500余家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中,仅25%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硕士研究生仅占3%,博士研究生占比不到0.2%。


目前,在环保各领域都缺乏技术性高级管理人才、技术型市场人才、科研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防控小贴士


外出期间,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终止行程,及时就医。旅行归来,要继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前述症状,要正确佩戴口罩,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疗,就医过程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大家都在看



发布会丨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这个敬礼,让人瞬间破防!

重庆,9项成果获奖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周小平

图片:徐沁康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