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大咖|看了他的经历,我们遇到的困难还有那么难吗?

重庆发布 2022-04-27



巴蜀小学体育节的足球场上,出现了一张乒乓球台,一场特别的乒乓球赛即将开始。对阵的双方,一边是东京残奥会冠军廖克力,一边是巴蜀小学的孩子们......


  身着白色奥运领奖服的廖克力一亮相,操场上的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本期“重庆发布对话大咖”,我们也来到廖克力的母校,和廖克力一起聊起他的成长故事。


廖克力做客“重庆发布对话大咖”


倔强的小孩,总是说“我能行”



“多么苦难的日子里,你都已战胜了它。”

——《送你一朵小红花》




  “收获一金一铜,有遗憾,有突破,也有惊喜,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五年的备战值了。感谢我的团体搭档们,有你们在我心里更加坚毅和踏实,也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亲朋好友们,终于圆梦东京,中国乒乓球队yyds。”


廖克力微信朋友圈截图 受访者供图


  点进廖克力的微信朋友圈,能看到这段他夺冠后用单手敲出的文字。获得众多“赞”的同时,这位31岁冠军的成长史再次被推到台前。


  1995年,小克力5岁。他喜欢踢足球,每个周末都跟着爸爸去大田湾体育场练球。


其实,当廖克力走过足球场时,他的心中想起了这段过往,感慨道:“如果不是那场意外,可能我现在就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遭遇意外那天,父子俩乘坐的电车电杆失控打向路边的变压器,爸爸被强大的电流吸住,小克力出于本能伸手去拉爸爸,高压电流瞬间将他们击倒。


  小克力醒来时,自己全身缠着绷带躺在床上,头部受伤、右手高位截肢。随后,在重庆、北京等地先后进行了十多次手术,左手才得以保住。


  “伤口痛啊,娃娃痛得在病床上哭,但妈妈一旦鼓励他勇敢,他就咬紧牙巴不哭了,性格是真的坚强。”《重庆晚报》老记者邹诚是26年前最早报道小克力受伤事件的记者之一,他也多次前往医院探访,“当时这个事吸引了许多媒体关注,《羊城晚报》《北京晚报》等很多报纸都刊发了报道,我们的跟踪报道也持续大半年时间,很多读者都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关心这个娃娃。”


小克力参加学校升旗仪式  受访者供图


  勇敢的小克力在父母的鼓励下,学会了用左手吃饭、写字乃至画画。8岁时,小克力进入重庆市巴蜀小学学习。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有着倔强的性格,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娃儿,祝贺你。”体育节活动现场,廖克力与自己的小学班主任李静勤进行了视频通话。在李老师记忆中,这个乐观的孩子有股不服输韧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能行”。


  “别对自己说不行。只要我自己能做的,我会想办法,想尽一切的办法去搞定它。”说这话时,廖克力脸上仍然是不变的微笑,仿佛苦难不曾发生:“回想起来,现在真的想对老师们,以及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说声谢谢。”


“不服输”,是他给自己立的规矩


小克力在练球  受访者供图


 “你牵挂的孩子,长大了。”

——《父亲》




发球、拉弧圈、推挡、抢攻……蒙蒙细雨中,廖克力与学校乒乓球队的孩子们欢乐地开启了对练“车轮战”。


乒乓球“车轮战”结束,“小粉丝”们依旧不舍,排队向“大哥哥”索取签名;同时也有“大粉丝”——老师前来找工作人员打商量:“能不能请克力和我们班的娃娃合个影?


  “大哥哥”当然要满足,微笑,跳入孩子群,“准备好没?耶!”再次欢乐声一片。


廖克力与同学们合影


  “练乒乓球,源自一次巧合,但这个巧合改变了我的人生。”回到镜头前,廖克力直言,其实那一次受伤影响的不仅是身体,心灵上的伤口更痛。


  康复后的他变得内向,父亲看着日渐萎靡的儿子,决定坚持带他到体育场运动。偶然间,父亲发现体育馆里一群队员正在进行训练,带队的是教练林萍君。


  “孩子能学球吗?”“可以啊。”“我的孩子有点不同……”


  在林萍君印象中,第一次见到的廖克力身材好,有力量,但有点“认生”,别人看他会不好意思。


  “林教练就是我的伯乐。没有她带我入乒乓球这个门,可能就没有我的今天。”廖克力说,因为这次拜师,他的人生再次经历拐点。


廖克力与父母


  学球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左手也曾受伤,球拍无数次从廖克力的手中飞出去;身体平衡力不好,但击球时又需要在快速移动中保持平衡,他因此摔倒的次数数也数不清……


  哭了,哭完之后想想,还是再坚持一下;其他人一天练4、5个小时,他每天则练7、8个小时。


  “想的就是我能行,不行就多练几次嘛。”廖克力微笑着叙述。训练场上从不缺席,失败一次又有什么关系?“不服输”,是他给自己立的规矩。


廖克力和启蒙教练  受访者供图


  命运关上了一扇门,廖克力则用左手打开了另一扇窗。2004年,小学毕业后的他只身前往西安市银河乒校,开始了一段重要的国球训练生涯。


  “别人能做好的,我虽然身体上不方便,但通过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廖克力说,当时14岁的他想的是,既然选择了这项运动之路,就不要给自己留退路。


  他曾用一条橡皮筋将球拍绑在自己的手上,防止拍子脱落;练的时间长了,拍子把虎口磨得鲜血直流是常事。但在廖克力看来,这是自己成为一名专业乒乓球运动员路上必修的课程。伤口包好药,咕咚一口水,愁绪戛然而止,训练重新开始。


  学校离重庆太远,父母工作在身无法同行。父亲抽空去看他,那也是个冬天,关中平原的风很大,“天气冷得着不住。”廖俊光到了学校,看到廖克力正在洗衣服,“只看到他一只手在盆子里乱搓,搓到哪里算哪里。”


  “没得撒子,我长大了得嘛。”廖克力安慰父亲,继续凭借超出常人的毅力,独当一面。廖俊光笑着看了看儿子,说“要得,加油。”转身泪湿眼底。


三战奥运,终锁定冠军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真心英雄》




  在对话大咖栏目现场,廖克力拿出一个大包,里面是应学校之邀带来的十多枚冠军奖牌,有全国的、有亚运的、也有奥运的。


  或者说,这沉甸甸的背包装的是他风雨兼程、不断拼搏的每一滴汗水。


  2005年,廖克力因优异的表现被国内顶级青训基地——山东鲁能乒乓球学校吸纳加入,这个永不言弃的孩子也开始迎来收获的季节:一年后,他在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和重庆残疾人运动会上力压各路好手,连续夺得两个乒乓球单打冠军。


  2009年,19岁的廖克力在全国残疾人乒乓锦标赛中获单打第二名,赢得入选国家队资格。当时的国家队教练袁峰看完比赛,专门找到父亲廖俊光:“这个孩子我要定了,你放心。”


廖克力获得的多枚奖牌


  “记忆最深刻的比赛,在广州吧。”在廖克力心目中,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是他难忘的一场比赛。在决赛中1:2落后的情况下,他多次拼得赛点,最终3:2逆风翻盘。这也是他摘得的第一个国际大赛冠军。


  “我当时在观众席上给他拍照,一边拍,手一边也在抖。”必看儿子每场比赛的廖俊光回忆,“看到他赢了决定胜负的那一个球,我眼睛水(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


  “从2012的伦敦到2016年里约再到东京,这也是我第三次站在残奥会赛场上。”廖克力说,出征前他与队友都定下了冲击更高荣誉的目标。最终,他和队友闫硕、陈超一起顽强拼搏,一举战胜英国队夺得冠军。该枚金牌也实现了重庆籍选手在残奥会上的金牌“零突破”。


  “看到他夺冠,感慨万千,倍感欣慰。”重庆法治报社编委刘斌26年前也曾全程关注小克力受伤事件,多次参与报道呼吁各方力量关注关心这个孩子。在得到廖克力奥运摘金的消息,刘斌兴奋地第一时间向老同事们通报了喜讯,“太不容易了,真的太不容易了!”


冲击巴黎残奥会

期冀为更多特别的孩子带来希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蜗牛》




  “Be the master of your emotions”(做自己情感的主人),这是廖克力的微信签名,很多年都没有更换过。


  “希望自己在比赛中能沉稳应对,生活上也做到不骄不躁。”廖克力说,这句话也是自己常和队友共勉的座右铭,“他们叫我廖队,作为国家队队长,我也有义务帮助更多的队友成长。”


  谈起下一步计划,廖克力不假思索的表示:“通过在东京取得的成绩,大家的自信心提高了很多。我的目标是打好明年的世锦赛和亚运会,力争参加2024年的巴黎残奥会,再为祖国争得荣誉。”


  “在未来也会考虑从事跟乒乓球相关的工作,比如成为一名教练。”廖克力说,自己清晰地记得这些年来每一位教练和老师对自己的付出,“这是一种传承吧,我也会倾尽所学所得,继续培养乒乓球领域的人才,为更多特别的孩子带来希望。”


克力,加油!





防控小贴士


旅行前,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并备好个人防护用品。


大家都在看



线下刷卡线上扫码,“一卡通一码通”新模式来了


【早生活】重庆将迎阴雨天气 高海拔地区或有小雪


重庆市2022届定向选调笔试,这些你必须知道!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图片(除署名外):吴汪洋 李聪冲

编辑:高阳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